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在全国新教材培训中说:“统编教材注重语文课堂往课外的延伸,建议老师们采取1加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温老先生的话让我们课题组对于我们开展《小学古诗词主题阅读教学的探究》课题增添了信心,因为我们知道我们选择的主题式学习的方向是正确的,是符合新教材的编写特点的。</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全面使用统编教材,整理一下全部教材,我们发现: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如何高效而轻松地完成大容量的古诗文积累呢?这就是我们课题所要研究的目标。</font></h3> <br> 开学初,在对整个教材有了整体的了解后,课题组即策划准备“诗诗比心,法法锲心”课题研讨活动,此次活动主要围绕借助统编教材和校本教材,如何更有效整合资源开展。 准备阶段 <h3> 课题组召开工作部署会,课题负责人汤胡冰老师就研讨内容、研讨方向、人员安排等工作做细致安排。</h3> <h3> 课题组进行集体备课,选定教学内容为古诗词校本教材第三单元送别诗和统编教材五年级《长相思》。课题组成员们就如何选延伸教材,和如何更有效整合资源作探讨,一起出谋划策。</h3> 课堂展示 <h3> 第一堂课是向凤老师所执教的校本教材第三单元“送别诗”,她先以《芙蓉楼送辛渐》中“送”之一字点明中心,“你还看到哪些类似的诗题?”打开学生思路,走进送别诗这一主题。向老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是如何借助“寒雨”、“楚山孤”这些景色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使学生掌握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接下来向老师延伸了跟诗人有关的两首送别诗《送魏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走进诗人的离愁别绪,也感受到了表达情感不止借景抒情还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寄情于景、情景交融。</h3><h3> 整堂课向老师重在引导学生赏析诗歌,借助校本教材中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1+X的课堂模式使学生对送别诗有个整体印象,对送别诗的表达方式有了更深了解,而非单单进行一首诗的教学。</h3> <h3> 第二堂课是谭艳老师所执教的五年级古诗《长相思》,如何让学生对离我们生活遥远的征途有更深的感触,如何让学生走进纳兰性德的深深思乡情?谭老师很巧妙得将诗人的两首词放在一起进行整合教学:“心在故园无此声”故园有什么?学生们在想象中感受诗人故园之温暖,那么诗人为何要远离呢?《菩萨蛮》中家人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诗人思乡,故园亲人亦思君。两首诗词无缝对接,让人感觉混为一体。没有过多词语解析,没有一句一句机械地理解,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就没有壁障地走入了诗人的思乡世界。</h3> 评课研讨 <h3> 课后,课题组组织召开评课研讨会,在会上大家各抒己见,发表对这两堂课的看法:两堂课主题教学的形式目的明确,从内容上说一是送别一堂是思乡,从课堂主题来讲第一堂关注的是表达方法,第二堂侧重的是情感体验,同时两堂课的选材都是从同一位诗人入手;学生古诗积累量多,第一堂课学习的新诗有三首,回顾的送别经典名句有十多句,第二堂课虽然只有两首但学得深入透彻;学生学得轻松,不会因为量多而负重,主要原因是两位老师的资源融合较好。但问题也有,一是选材过难,备课之初,大家就有争论,作为延伸学习的材料是不是全部要新学的,可不可以以新带旧整合学习方法。二是讲解过多,主题教学因为量多所以侧重点应在赏析,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如何平衡。针对这些问题老师们继续做了深入的探讨。</h3> <h3> 结合两堂课,汤老师就我们主题阅读教学课堂思路再一次做了一个梳理:一、字字落实,感受诗词声气之美;二、琅琅上口,品味诗词韵律之美;三、历历在目,想象诗词意境之美;四、津津有味,体悟诗词意蕴之美;五、多多益善,比较读诗初悟主题之妙。</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最后汤老师对10月份课题组成员要做的工作进行了一个详细的布署,希望10月份的课题工作能有更好的成绩。</h3><h3> 我们相信:学生会在课题老师引领下快速成长,老师会在课题研究中增强专业知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