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烧的岁月

太阳雨

<div class="cps-upload-file"><!----><div contenteditable="false" class="cps-video-container video-content media-container video-upload-content"><div class="mp-article-videos-item custom-video"><video src="https://ss2.meipian.me/users/32399313/06ab7c70-e388-11e9-9f76-ffb908e7df0d.mp3" controls="controls" class="video"></video><i class="iconbofang"></i><i class="iconzanting none"></i><div class="cps-uploading-mask"><!----></div></div><!----></div><div class="edit-container media-inner-editor bottom">&nbsp; &nbsp; &nbsp; &nbsp;- 旁白 -</div></div> &nbsp;- 92岁的狄循老前辈 - -&nbsp; 人武部区位图&nbsp; - &nbsp; &nbsp; &nbsp; &nbsp;人武部全称“马鞍山市人民武装部”,团级建制。它座落在解放路与湖北路交叉口西北面原湖滨商店(现为鸿泰新百)的西侧。马路正对面是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这里的地段是名副其实的市中心。人武部是马鞍山市地标式单位,在全市民众心目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nbsp; 人武部大院分布图&nbsp; - &nbsp; &nbsp; &nbsp; &nbsp;人武部大院占地面积大约600多平方米(一亩地左右)。面积虽不大,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办公楼、会议室、食堂、卫生所、家属区……应有尽有。它始建于60年代,走红于70年代,80年代中期退出历史舞台(原址被开发成商品房),这一支特殊的群体默默淡出人们的视野。 -&nbsp; 开国将士&nbsp; - &nbsp; &nbsp; &nbsp; &nbsp;这所大院居住的军人藏龙卧虎,不乏战斗英雄。他们中间有红军时期的老战士,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有解放时期的战斗英雄。有参加过华北战役、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的,有参加过解放上海战斗的,有参加过白区隐蔽战线工作的,有参加过皖南剿匪战斗的…… -&nbsp; 开国将士&nbsp; - &nbsp; &nbsp; &nbsp; &nbsp;这些老英雄、老战士如今在地方从事训练、备战、征兵等工作。他们不改英雄本色,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在事业上兢兢业业,在工作中认真负责,谱写了一曲曲激情燃烧之歌。虽然这些军人之间也会为了具体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但是他们不记私仇,吵完之后仍然是战友兄弟。 -&nbsp; 王爱棠伯父(1921.1~1993.12)- &nbsp; &nbsp; &nbsp; &nbsp;在和平年代,他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有位父辈在三线支援地方工作,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导向,在工作中不辞劳苦,勇于奉献,年仅四十余岁就不幸因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追认为烈士! -&nbsp; 潘咸标伯父(1924.8~2011.7)- &nbsp; &nbsp; &nbsp; &nbsp;还有位父辈始终如一地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不占国家一分钱便宜。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流行举办各种摸奖活动,为国家建设筹集资金。1997年的一天,他的孙子在摸奖时中了一辆桑塔拉轿车。由于老人到了颐养天年的年龄,对于社会上这些摸奖活动不甚理解,认为孙子占了国家的便宜,拿着棍子追打着他,硬是要孙子把车退还给了组办单位。 -&nbsp; 袁景先伯父(1926.10~?)- &nbsp; &nbsp; &nbsp; &nbsp;这些军人中不少人多才多艺。有位父辈喜爱摄影,八十年代各种艺术协会成立,他是马鞍山摄影协会最早的一批会员,摄影作品经常参加市里举办的大型摄影艺术展览,屡次获得了各种奖项,是大院里乃至市里相当有名气的摄影家。 -&nbsp; 司超伯父(1929.10~2001.8)- &nbsp; &nbsp; &nbsp; &nbsp;他们不论在何时何地不忘初心。有位伯辈离休后难忘笔墨丹青,重拾画笔参加老年大学,向当地知名画家学习书画。他在“马鞍山市老年大学”书画班学习画画十几年,既提高了艺术修养又圆了儿时的梦想。他积极参加离退休老干部书画展,在他们当中颇为知名。 -&nbsp; 齐国富伯父(1929.12~2010.5)- &nbsp; &nbsp; &nbsp; &nbsp;60年代~70年代是人武部最辉煌红火的时期。那时军人身份在社会上格外受人尊重,在街上买东西不用排队,上车有人热情让座……那时候年轻的学生高中毕业后以参军为荣,姑娘们选择对象以当兵的为骄傲。当时,参军非常吃香,老百姓为了让孩子当兵通过各种关系求情。当上兵的也十分光荣,胸前戴着大红花,欢送的人群站在街道两旁,打锣敲鼓,他们喜气洋洋地登上装载刚入伍的新兵蛋子的卡车…… -&nbsp; 刘仲柄伯父(1930.1~1993.12)- &nbsp; &nbsp; &nbsp; &nbsp;地方单位经常主动要求与人武部成为军民共建单位,他们和人武部的军人举办各种各样的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活动。每逢月末电影院派人到大院球场放映露天电影,引来了不少院外的群众观看电影。当时的人武部如日中天,门庭若市,热闹非凡。 -&nbsp; 李亲富伯父(1931.9~2006.4)- &nbsp; &nbsp; &nbsp; &nbsp;虽然如此,人武部也有秘不可宣的特殊地方。这些军人中有从城里弃笔从戎的,但是,大部分人来自于农村。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所以既有粗犷豪放的北方人、又有性格细腻的南方人。在他们身上仍然保留着农民的本色,遇到事简单干脆,教育孩子唯一实用的手段,手比嘴快,打得孩子哭爹叫娘,鸡飞狗跳。但是这些军人的孩子除了调皮,基本都比较本份,从未干过出格的事情。 -&nbsp; 张春藤伯父(1932~1974.11)- &nbsp; &nbsp; &nbsp; &nbsp;不少军人在房子周围用篱笆围成园子,他们在园子里又养鸡又养鸭还种菜。由于传统观念比较浓厚,大部分家庭生养了4、5个孩子,年份不好的光景自给自足。大家相处不分彼此,有好东西时你家送我家一些, 我家送他家一些,相处得和亲人一样。吃饭的时候,更是其乐融融。家住后排的孩子端着饭碗跑到前排走家串户,谁家有好吃的菜肴夹一筷子尝尝。 -&nbsp; 吴苇伯父(1932.9~2001.7)- &nbsp; &nbsp; &nbsp; &nbsp;这些父辈年轻时大部分都经历过枪淋弹雨的洗礼,在和平年代他们仍然舍不得丢下手中的枪枝弹药,但是为了社会安宁不得不放弃,取而代之的是猎枪。那时候由于保护动物意识淡薄,大部分家中都有一杆猎枪,一来满足把玩枪支的心理,二来打回来的猎物能够弥补家里肉类的短缺,可谓一举两得。 -&nbsp; 父亲喻世雄(1933.7~2001.12)- &nbsp; &nbsp; &nbsp; &nbsp;最有趣味的是弹药制作过程。打猎用的弹药都是自制的,制作工艺简单,工具都是身边物件改造的。过去年代周六就是周末,他们基本上利用周末制作子弹。他们在家门口先用炉子把铅化开,模具就是日光灯跳泡,在上边铳无数个小眼儿,这些眼儿分成大中小:大的如黄豆,中的如绿豆,小的如芝麻。 -&nbsp; 抗日战争时期的父辈&nbsp; - &nbsp; &nbsp; &nbsp; &nbsp;把烧化的铅水倒入跳泡里,铅水从小眼里漏出来,掉入浆糊做成的冷却水里变成一粒粒小弹子,有的还带着小尾巴,像个小蝌蚪,用钳子把小尾巴剪掉,然后把火药和小铅弹分层倒入子弹壳里用蜡封口。到了星期天下午,就看这些大人背着猎枪满载而归。自行车书报架上装载着野鸡、野鸭或者斑鸠,运气好的甚至还有野猪。 -&nbsp; 国共决战前的父辈&nbsp; -&nbs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大约在70年代初期,也是文化大革命后期,人武部大院一些家庭受到冲击,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老革命,师级干部,住在大院里的高干楼,他曾担任过市委第一书记,文革中也干过革委会主任。那个时期,今天上台,明天下台。气氛搞十分紧张,弄得人心惶惶。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这位前辈被抄家,造反派左一批右一批来翻箱倒柜。危难时刻见真情,左邻右舍伸出援助之手,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避难。 - 年轻时代的父辈 - &nbsp; &nbsp; &nbsp; &nbsp;后来他的家成了“展览馆”,天天都有看热闹的吃瓜群众来参观抄家后的成果,家里到处一遍狼迹,人满为患。他家有一只看家护院的狼狗,叫海豹,造反派对它又踢又打可怜兮兮的,后来大院里的军人实在看不下去,用猎枪一枪毙命。每当人们散去后地上有各色各样挤掉的扣子,大院里的孩子们捡着玩儿。虽然他经历了这种非礼折腾,但是,这位老前辈看淡了一切,内心变得更加平和强大。如今老爷子身体杠杠的,96年的高龄耳不聋眼不花,尽享天伦之乐的生活! -&nbsp; 父辈的荣誉&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文革期间,人武部也异常“热闹”!造反派经常窜到人武部大院,打着“夺枪闹革命”的旗号来抢枪。人武部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坚决杜绝任何枪枝流入民间。这些军人就与造反派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一会儿说负责的领导出差了,一会儿说枪械库的管理员回乡探亲等等,把一批批造反派给哄走。 - 父辈的荣誉 -<br> &nbsp; &nbsp; &nbsp; &nbsp;一天,来了一群造反派,老一套——又是来要枪!其中居然有一个扛着一支上了膛的枪支。人武部的叔叔伯伯们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勒令他把子弹取出来,造反派就是不愿意,他们之间展开了拉锯战。一个人武部的孩子想出大门上街去玩,于是就向大门走去,造反派坐在办公室过道边端着枪,正对着大门。军人把他围成一团,在他的枪口前自然分开一道豁口。突然“呯”地传来一声枪响,子弹从小孩擦身而过,差一点儿丢了性命。军人们趁此严厉地把那个家伙训斥了一顿,这伙人自知没趣灰溜溜地撤了。 - 王爱棠伯父离休后爱上了笔墨丹青 -<br> &nbsp; &nbsp; &nbsp; &nbsp;最难忘的是80年代初期,社会上开始出现电视机,虽然只能看到一两个节目,但是人们仍然趋之若鹜。谁家有一台 9 寸的电视机,都会引来大伙儿羡慕的眼神。记得部长家有一台20寸的大电视机,他家阿姨热情好客,把电视机搬到门口放在椅子上播放给大伙儿看,门口挤满了孩子。虽然当时没有什么频道可选,而且屏慕播放时有闪跃很多雪花点儿,可是大伙儿仍然看得津津有味儿。 - 画册 - &nbsp; &nbsp; &nbsp; &nbsp;后来人武部买了一台电视机用于电教,电视机暂时放在政工科保管,科长是一位父辈。大伙儿鼓动他家孩子找父亲要办公室的钥匙,那个孩子比较惧怕父亲,他就跟母亲软磨硬泡,最后他母亲说服了父亲,让大伙儿如愿以偿。当办公室门打开时孩子们蜂拥而入,弄坏了办公室桌椅板凳,甚至丢了东西。 -&nbsp; 驳壳枪&nbsp; - &nbsp; &nbsp; &nbsp; &nbsp;人武部领导看到这一切,决定把三楼会议室改为电视放映室。从此,这里成了孩子们度周末好去处。每逢周末孩子们在家里早早吃完饭,在三楼会议室门口等候。大家还在这里看了《加里森敢死队》《霍元甲》…… -&nbsp; 62式望远镜&nbsp; - &nbsp; &nbsp; &nbsp; &nbsp;80年代中期,人武部淡出历史舞台,主要与部队精简整编有关。加之文革期间部队干部普遍老化,83年开始部队实行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新老交替加快,人武部的干部相继离开部队,不少老军人转业到地方后搬出了大院,人武部不再有曾经热闹的景象,逐渐走向衰落。 -&nbsp; 62式指北针&nbsp; - &nbsp; &nbsp; &nbsp; &nbsp; 后来因建制变化,人武部升格为军分区变成了师级单位。再后来军分区把黄金地盘卖给了开发商,到城乡结合部重建了军分区。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渐渐忘记了人武部,但是在这里生活过的人武部的孩子们,对此心中却念念不忘。 -&nbsp; 在人武部大院成长起来的孩子们40后重逢&nbsp; -<br> &nbsp; &nbsp; &nbsp;( 在此感谢王丁、袁承业、齐心为此文增添了详实内容,使文章更加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发生过的事情。原稿中注明了父辈的职务,承业兄认为太生分了,缺少亲切感,建议以我的口吻称呼伯父和叔叔,非常感谢他的建议。另外一并感谢人武部大院的孩子们为丰富文章提供的图片资料,使文章图文并茂、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