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有段时期,小女思颖很喜欢摁电梯。有次,她妈妈没有考虑到她的这种兴趣趋向,便摁了电梯直奔我们所在楼层。于是,小思颖非常懊恼,哭哭啼啼闹个不停,非得让她妈妈重新走一遍电梯不可。当在她操作下再次乘电梯上来时,小家伙终于喜笑颜开。这个“摁电梯”事件,让我陷入了深思:兴趣是人生的马达,无论何时都应呵护孩子兴趣,万不可武断将他们的兴趣火花泯灭。</h3> <h3>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善待孩子的“兴趣”,精心培植“兴趣点”,从而促进孩子向着求真、向善、唯美的境地进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在经意或不经意间遏制了孩子兴趣,导致孩子情感冷淡、对周围事物索然无味。譬如来说,很多孩子喜欢把玩具拆散开来,貌似孩子故意做作,实际上是孩子对所玩物件充满好奇感。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如果训斥或打骂孩子,那就会把孩子内心的“兴趣”和“爱好”扼杀了。相反,如果家长因势利导,再引导或帮助孩子把拆碎了的玩具重新组合起来,那便会促进孩子心智的发展、个性的鲜明。记得小时候,我很喜欢跟着父母到田野中玩耍。父母是好劳动,只顾干活,完全没考虑我的感受。于是,有一次,父亲便带我到田野里太阳底下一阵好晒。此后,我便害怕跟随大人去出坡。在这里,我并非苛责父母当年的“蛮性”,只是想说如果父母当年善待我的“兴致”,并且科学合理引导我参加劳动,我的记忆便不会至今仍留在那个阴影里。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学北师大教授于丹:她看到女儿把挚爱的花瓶打碎了,不但没有埋怨、斥责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把花瓶一块块粘起来,在培育孩子兴趣的同时,还大大培育了孩子的生命修复能力。一个孩子站在鱼缸前喂鱼,妈妈便因势利导对他说,“你是鱼的好朋友,你看你往前一站,它们便游过来与你一起玩。”自此,在妈妈不断强化下,每周喂鱼的任务便交给了这个孩子,从而培养孩子爱干家务的兴趣。在日常中,我回家晚了,虽然带着钥匙,总是刻意呼唤小女思颖给我开门,小家伙就会屁颠屁颠笑脸相迎。我想,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人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经过长期的教育影响,相信小女思颖一定会从这种“被需要”中体验到幸福感,从而强化了她乐于助人、勤于家务的意识和能力。有个孩子不愿意弹钢琴,于是胡乱弹奏。此时,妈妈对他说,“刚才妈妈听着琴声想到了落花流水、鸟语花香,太美了!”于是,孩子便想原来自己弹琴还能给妈妈带来精神享受,便大大激发了弹钢琴的兴趣,而且一次比一次弹得好。可以说,比起孩子热爱一门乐器,培养孩子对乐曲的兴趣更为重要。</h3> <h3> 教育其实很简单,就是“激发兴趣、鼓舞精神”。一名优秀教师,最大优点就在于巧设兴趣点,抛给学生兴趣之球。我认为,兴趣应分为两种:短暂兴趣和持久兴趣。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影视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正课,这仅是短暂兴趣,它对学生的影响仅仅是暂时的,它很快就会烟消云散。有的老师依靠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调动起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甚或让孩子从不喜欢某个学科到特别喜欢这个学科,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持久性的,最终转化为了孩子的学习力。上初一时,英语教师刚毕业参教,授课速度有些快。然而,我思维属于慢热型,自然跟不上他的步伐。于是,英语考试次次不及格,一上英语课便心惊胆战。初二时,我们又换了英语教师,他特别注重打基础,从单词到句子再到背诵课文。于是,我便对英语产生了浓厚兴趣,英语成绩从不及格一举名列级部前茅,并且成为我高中阶段的优势学科。初中化学老师就很擅于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以趣激趣。记忆犹新的是,我们学习了氧原子后,又紧接着学习氧分子。当时,很多同学死啃概念,老以为两个氧原子凑在一起就是一个氧分子,殊不知氧分子是两个氧原子发生化学反应而导致结构发生了变化。无奈之下,化学老师从办公室拿来两把锁,说“同学们,这是一个氧原子,这也是一个氧原子,它们扣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便成了一个氧分子。”化学老师这一点拨,犹如用手指头捅破了一层窗户纸,顿时让我们豁然开朗。在建桥中学任教时,我也以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赢得了学生喜欢语文课。有次,刘文联妈妈打电话说,“刘文联从小讨厌语文课,可自从你教她后,这孩子特别喜欢语文课了!”是啊,在我四个月调理下,刘文联特别喜欢语文课了,一举成为了班级语文尖子。我想,文联后来学了文科,与我当年对她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上初中时,我们特别喜欢化学课,就是因为做实验感觉很好玩;在大学时,我潜心研究汉语言文学,就是因为文字妙趣横生。因此,希望各位同仁深入研究学生思维特点,用各种不同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这是我们教好课、好教课的前提和保障。</h3> <h3> 有人说,“人不入迷难出奇。”实际上,对我们成人来说,无论干什么,都必须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发挥出最佳工作水平。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两个山头寺庙里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同时到山涧里去挑水,有很长时间和尚甲没去挑水了,这令和尚乙心里特别纳闷。于是,和尚乙便来到和尚甲这里探个究竟,竟发现和尚甲在气定神闲地练太极拳。于是,和尚乙便问:“你这么长时间没去挑水,难道不喝水吗?”和尚甲便领着乙来到寺庙后院一井旁说“我利用业余时间挖了一口井,每天便能喝上新鲜的井水。”有次,我与建桥学校宋宣民老师提到这个故事,便互相勉励:找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天长日久、持续不断地挖井,必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取得辉煌业绩。近段时间,我研读了很多名人成长的故事,他们无不因循着各自的兴趣和爱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最终在各自领域收获满满。譬如,《山东综艺》、《星光大道》等栏目推出大衣哥、山楂妹等,他们无一不是在世俗非议中坚守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最终一举成名。我想,真正到了这份上,全然不顾世俗偏见,有的全是满满的对歌唱演艺事业的热爱。央视三套专访演员斯琴高娃,一个学生问“高老师,你当初是为了借助演虎妞这个角色而出名吗?”斯琴高娃老师说,“我根本就没有考虑出名这个事情,而是全身心进入角色不小心出了名。”斯琴高娃还说,“痛苦是传奇人生的养分。”我觉得,正是因为斯琴高娃老师全身心投入了,看淡那些世俗的名和利,才会从她嘴里比较轻松地道出了带有悲情的话语。近年来,我负责县域部分外宣工作,深知我们基层有很多典型经验需要挖掘,可很多通讯员却说没啥好写的,提不起一丁点兴趣来。于是,我便从下基层帮助他们策划指导,帮助他们发表,一点点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如今,赵庙初中刘辉、西城小学桑月山、洛城一中张文峰等老师成长很快,写出了很多高质量的信息稿件。2016年,我凭着自己兴趣和爱好,一气写出了大约26万字的教育随笔,得到了同仁们的充分认可。寿光日报记者周少波凭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坚持“每日一美”,记录身边发现的真善美,从而享受生活、传递正能量,感悟颇多。北大校长王恩哥曾说,“追求工作和兴趣的一致”,才能大大撬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总之,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兴趣和坚守,才有了远离功利的潇洒和飘逸,才有了生活品质的上档和升级。</h3> <h3>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唤醒内心兴趣的“种子”,方能寻得快乐、幸福和温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