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美篇

记忆里的两个“洋人” <h3><br></h3><h3>————题记</h3><h3> 明天是祖国母亲的七十岁生日,社会各界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庆祝。70年的里程,70年的艰辛,尤其改革开放40年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刻,我也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一些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到了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h3><h3> 我们小时候对打扮时髦的女人,不说漂亮,也不说时髦,直接说“洋”,其实就是洋气的意思,尤其是谁家儿子找个外面媳妇的话,直接就叫谁谁家的“洋媳妇”,一般农村里长大的姑娘都不“洋”,“洋媳妇”也就是城里姑娘回到农村的特称。我要说的记忆里的两个“洋媳妇”也就都是城里的姑娘。</h3><h3> 第 一个就是我的对门邻居何家的媳妇,(也是我的初中班主任的嫂子)。论辈分,这个“洋媳妇”还是我的婶婶辈。对门的何家爷爷家大儿子在河南郑州工作,领回来的媳妇当然是那里工作的姑娘。记得第一次见她是在我上一年级时,中午吃过要去上学了,我和四姐去何爷爷家还扁担,刚进门,院子里站着一位高个子的穿裙子的姑娘,披肩发,高跟鞋,皮肤那么白,我们呆住了!这样的人只是我们在电影里见过啊!她看见我们进来,很客气的用“洋话”(普通话)说了句啥,就给我们手里赛了一小袋“洋糖”(牛奶糖),估计那时他们刚结婚吧,是给我们喜糖吧!我和四姐惊鄂的瞬间后羞坏了,昏昏懵懵拿了糖就逃出了他家的门。那个午后的记忆深深地烙在了心里,那个“洋”啊!我一直无法用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那时在我眼里的“洋媳妇”。再后来,每隔几年,她都会随他的老公来一次 依然是那么的洋气……</h3><h3> 第二个“洋媳妇”是我的三舅母,第一次见她那时,是我四年级的春节。记得那年春节我和妈妈去外婆家,第二天下午,大舅家的大表哥开着他的手扶拖拉机,(车厢里铺了些草,可能是软和些的意思吧)去接从兰州回来的三舅舅,那时坐班车只能到乡政府所在地。等到太阳落山时 终于接回来了,当大表哥的拖拉机突突地停到门口时,全家都迎了出去。我看见一个很“洋”的姑娘被三舅从车上扶着跳了下来。她穿着大红色的小皮衣,那时叫皮夹克,白色的高领毛衣,黑色的大喇叭裤遮住了尖头皮鞋,几乎看不见脚。忘了说头发,那时流行的那种烫了的短发,很好看!哎呀!整个一个“洋”啊!</h3><h3> 第二天,她洗脸时没用大家都用的香皂,而是拿出了一个小瓶子挤出来啥洗脸(估计是洗面奶吧),可是惊到了大家,又不敢问是啥。她的梳子更是让我好奇,那种椭圆形的,上面是铁的那种小针齿,而且有弹性。据说是专门梳烫发用的。她和三舅在村子里手牵手转了一卷,惊悚了整个小村子,张家老三是个“烧料子”(对那种打扮时髦的小伙子的一种称呼,常常带有贬义,意思就是不好好务农干活,外面游荡的人,那时还没有外出打工这么回事),领这个“洋媳妇”还在人前面拉手……</h3><h3> 今天的孩子们段然无法体会那种“洋人”是怎样的感觉,“时髦、酷、潮……”,如今,满大街都是“洋人”,国人已经不为衣食住行发愁。感谢伟大的祖国,让我们生活幸福!也祝愿我的更加越繁荣富强!加油我们!加油中国!</h3><h3><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