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深度、有广度的数学教学——第二届齐鲁名师落地学科核心素养,创新课堂教新形态展示观摩研讨会

王燕杰

<h3>  9月28日至29日,有幸参加了在齐河举办的《齐鲁名师课堂——落地学科核心素养,创新课堂教新形态暨全国小学特级教师新课堂展示观摩研讨会》的培训学习,本次会议大咖云集,精彩纷呈,两天的时间我聆听了朱国荣、周卫东、俞正强、徐斌、顾志能、张冬梅、牛献礼、刘德武等八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分享,大师的数学课堂让人如沐春风,报告更让人醍醐灌顶。与名师相遇,不虚此行。他们的课堂新颖、有趣、更有深度、有广度。真正做到了“深度教学”,学生也实现了“深度学习”。每节课都令人耳目一新,感觉如此设计才符合数学特点,觉得大师上出了自己理想中的数学课,他们风趣幽默,轻轻松松就把孩子的学习引上一个又一个高度。</h3> <h3>  朱国荣老师为我们带来四年级的《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朱老师首先通过游戏猜一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通过设置一系列巧妙的问题层层递进地对"特定的未知数"这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度教学,朱老师以单元视角重构课堂,以终定始确定解方程就是找特定的未知数,将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教给孩子们。</h3> <h3>  周卫东老师的《平均数再认识》联系生活的实际,把教学中遇到的考试成绩问题为主线,通过讨论班级的整体水平,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周老师点到为止的引导强有力的推动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无限的放大!课后周老师强调了教学科的本质和教学科的育人价值并强调把重点放到如何去教上面,调动挖掘孩子们的数学思维!</h3> <h3>  俞正强老师的《比的认识》这节课并没有像我们一样照本宣科,而是通过足球赛比分和煮米饭的比例入手讨论,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强调了预习的重要性和思考的作用,教师要教的不是课本上看的见的知识,要将重点放到课本知识的本质以及深度上。</h3> <h3>  徐斌老师的《画线段图解决问题》这节课告诉我们如何从"解决问题"到"问题解决",解决问题已不再是"教学领域","问题解决"成为了课程目标。需要我们去积极的利用所学知识去达成目标!</h3> <h3>  顾志能老师的《平均数》这节课从另外一个角度统计图的形式展现给我们,将"平均数"纳入统计领域,提醒我们,它既是数学概念更是统计概念。平均数的教学应定位于作为统计量的意义的理解,以及数据分析观念的涵养!</h3> <h3>  张冬梅老师的《认识线段》这节课,她将如此简单的一堂课讲出了数学深度和广度,她认为数学教学要从直观到表象建立,从单一图形到建立联系,从实际操作到经验积累。</h3> <h3>  牛献礼老师认为我们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要敢于放大,有意曲折,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与空间,促使他们深刻经历学习过程,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h3> <h3>  刘德武老师《可能性》这节课,将游戏运用到教学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考更加积极。刘老师认为"玩"在数学中也很重要,整堂课刘老师充分运用整合的策略,把可能性尽可能地融汇于各"兄弟知识"之中,提高概率的数学性意义,使学生更能感受到概率的学术价值。</h3> <h3>  总之,在这短短的两天时间里,他们都用自己的智慧诠释着理想的课堂,自觉与大师的课是天壤之别。我们只看到了台上的精彩,不曾经历大师学习成长的过程,正是他们数年如一日的钻研、实践才能有台上的精彩绽放。</h3> <h3>  走近大师,被其魅力吸引,向大师学习,立志提升自己!<br></h3>

老师

课堂

这节

数学

教学

深度

大师

学习

学生

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