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中的浦江儿女》 第七集:英魂永存

张建儿

<h1>《新四军中的浦江儿女》总片头:<br><br>第七集片头: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裘继明,1941牺牲,年仅18岁,裘亦明,1946年牺牲,23岁;汤江声,1945年牺牲,26岁;陶祖全,1944年牺牲, 24岁;张越龙 ,1945年牺牲,27岁;谢申冰 ,1948年牺牲 ,25岁。 他们是英勇善战的新四军战士,他们是浦江儿女的骄傲。欢迎继续收听《声音档案》——《新四军中的浦江儿女___第七集:英魂永存》<br></h1> <h1></h1><h1>主持人:&nbsp;<br>&nbsp; &nbsp; &nbsp; 1941年的寒冬,17岁的姚永钦和他的初中同学,16岁的蒋景禄从地下交通员手中接过船票,瞒着家人,偷偷地离别了上海的家,搭上了去苏北抗日根据地的轮船,尽管他俩知道,在同一条船上还有其他参军的同志,但却不知道他们是谁。所有的联络都是单线的,到了部队以后,才确切地知道这一次一同从上海来的战友共有28人。但是,当上海解放的胜利号角在1949年5月27日吹响的时候,这同去的28个战友却只剩下了两个幸存者。幸存者之一的姚永钦开始了他寻找牺牲的战友亲人的历程。<br>&nbsp; &nbsp; &nbsp; &nbsp;83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姚永钦回忆说:</h1><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姚永钦离家前 &nbsp; 1941年12月上海</h3> <h1>姚永钦:<br> &nbsp; &nbsp; &nbsp; &nbsp;当时我们这些20岁不到,血气方刚的知识青年,都是通过上海地下组织动员挑选,输送到敌后根据地参加新四军的,而且组织得非常严密,临走时连家中亲属也不能告知。十余年来处于战争环境,根本无法与家中取得联系。要寻找烈士们的亲属难度较大,当时相互间没有任何有关家庭通讯地址的记录,而且有的同志在入伍时改换了原来的真名实姓,那就更难找了,只能凭平时接触到的一些印象去查询。 &nbsp; &nbsp;&nbsp;</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新四军老战士姚永钦一直珍藏的蒋景禄照片和给他的亲笔信。</h3> <h1></h1><h1>&nbsp; &nbsp; &nbsp; 蒋景禄烈士,1945年4月28日在高邮三垛河伏击战中英勇牺牲,过去听他说过父亲在泥城桥徐重道国药店当坐堂医生,仅凭这点线索,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找到泥城桥(北京东路西藏路口),见到一家徐重道国药店,门上挂有蒋××医生的牌子,就急着去询问,正好见到他的父亲。我把带着的照片给他看,他连连点头,说是他的儿子,离家已十来年没有音讯了。我就把不幸的消息告诉了他,老父亲为失去久久思念的爱子而伤心至极,同时也为儿子为人民解放而死感到光荣。</h1><h1><br></h1><h1>主持人:&nbsp;<br>&nbsp; &nbsp; &nbsp; &nbsp;姚永钦寻找烈士亲人的行动在新四军老战士当中得到了响应,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去寻找战友的亲人。在我们走访的新四军老战士中,一提到裘亦明、裘继明这对双胞胎兄弟,大家都纷纷说记得、记得,说他俩年纪虽小,思想觉悟高,文化水平高,大家都很喜欢他们,尤其是上海老乡,遇到双胞胎兄弟就来一句,“阿拉也是上海人”,他俩就异口同声地说,“是呃,阿拉走到一到了。”大家都感到格外亲切。由于表现出色,年仅18岁的裘继明在1941年3月就被提升为连队副指导员,是当时最年轻的连干部。然而,这样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兄弟却没有等到胜利来到的那一天。<br>&nbsp; &nbsp; &nbsp; 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六师分会副会长刘谦祯介绍说:</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双胞胎烈士:裘继明(左)、裘亦明</h3> <h1></h1><h1>刘谦桢:&nbsp;<br></h1><h1>&nbsp; &nbsp; &nbsp; &nbsp;1941年11月28日拂晓,日军出动了3000多人突然袭击了塘马村十六旅旅部和苏南行政公署等机关。继明率特务连坚决执行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的命令,掩护旅部和行政机关撤退。我军遭受了重大损失,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和继明等270余烈士英勇牺牲,但粉碎了敌人想一举消灭我十六旅旅部和苏南行政公署机关的企图,这是著名的“塘马战斗”。继明时年仅18岁,是一位年青的连指导员。</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罗忠毅烈士(左),时年34岁;廖海涛烈士,时年32岁。</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们是新四军对日作战中牺牲的最高指挥官。</h3> <h1></h1><h1>主持人:&nbsp;<br></h1><h1>&nbsp; &nbsp; &nbsp; &nbsp;继明牺牲后,亦明更是把愤怒和对弟弟的哀思投入到战斗中去,1946年11月,国民党二十六师及第一快速纵队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猛攻鲁南台儿庄、枣庄的我军一纵指挥所,担任四团三营教导员的裘亦明接到了纵队司令员叶飞的命令,对敌人进行拦腰阻击为正面受敌的九团解围。</h1> <p></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鲁南战役中张云逸(右前1)和陈毅(坦克上左2)留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鲁南战役大捷,陈毅欣然赋诗:</div><p></p><p></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快速部队走如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印缅归来自鼓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鲁南泥泞行不得,</div><p></p><p></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坦克都成废铁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快速部队今已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六师汝何为?</div><p></p><p></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州薛岳掩面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京蒋匪应垂泪。</div><p></p><p><br></p> <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鲁南大捷,歼敌5万。乘着国民党军急于报复,相隔不到1个月华东野战军又展开莱芜战役,又歼敌6万,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对山东的进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莱芜战役被俘的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右:莱芜战役中被俘虏的国民党军官兵。</p> <h1></h1><h1>刘谦祯:&nbsp;<br></h1><h1>&nbsp; &nbsp; &nbsp; &nbsp;四团向敌军侧背攻击,敌军不得不调转坦克、大炮对四团南北夹击。在五华里开阔地上,四团被敌人猛烈的炮火包围,战士们不顾一切伤亡猛打猛冲,战斗异常残酷激烈,终于迫使敌军后撤,解除了九团的危险。这次战斗,四团团、营、连指挥员牺牲了十多人,三营伤亡最为惨重,亦明也在此役牺牲,年仅二十三岁。</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谦桢会长给予本节目极大的支持。</h3> <h1></h1><h1>主持人:&nbsp;<br></h1><h1>&nbsp; &nbsp; &nbsp; &nbsp;对于张以榕来说,2岁时和叔叔张越龙在上海王开照相馆拍的一张合影,是他对叔叔唯一的印象,叔叔参加了新四军,成为一名优秀的抗日战士是全家的光荣,可是,上海解放了,一直思念这个小儿子的老</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叔侄俩的照片</h3> <h1></h1><h1>母亲没能盼回自己的孩子,却在1950年收到了一张儿子牺牲的“烈属证”。叔叔张越龙是怎么牺牲的一直是全家人心中难解的一个谜。直到60年后,张以榕经过三年的苦苦寻找,终于找到了当年叔叔的战友唐国平写的回忆录,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了张越龙牺牲时英勇和悲壮的场景。<br></h1><h1>&nbsp; &nbsp; &nbsp;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豫某集团军“沙家浜连”连长聂仁政介绍说:</h1> &nbsp; &nbsp; &nbsp; “乘着中国人过年的时候,年初五,日伪军准备偷袭黄花塘,围歼新四军军部,妄图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军部急电52团火速增援……。”聂连长讲述老部队的光荣历史如数家珍。<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7年3月练兵场</div> <h1></h1><h1>聂仁政:&nbsp;<br></h1><h1>&nbsp; &nbsp; &nbsp; &nbsp;1945年春节,在保卫军部著名的顺河集战斗中,张连长带领连队与日本鬼子展开肉搏战。张连长挥舞大刀朝鬼子左突右砍,与战友里外合击,3个鬼子先后毙命。十来个鬼子兵又冲了过来,张连长一见,忙和二个战士人背靠背,组成三角形,接连捅倒四五个鬼</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順河集人民清明祭扫烈士墓</div>&nbsp; &nbsp; &nbsp; &nbsp;每年清明,当地老百姓就会抬着八仙桌,放上供品祭奠为保卫他们而英勇牺牲的烈士。当地政府把“顺河集保卫战”编进中小学的辅导教材中。<br> <h1>子。白刃战从中午12时一直杀到下午2时,只有二十几人能作战了。手榴弹几乎打光了,张连长就号召同志们发扬四连老传统,用刺刀杀出威风。五十多个鬼子突破我前沿阵地,张连长用驳壳枪连续打倒了4个鬼子兵,这时一个鬼子小队长射中了张连长的右胸,张连长左手捂着冒血的伤口,又射中一个,不料从侧面跳过来个鬼子一刀刺中了张连长,张连长正欲扑向鬼子小队长时,又被两个鬼子各刺了一刀。</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国平 1949年</div>&nbsp; &nbsp; &nbsp; &nbsp;为纪念牺牲的战友,1980年代唐国平写下了《白刃格斗顺河集》。文章惊心动魄,掷地有声。<br> <h1></h1><h1>主持人:&nbsp;<br></h1><h1>&nbsp; &nbsp; &nbsp; &nbsp;当唐国平和其他战友把张越龙解救出来时,他的呼吸已经非常微弱了。他的嘴唇抖动了一下,就牺牲在了战友的怀抱中,年仅28岁。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在追悼大会上对顺河集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们作了高度的评价。正是在许多像张越龙一样英勇顽强的战士们的血战保卫之下,粉碎了日寇兵分8路进攻淮南,扫荡军部,妄图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的险恶部署。<br></h1> <h1>第七集小片头</h1> <h1>主持人: <br> 1945年4月,新四军6师52团1营在高邮三垛镇伏击日军,打响了著名的三垛伏击战。日军一个中队与败退下来的日伪军会合,负隅顽抗。一营从埋伏地到日军阵地,中间有l000米开阔地,一、三连跑到开阔地一半时,敌人用火力封锁近百米地面。一、三连虽采用</h1> &nbsp; &nbsp; &nbsp; &nbsp;三垛河伏击战,我军打死日军240余人,伪军600多人,俘日军7人,伪军958人。日军山本顾问、伪军团长马佑铭和中校副团长等都成了我军俘虏。缴获大量枪支弹药。<br>&nbsp; &nbsp; &nbsp; &nbsp;三垛河伏击战战果辉煌,新四军首长特来电通令嘉奖。三垛河伏击战的胜利,标志着苏中解放区军民的抗日战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为此役缴获的部分日伪军武器</div> <h1></h1><h1>交替匍匐前进的队形冲锋,但伤亡还是很大。一连指导员、副支书、三排长相继阵亡;三连连长、指导员和营长身负重伤,数十名战士倒在开阔地上。战斗处在危难时刻。在指挥位置上的汤江声,跃身跑到一连指导员牺牲的地点,鼓动部队:“现在是消灭敌人的时候,冲啊!”这时,被射来的子弹击中,当场牺牲,时年26岁。<br></h1><h1>&nbsp; &nbsp; &nbsp; &nbsp;新四军老战士沈云章至今还记得战斗打响前,汤江声对自己说的话:<br><br></h1> <h1>沈云章:<br>&nbsp; &nbsp; &nbsp; &nbsp;一营向伏击阵地开进途中与我所在的二营会合,我们两人因平时难得碰在一起,此时相会分外高兴,就边走边谈。汤江声说自己一入伍就当干部,又多次离开部队去上海,不像你从战士、班长一级级上来,受到很大锻炼,这次伏击战可是个锻炼的好机会。没想到我们这次交谈尽成了诀别。至今我还时常想起他。</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四军老战士沈云章接受采访 &nbsp; 2007年3月杭州</h3> <h1></h1><h1>主持人:&nbsp;<br></h1><h1>&nbsp; &nbsp; &nbsp; &nbsp;三垛伏击战,共毙俘伪军1500多人,毙日军240多人,并俘日军三本顾问等7人,缴获了满载军用物资的汽艇和木船。激战中,仅52团牺牲的就有86位干部战士。上海子弟兵在战场上个个表现不凡,英勇顽强,敢于刺刀见红。教导员汤江声、指导员蒋景禄、刘淑、田凤雨、陈勖等英勇献身。</h1> <p>&nbsp; &nbsp; &nbsp; &nbsp;陈勖烈士的老首长和老战友沈云章(中),汪贤孝和烈士的胞妹陈燕竹、陈丽水、陈绣群合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九九八年十一月杭州</p> <h1><p></p><p></p></h1><h1>主持人:&nbsp;<br>&nbsp; &nbsp; &nbsp; &nbsp;在江苏高邮以南的大官庄矗立着这样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1944年1月5日为解放大官庄而壮烈牺牲的新四军18旅52团1营营长陶祖全、副营长叶诚忠等烈士永垂不朽!”,这里的安乐桥一带被命名为祖全乡, 大官庄一带命名为诚忠乡,这一切,都是为了纪念在解放大官庄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h1><h1>&nbsp; &nbsp; &nbsp; &nbsp;1944年1月5日,为开辟江苏宝应以南地区,把高邮、宝应根据地连成一片,解放大官庄的战斗打响了。大官庄三面环水,筑有碉堡、土围子,只有西面可通陆路,由伪军二十八师教导总队第三大队把守,约400多人。52团1营由西向东担负主攻任务。</h1><h1>&nbsp; &nbsp; &nbsp;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豫某集团军营长石富国介绍说:</h1><p></p><p></p> <h1>石富国: <br>&nbsp; &nbsp; &nbsp; &nbsp;战斗打响后,营长陶祖全随主攻的三连进人阵地,被敌人冷枪击中要害,肠子流出来了,急送后方抢救。陶祖全腹部中弹后,肠子流出来时,他将肠子塞回肚里,用手捂着伤口,继续指挥战斗。因伤势太重,痛得他在地上打滚,不得不抬下火线,在救护船上做紧急手术,终因流血过多牺牲,时年仅24岁。叶诚忠听到平时教自己学文化、亲密无间的战友身负重伤顿足捶胸,眼泪夺眶而出,喊道:“通信班长,跟上!”随即奔向三连阵地,不幸被碉堡里射出的一颗子弹击中胸膛。</h1> <h1>主持人: <br>&nbsp; &nbsp; &nbsp; &nbsp;大官庄解放了,营长陶祖全、副营长叶诚忠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他们英勇事迹至今仍在高邮、宝应一带到处流传。<br>&nbsp; &nbsp; &nbsp; &nbsp;新四军老战士万中原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h1> <h1></h1><h1>万中原:&nbsp;</h1><h1>&nbsp; &nbsp; &nbsp; &nbsp;在1941年春,陶祖全同志在“江抗”二支队的一次战斗中手臂负伤,检查伤口时,发现臂部深层组织已发炎脓肿,需要作切开排脓手术。但在当时敌人严密封锁,药品奇缺,没有麻醉药,卫生队医生正为此发愁,当他知道后,果断地从草铺上坐起来,从容地手指伤处说:“行!开吧”。这场手术,令在场的医生护士十分感动和钦佩。手术后不久,陶祖全即兴冲冲地返回部队了。</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 &nbsp; &nbsp; 本节目采编人员和中央电视台记者与 “沙家浜连”的官兵及部队首长合影。<br>2007年3月连队营房门前</h3> <h1></h1><h1>主持人:&nbsp;<br>&nbsp; &nbsp; &nbsp; &nbsp;新四军中的上海战士年纪轻,有文化,接受能力强,工作能力强,经过一些战斗的锻炼,3到6个月经过教导队的选拔,培养,很快就能当上干部。但上海战士并不仅仅是善于讲理论知识和组织工作,无论是政工干部、指战员还是普通战士,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们同样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展现了浦江儿女的英雄本色。</h1><p></p><h1>&nbsp; &nbsp; &nbsp; &nbsp;新四军老战士寿朝阳直到今天都忘不了他的教导员谢申冰对他下的最后一道命令:</h1><p></p> &nbsp; &nbsp; &nbsp; &nbsp;新四军老战士寿朝阳讲起谢教导员给他下的最后一道命令,至今难以释怀。<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7年2月杭州</div> <h1><p></p><p></p><p></p></h1><h1>寿朝阳:<br></h1><h1> 他对我说:“不!你突围,我坚守,这是命令,快!你执行命令!”我说不出话,我只能服从,只是泪珠忍不住涌出了眼眶,我知道,突围还有生的希望,死守只能牺牲,想到现在心里还难过。</h1><p><br></p><h1>主持人:<br></h1><h1> &nbsp; &nbsp; &nbsp; &nbsp;这是发生在豫东战役中的一场血战谢家集的战斗。当时担任175团3营九连指导员的寿朝阳带领九连外加一个机炮排的兵力与敌人两个团的兵力在谢家集展开了激烈的阻击战。一开始,在正面迎敌的九连并没有受到很大的攻击。</h1><p><br></p><h1>寿朝阳:&nbsp;<br>&nbsp; &nbsp; &nbsp; &nbsp;一直到10号上午7、8点钟的时候,两边打得很激烈,我们这里就没动静,只看见有几个人上来,那时我们开始反击,一打,他退下去了,不激烈,左右两面是火光冲天,炮火很密集,我们这里炮弹打了两发又没有声音了。9点左右两边过来的枪声慢慢稀下去了,但我们这里敌人来了,大举进攻。到10点左右时候,猛扑了,上面飞机,下面是集中冲锋,一批批过来,谢申冰一看,就马上组织反冲锋,这时只听见我们后面打枪了,马上派出通讯员去侦察,连派了两个都没有回音,这时营部的书记员抱着肚子跑来说,报告教导员,敌人从后面打来了,说完就倒地牺牲了。</h1><p></p><p></p><p></p> <h1><p></p><p></p><p></p><p></p><p></p></h1><h1>主持人:<br> </h1><h1>&nbsp; &nbsp; &nbsp; &nbsp;谢申冰看到情况严重,决定马上收缩部队,守住阵地,与敌人展开了激战。北门突破口也被敌人堵死了,5辆坦克车已排列在北门口。</h1><br><h1>寿朝阳: </h1><p></p><h1>&nbsp; &nbsp; &nbsp; &nbsp;这时打得是热火朝天,枪管也打红了,人也看不见人了,和敌人拼刺刀,咬在一起。我们打得很好,敌人来的时候,我们冲锋枪扫射,倒下去一排,可是打下去一排,再来一排、再来一排,好像打不光一样。在这个情况下,教导员一看形势不对,因为我们子弹也打得差不多了,大家都已经和敌人滚在一起了。在这个情况下,他就命令我,你带着有枪有子弹的,赶快突围,出去一个是一个,保存我们的力量!我说,不,你是教导员,我是这个连的指导员,应该我坚守,你突围。他说:不!这是命令!执行!平时我们教导员很和蔼的,可是这个时候很凶的样子,但讲完这句话后,他就把头转了过去,实际上他也很难过。当时我也很难过,我的泪水也出来了。因为我知道突围还有一线希望,坚守只有一个字:死。</h1><p></p><p></p><p></p><p></p><p></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命令,快!你执行命令!”&nbsp;</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最后的命令——谢申冰</div> <h1></h1><h1>主题歌: 最忆是少年</h1><p><br></p><h1>主持人:&nbsp;<br></h1><h1>&nbsp; &nbsp; &nbsp; &nbsp;谢家集战斗可歌可泣,参加战斗的182名战士最后只有16人突围,谢申冰等166人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我军通过谢家集这样多次硬碰硬的阻击战,摸清了敌人的虚实,于6月17日果断进攻开封,22日,全歼守敌3万多人,豫东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h1><p><br></p><h1>主持人:&nbsp;<br></h1><h1>&nbsp; &nbsp; &nbsp; &nbsp;究竟有多少优秀的浦江儿女将自己的热血洒在了保家卫国的疆场上,我们已经无法计算,但我们可以在这一场场激烈的战斗中去感受他们的激情和勇猛,记住他们为了保卫祖国而承担起的男儿的责任。苦苦寻求牺牲同伴亲属的新四军老战士姚永钦说,对于没能全部找到逝去战友的亲人,他至今还留着深深的遗憾,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烈士们不朽的功勋!</h1> <p>&nbsp; &nbsp; &nbsp; &nbsp;上海解放,姚永钦参与接管公安局,利用工作便利苦苦寻找牺牲战友的亲人。1949年上海</p> <h1></h1><h1>姚永钦:&nbsp;<br></h1><h1>&nbsp; &nbsp; &nbsp; 遗憾的是,还有好几位当年和我一起从上海参军、共同战斗过的革命烈士,因为家庭情况不明,一直无法找到他们的亲人。其中有范云钦、沈福德、段俊、蔡润清、丁毕克、张斗等同志,虽然经过各种渠道,均无结果,至今已六十多年了。我是一个革命战争中的幸存者,寻觅牺牲战友的亲人,是我的责任,我必须这样去做,才对得起牺牲了的战友。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怀揣着死难者的姓名,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寻访着他们的亲人。想亲手送上一张烈属证,以告慰烈士们的在天之灵。但我未能了却自己的全部心愿。当时的年轻人都是偷偷地离开温暖的家庭的,为了表示献身的决心,很多人甚至改换了姓名,又怎么可能找到他们的亲人呢?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上有无数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风采,人民将永远铭记着烈士们不朽的功勋。</h1> <p>&nbsp; &nbsp; &nbsp; &nbsp;战士们以能成为“沙家浜连”的一员而感到光荣和骄傲,他们决心把光荣传统代代相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7年3月“沙家浜连”练兵场</p> <h1></h1><h1>主持人:&nbsp;<br></h1><h1>&nbsp; &nbsp; &nbsp; &nbsp;刚才您听到的是《声音档案》制作的大型广播纪实系列《新四军中的浦江儿女___第七集:英魂永存》,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将为您播出第八集“书笺寄情”。</h1><p></p><h1>&nbsp; &nbsp; &nbsp; &nbsp;本次节目编辑:张建儿、张小滨、章海红;制作主持:章海红、金亚;主题歌作词:姜旭、作曲演唱:姜小鹏,音乐制作:金亚、沈奇洁;监制:方颂先 刘谦祯 。特别感谢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六师(苏南)分会、中国人民解放军71320部队、“沙家浜部队”战友联谊会。</h1><p></p> 本节目已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和上海市档案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