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共和国同岁!

西西东东

<h1>不知不觉人生已走过七十个年头,今年也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建国七十周年华诞。因为和共和国同岁,我有了足以自豪一辈子的称谓:共和国的同龄人!</h1><h1> 70年的时间听起来很长,可走过来却觉得非常短暂。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懵懂无知的幼儿,再到充满好奇的少儿,从青春靓丽的青年,到成熟稳重的中年,再到迟暮衰退的老年,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h1><h3></h3><h1>感谢把我带到这个世界来的父母,感谢父母辛勤的陪伴,感谢父母用心,细心地为我们留下了成长过程的影像。让我看到婴儿时的自己,感谢父母深沉的爱!以此美篇表示对已离我远去的父母感恩之心!也让我重走了一遍人生的路!</h1><h3><br></h3> <h1>父母都是军人。父亲1937年参军,著名的“平型关大捷”战役有他的参与。并在以后的战役中流血负伤。母亲1940入伍,在部队里救治,护理伤病员,他(她)从八路军到新四军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付出了自己的青春。</h1><h1>这是有我后的第一张全家照。照片里的我大概也只有几个月吧,被妈妈抱在怀里的感觉真好。哥哥也和爸妈一样穿着同款的小军装,一看就知道是随部队跟父母行军打仗的孩子。我也是在大军南下的路上出生的。</h1><h1> 小时候,以为自己一直生活在南京,就和妈妈抱怨过从没坐过火车🚉 ,妈妈说,你生下三天就坐火车了。当年妈妈怀着我随大军南下,在蚌埠生下了我,没几天部队又要到合肥,妈妈就带着刚出生三天的我坐火车到了合肥,我确实坐过火车了。很巧的是我居然定居在了合肥,这也是命运吧。妈妈那时没什么奶水,在火车上就用京果粉加水喂我,可能是这个原因,我记事时就爱吃京果粉后来只要碰到就会买,只是现在的味道也没以前好吃了。父亲参加了大别山剿匪时我们又随部队从合肥到了桐城,住过一段时间。从小老听大人讲“桐城”,就是不知道这个地方在哪?感觉挺神秘的,后来才知道是离合肥不远的一座小城,城内有个“六尺巷”随2016年的春晚的播出成了中国最美小巷而名扬中国。</h1><h3><br></h3><h1><br></h1> <h1>同时照了兄妹俩合影。因为我太小估计只有三,四个月,还打着“蜡烛包”(我是7月份出生,照相时天已冷了)无法坐,妈妈用手支撑着,背景被花遮住的是妈妈,那时就有“美图秀秀”了,只不过是手工版的。</h1> <h1>已经会坐小板凳了。</h1> <h1>根据照片估计,我还没到一周岁,那也就是1950年的6月份左右。这张照片中哥哥一只手扶着童车,一只手插在裤子口袋,很酷的样子,而我笑的挺可爱!</h1><h3><br></h3> <h1>同时还给我单拍了一张,这张我没笑。哥哥的小手也被拍到了,以前我以为是上张裁剪的,这次仔细一看才发现是另外单拍的。更感觉到了爸妈爱的细心和长远!特地为我留一张幼儿时的单人照片。</h1> <h1>我,哥哥,还有一个大伯家的姐姐。姐姐是大伯唯一的孩子。大伯去世后,父亲就把她从山西老家接到我们家,和我们一起生活,上学,直到她出嫁。姐姐长的挺漂亮!</h1><h1>说起大伯,我的名字还是他起的。父亲参军后一直到快解放时才和大伯有书信联系,大伯知道了母亲又怀有身孕,就在信中为还没未出生的孩子起了名字,男孩叫“腾蛟”,女孩叫“凤栖”。听父亲说当时的部队驻在出过皇帝的凤阳而让大伯有了联想,寓意龙凤。我出生时大伯已病逝,父亲就给我用了大伯起的名字。</h1> <h1>一定是玩得好的小伙伴,那时的我小眯眯眼,脑门有点大且犇,和旁边的小朋友不能比,就是个丑娃娃。😛</h1> <h1>这张照片中穿浅色衣服的小孩是我吗?(照片是父母去世后才看到的,不能确认)看犇犇的额头应该是吧。虽然挺丑的像个小男孩,但我认账。再看看长大了的我,怎么感觉有点像丑小鸭的故事。😜</h1> <h1>哥哥开吉普,妹妹拿花花。在当时是挺时尚的!😊</h1> <h1>穿着“海军”制服的哥哥和坐在童车里翻书的妹妹,很经典的五十年代初的照片,很可爱吧!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张童年照片!</h1> <h1>有了妹妹后的全家福!妹妹是51年5月在上海出生的,这时我们随军住在上海。爸爸妈妈都身着军装,我被漂亮的堂姐姐抱着,姐姐的服饰据说当下正流行,看来服装的流行几十年一个轮回。</h1> <h1>根据童车和吉普车的道具,应该是在我哥哥照相的同一家照相馆照的,由兄妹俩变成兄妹仨。仔细看右下角,是“闵行照相馆”那时我们家随部队住在上海闵行。</h1><h1>因父母工作忙,把哥哥和我送到军部幼儿园上全托。半年左右才看望一次。爸爸到南京总高级步兵学校学习时,只带走了妈妈和妹妹,我和哥哥继续留在上海军部幼儿园。哥哥和我在军部幼儿园时我还没有太多的记忆,只记得玩的地方是个很大的厅,地上有一辆有轨玩具火车🚉。(这个印象很深)还记得哥哥让我把玩过的玩具放到一个要上楼梯的小房间里。根据后来从看的电影中感觉那里应该是的舞厅,小火车也一定是有钱人家留下的,半截楼的小房间是杂物间。</h1><h1>52年9月部队奉命离开上海赴朝参战,军部幼儿园解散,本来爸爸请假到上海接我们,但正好有一个保育员回家路过南京就把我们带到南京交给父母,可是我已经不认识他们了,哭着要和阿姨走,可见已经很久很久没见过爸妈了。从此后,我再也没上过幼儿园。原因是每次体检我都因贫血不合格,不符合入园条件。从小我就身体不好,经常生病,5岁时还自己一个人住过医院,没大人陪伴哟。记得爸爸到医院看我,给我买山楂糕吃,我特别爱吃,是我记忆中最好吃的东西之一。妹妹体检合格了去幼儿园了,我还是被留在家里。其实内心很想去,很羡慕别的小孩能一起学习唱歌跳舞,想和他们一起过集体生活。这个愿望一直到上小学(一年级就住校)才得以实现。但在小学里因不会跳舞而自卑过,总觉得后来没上幼儿园是我童年生活的缺憾。</h1> <h1>在南京先住在“大卫新村”,应该是南京城里,具体在哪?已不知道,只知道这个读音。还住过“宇花庙”,可能是后来的宇花学校旧址吧。就在这住时发生了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那时记得是住筒子楼,我们家在楼上。有天拿个苹果在走廊吃,另一个孩子问我要,我不给,他就大哭,正好被下班的爸爸看见,爸爸就把我拉回家问情况,我说了原因后爸爸说,人家要就给他吃,不然就不要在外面“pian”(老爸是山西人,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显摆”),并要我认错,我觉得没错不认,老爸拎起我的一条胳膊一条腿,把我放到了二楼的窗口,问我错了没有,我当时吓坏了,在“生死”面前违心地认了错。尽管那时还小,但父亲严以待己(包括家人)宽以待人的处事原则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多次体现。</h1><h1>父亲毕业后留在总高级步兵学校当教员,我们就到总高住了。(现在的南京理工大学)儿时的记忆从总高开始,从7号楼住到505楼。走过训练用的浪桥,荡过高高的秋千,逮过闪闪的萤火虫,捞过池塘里的蝌蚪……军营里度过快乐且难忘的童年和少年!</h1> <h1>这是爸爸带我和哥哥在孝陵卫的百乐门照相馆照的。哥哥有笑容,我却很严肃。但是爸爸喜欢这张照片,还放大加彩了。</h1> <h1>五星红旗下长大的孩子!</h1> <h1>和妹妹的合影。我和妹妹头上都扎了小辫,还扎了蝴蝶结🎀。那时女孩子头上的蝴蝶结就是美的象征。妹妹虽然小我两岁,但却长的比我快。拍这张照片时已差不多高了。妈妈怀我时正是解放战争后期,整天行军打仗,吃不饱吃不好,先天发育不足,生下来又瘦又小。加上后天我爱吃糖,经常牙疼,挑食,不好好吃饭,所以小时候爸爸老说我是又黑又瘦。听妈妈说我到南京后,妈妈去上班我就哭,保姆哄我的杀手锏就是挖一小搪瓷碗的白糖给我,我立马吃糖就不哭了,特灵!</h1> <h1>兄妹仨席地而坐,到底哥哥大些,照相时面带笑容😀,两个妹妹面无表情😒。</h1> <h1>爸妈周末会我们出去玩,这是在南京玄武湖留影,那时还没大弟弟,不知是55年,还是56的春夏之交。</h1> <h1>又一次的游玩留影。</h1> <h1>1956年9月17日,是老家来了亲戚,妈妈带亲戚和我们一起到中山陵。已经上小学了,是总高的子弟学校。总高在南京中山门外的孝陵卫,而学校在城里,校名是“大阳沟小学”。当然我们就住校了,我的又一波离开父母的生活开始了。记忆中在学校也发生过许多趣事:躲猫猫躲在床头底下的储物柜子里,用床单裹着当裙子学唱戏,吃饭时不吃肥肉但又不敢扔就当药片吞下,午睡时睡不着有同学传授秘籍,把脸搓红。上课时一男生把大便拉在裤子里我们就给他起了外号“拉屎大将”……还是因为体质差,只要有人生病我就被传染上,发烧住过校隔离室,别的同学星期六回家我被隔离不能回家,挺伤心的。一年级结束我们学校就搬到了紫金山脚下离家很近的新校区,改名“紫金山小学”,在那学习了两年。能生活在爸妈身边感觉好多了。在“紫金山小学”我入了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还当过中队干部。记得“除四害”,哄麻雀,打苍蝇,用纱布网网蚊子,就是没逮过老鼠🐭,从小就特怕老鼠。还捡过废铜烂铁,我们会到总高的树林里捡不知怎么留下的子弹壳等。我们班还养过山羊,课间给羊喂草,种过蚕豆,老师把收获的蚕豆米油炸了发给我们吃,觉得太好吃了。还记得我的头发长了,老师说可以扎辫子了,我像得了圣旨一样回家告诉妈妈,妈妈说那你自己扎吧,第二天我就扎了个歪七扭八的辫子到校,也就从那时起自己学会了编小辫。总之,留在我记忆里的学校生活真美好!</h1> <h1>已经有大弟弟了。这张照片应该是58年底拍的。妹妹明显比我高了。</h1> <h1>1959年,“六.一”儿童节合影,是爸妈给的我们有意义的珍贵礼物。</h1><h1>也就在这年我们家搬到了城里,总高级步兵学校合并到了南京军事学院。我们开始住在解放路4号,我也和同学们一起转到解放路小学。在新的环境里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h1><h3><br></h3> <h1>已经是兄妹五个了,小弟弟还很小,是1960年5月份生的。</h1> <h1>第一张全家福。</h1> <h1>小学很要好的同学。我们两家大人也是好朋友,而且很巧的是她哥哥和我哥哥同岁,我俩同岁,她弟弟和我妹妹同岁。挺奇怪吧,好像父母们商量好的一起生孩子!小学毕业后她随父亲去了外地,就失联了。但幸运的是2015年小学同学群里找到她哥哥,也找到了她。我们又有了联系。这张照片她也保存的很好,发给我看过。</h1> <h1>小学生</h1> <h1>小学毕业照。这张照片印了很多都送给同学了,自己留下的是从证件上撕下的。</h1><h1>我的小学生涯比较复杂,虽然只上了五年就毕业了,但地址换了4处,校名也有4个,分别是“大阳沟小学”,“紫金山小学”,“解放路小学”和“宇花学校”。只不过前两个是同所学校,后两个是另所学校。以南京“中山门”为界线分成城里,城外。我们家在总高时住城外,学校在城里,我们住校,后学校搬到城外。父亲调到军院时我们家搬到城里,但一年后学校又搬到城外。我也就从住校到走读,又从走读到住校。</h1><h1>小学住校的生活给我留下许多美好和难忘的记忆。最后一年因发高烧半夜被生活老师送到校卫生所的隔离室,一个人住在一个小房间,可能是打了退烧针后迷迷糊糊睡着了,等第二天早上醒来,看到窗户外边有一棵树,叶片闪着金光,随风轻轻摇曳。仔细看看,每片叶子都是金色的,和童话故事里的金树一样,当时我惊呆了,赶紧跑到外面绕过房子去看那棵树,到了跟前看到就是一棵普通的树,叶片就是绿的。再回到房间看树叶已不再全是金色了,只是被阳光照的有些金点。这时我才明白是阳光的作用让我在童话世界里呆了一小会。但那一刻却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h1><h1>接着就放假回家了,是大客车把我们送到军院马标附近的地方然后各自拿上行李回家。有的家长来接孩子,或带自行车🚲放行李。因我刚退烧,浑身没劲,加上我又瘦又小,拿不动铺盖行李卷,想等家人来接我,可是等到学生都走光了还没人来,当时我快哭了时看到了妹妹来了,她先到家,看我一直没回去就来接我了。(虽是妹妹但长的比我高半个头)和我一起抬着行李回去,记得到家了还被爸爸说我没用!所以从小就受着严格的教育,吃苦耐劳,独立性强!</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1>这张照片是贴在初中学生证上的(根据反面留的姓名和学号判断),但照片一定是小学时照的。初中是南京九中。</h1> <h1>1963年夏秋之交,哥哥初中毕业才16岁,却要参军就要离开家了。哥哥当的是空军的空降兵,一想到他将从飞机✈️上跳下,再打开伞在天空飘荡,就让我们感到既神奇又自豪!</h1><h1><br></h1> <h1>留长辫子可是那个年代的流行和时尚哦!所以故意把长辫子放到前面留影。</h1> <h1>初中毕业照。当年我并没有这张照片,是近期同学聚会时才得到的,非常有纪念意义!</h1><h1>初中一是年龄小,二是班级超分男女界线,所以照片上的女同学都认识,但男同学记得的不多,除了有几个高中也是同班外,也就记得班长,同桌等几个男生,2016年聚会前通过其他同学恶补了一下名字,不至于见面时太尴尬😓。</h1> <h1>我们家住过的小营13号楼西三楼的大阳台,后面尖顶楼房是俱乐部,过节时会有舞会,我们也常会去湊热闹。</h1><h1>说起来家里当时的条件还是比较好的,但在那时提倡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小弟弟还穿着带补丁的裤子。</h1> <h1>高中生了。</h1> <h1>为了让还在部队服役的哥哥看到几个弟弟妹妹的模样特地照的,记得是1966年初在我们家后来住的宁海路附近的照相馆照的。</h1> <h1>也给自己留下一张单独照片。</h1> <h1>第一次到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在天安门城楼前留影!</h1> <h1>1968年我参军了,实现了我从小就想当解放军的愿望!当兵后第一张照片。</h1> <h1>不知为什么,这张照片显得很小,感觉是只有十三,四岁的小孩。</h1> <h1>当兵后第一次回家。兄妹五人在家门口。</h1> <h1>穿军装后的第一张全家照。</h1> <h1>工作照,看体温表。</h1> <h1>1985年换成大盖帽的军装。近二十年的军旅生涯我戴过有檐帽,无沿帽和大盖帽。</h1><h1>我的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留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我为曾是解放军的一员感到骄傲和自豪!</h1><h3><br></h3> <h1>解放军第105医院🏥肺科的女护士们</h1> <h1>“七仙女”们</h1> <h1>86年夏带女儿去北京游玩,在好同学家打扰半个月。</h1> <h1>转业后的工作和生活</h1> <h1>院卫生所的同事们</h1><h3></h3> <h1>转业后战友们聚会</h1> <h1>2001年10月部分战友在原105医院病区大楼前</h1> <h1>花甲之年</h1> <h1>2011年6.1小学毕业50年后在南京相聚。</h1> <h1>2016年4月初中同学聚会</h1> <h1>16年4月部分高中女生相聚</h1> <h1>参加合唱比赛</h1> <h1>单位自娱自乐</h1> <h1>出国旅游</h1> <h1>2018年4月参军50年纪念活动合影</h1> <h1>2018年10月高中同学聚会</h1> <h1>受战友之邀上海聚会留影</h1><h3></h3> <h1>2019年3月张家界旅游到韶山冲</h1> <h1>2019年7月开始参加安徽电视台综艺频道举办的“老爸老妈好声音”的活动,我们的小合唱从海选“我的祝福你听见了吗”,到复赛的“到吴起镇”,再到决赛的“草原迎宾曲”。在电视屏幕上3次展现,一路走来,开心快乐!给我的70周岁生日增添了光彩!</h1> <h1>为了庆祝建国七十周年的演出</h1> <h1>大,小合唱</h1> <h1>文艺演出跳的6个舞蹈:斗笠舞“唱山歌”,圆舞曲“阳光路上”,藏族舞“扎西德勒”,圆舞曲“我和我的祖国”,蒙古族舞“马背上的思念”,长扇舞“若水三千”。为了庆祝共和国70周年华诞,虽然排练时很辛苦,但演出时刻心情愉悦!开心快乐!</h1> <h1>人生的路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走了过来,今后的日子还要继续往前走,继续和共和国同庆生日!我爱你中国!</h1><h1>愿余生安好!愿每天快乐!</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