<h3> 2010年6月,解放军总政办公厅编撰的《五星红旗》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图书是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诞生二十周年的一份厚礼。《五星红旗》通过挖掘大量与国旗有关的埋藏在历史深处的珍贵史实,记录了一件件鲜为人知的故事。</h3><h3><br></h3><h3> </h3> <h3> 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面五星红旗。它是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亲手按动电钮升起的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br></h3> <h3> 几十年来,对于这面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的诞生一直说法不一。有关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制作者是谁,近些年来说法多了起来。<br></h3><h3> 一种说法是,当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服务员的女缝纫工赵文瑞。其源于1992年《北京日报》刊登的一篇名为《情笃意深绣国旗——记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缝制者赵文瑞》的文章。</h3><h3> 一种说法是,当时国旗、国歌、国徽评选委员会的秘书彭光涵。其来自于彭光涵回忆和子女的文章。</h3><h3> 一种说法是,北平市国营永茂公司的宋树信。有宋树信自己的叙述和国家博物馆的评说为证。</h3><h3> 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制作者究竟是谁?让我们跟着当年的亲历者走进历史的深处……</h3><h3> 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个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即将在中南海召开,赵文瑞与几名女工接受了布置怀仁堂会场的任务。就在开国大典的前夕,赵文瑞又接到了更为光荣的任务,让她按照刚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样式缝制一面五星红旗。</h3><h3> 赵文瑞清楚地记得这面长5米、宽3.33米的国旗,是在9月30日12时前缝制完成的,完成后她立即把国旗送到正在开会的怀仁堂。毛泽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副主席和56名委员面对五星红旗宣誓就职,同时周恩来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h3><h3> 再说彭光涵,他一生中最自豪的就是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相关工作,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六小组的秘书,专门负责制定新中国的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现在中央档案馆的有关原始文件,大部分是出自彭光涵的手迹。他记录了国旗、国歌诞生的全过程。向全世界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的电文,是胡乔木、梁思成和彭光涵一起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面国旗,就是彭光涵受周恩来的派遣,骑着自行车经长安街去前门大栅栏的一间旗帜社缝制的。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天的最后议程是讨论审查委员会提出的《国旗、国歌、国都、纪年决议草案》。表决前由沈雁冰代表审查委员会作审查报告。当大会讨论和表决国旗方案时,主席台展现出一面红地五星旗,展旗的人中,就有彭光涵,展现的国旗就是在前门大栅栏做的。大会还对国旗的名称作了修改,将“红地五星旗”改称“五星红旗”。</h3><h3> 再说宋树信,这位中国共产党党员,当年他明的身份是在北平做生意,暗地里是给北岳区地下党前门支部做宣传工作。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宋树信被安排进北平市国营永茂公司业务科工作。这家公司当时是中共北平市委、市政府所属的领导全市生产的一个部门,负责接管敌伪工商产业。1955年,永茂公司改为北京市纺织局。</h3><h3>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了新中国的国旗、国歌、国都。次日,永茂公司便接到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制作1万面大中小三种款式的国旗。同时,一件光荣而神圣的任务又落到了他们的肩上。</h3><h3> 宋树信说,那是9月29日上午,他刚一上班,经理甄树德就找到他说,市委指示,10月1日毛主席要在开国典礼上亲手升起一面特大规格的国旗,长500厘米,高333厘米。制作任务交给了我们公司,公司领导研究决定,让宋树信负责完成。甄树德经理还说,这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必须在10月1日前,把特大规格的国旗送到开国典礼筹备处。宋树信清楚记得,当时组织上要求,这面特大规格国旗的旗面必须用红绸,五角星要用黄缎。要做两面,以供挑选。宋树信来到瑞蚨祥,找到了唯一一卷3米多长、不到2尺宽的黄缎子。又来到一家叫新华缝纫社的店铺。特大规格国旗是连夜用缝纫机赶制的。做到一半时,发现黄缎子的宽度不够,做不了最大的五角星。大家左比右量,总有一个角需要拼接。宋树信不敢下决心,马上向公司汇报,经过一层层的请示,最后同意拼接方案:在大五星的一个角上接一个尖。接好尖后,如果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那个尖是拼接缝的。缝制好两面特大规格国旗时,已是10月1日凌晨。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按动电钮,启动广场中央旗杆下的电动升旗装置,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和礼炮声中像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宋树信说,升上去的国旗是宋树信监制的那面拼接了五角星星尖的国旗。而另一面国旗当时由聂荣臻元帅指示护旗的战士用绳子系起,隐蔽在旗杆一边。万一电动升旗装置出现故障,随时准备改用人工升旗,保证做到万无一失。</h3><h3>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开国大典升起的那面五星红旗,现已保存在国家博物馆。尽管对于第一面国旗的缝制者有不同的说法,尽管当时为开国大典准备的国旗不止一面,缝制者显然也不止一个人,但是有许多人却为此作出了默默无闻的贡献。</h3><h3> 今天,我们把赵文瑞、彭光涵、宋树信都看做是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的缝制者或第一批国旗制作者中的一员,这个史实是不会错的。</h3><h3> 但是,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升起的五星红旗只有一面,这一面珍贵的五星红旗究竟出自谁之手?让我们来到国家博物馆,再仔细看一看早已成为国家一级文物的这面珍贵的特大规格的五星红旗。国家博物馆的专家说,赵文瑞、彭光涵制作的国旗和他们收藏的这面毛泽东主席亲手升起的五星红旗,有着不同之处。其中最关键的,是馆藏的五星红旗与宋树信提供的有关第一面国旗的特征完全符合:</h3><h3> 首先,大五角星的一个尖确实有拼接的痕迹。宋树信说,当年缝纫社的工人为了让国旗能系得更牢靠点,便在白布袋两端加缝了两条白带子。但开国大典筹备处看了后,认为不在要求之列,就拆了白带子。这一点,从馆藏的国旗白布袋处的针眼可看出。</h3><h3> 其次,宋树信反映,开国典礼当天下午,天空曾飘过一阵星星点点的小雨。而当时红绸布易掉色,所以,第一面五星红旗上,应出现雨点大的色斑,这一点也符合。</h3><h3> 国家博物馆的专家说,点点滴滴的迹象表明,馆藏的由毛泽东主席亲手升起的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不是赵文瑞、彭光涵的那两面。赵文瑞、彭光涵制作的那两面国旗,可能一面用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表决国旗、国歌决议案时,一面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并没有用在开国大典上。然而,可惜的是,这两面珍贵的国旗都没有能保存下来。</h3> <h3> </h3><h3> 下图是1955年北京国营永茂实业公司供销科同志合影。第二排右一为宋树信(河北博野宋家庄人,1920年12月生,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h3> <h3> 2019年10月1日,13:20,中央电视台4套(中文国际)播出专题节目《国家记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诞生”,讲到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制作任务是交给了公司业务干部宋树信。</h3> <h3> 宋树信的女儿宋如芬回忆父亲制作五星红旗的故事。</h3> <h3> 宋树信的儿子、宋如芬的弟弟、空军军务部组编处战友宋建国(右二),在国庆前夕与我们讲起了这段故事。</h3> <h3>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之际,仅向所有为新中国的开创、建设作出贡献的前辈,表示崇高的敬意!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们!</h3><h3> 衷心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h3><h3> 祝愿五星红旗永远在共和国的上空高高飘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