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引水工程——水润天府 惠泽千年

雪人冰心

<h3>“古有都江堰,今有武都渠。清清故乡水,悠悠谱新曲。”川籍著名书法家、诗人庞中华先生听到武都引水一期工程总干渠通水的消息后,欣然提笔,写下这首小诗。武都引水工程是川西北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水源工程,是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战略目标的重点工程,是具有防洪、灌溉、生态环保、国土资源保护、工业、生活供水、旅游以及发电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具有保障川北地区民生的巨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大作用。</h3><h3>2018 年,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根基》对武都引水工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宣传,赢得观众们的点赞。兴建于 1958 年的武都引水工程,不仅帮助川西北地区从昔日的干旱之地发展成如今的“鱼米之乡”,更是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堪称名副其实的“大国工程”。</h3><h3>2019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70年来,四川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砥砺前行,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从一穷二白到脱贫奔小康的传奇嬗变。壮丽 70 年,奋斗新时代,武都引水工程,成为了见证天府四川 70 年奋斗史的不朽丰碑。</h3> <h3>农业重器的历史传承</h3><h3>都江堰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灌溉体系之一,造就了四川“天府之国”的美誉。从整个四川盆地来看,总降水并不算少,干旱强度也不算太高。但是,由于区域降水量与水资源地区分布相对不均,盆地西北边缘又以丘陵地为主,农业干旱灾害频发。川北的绵阳等地区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北边缘,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高差悬殊大。绵阳的西北部地势高峻,降水丰富,成为河流发源地。其中涪江干流呈西北 - 东南走向,沿途支流组成密集的水网,陆续汇入涪江,并在重庆合川与嘉陵江汇合。虽然涪江水流丰沛,但却无法及涪江以东的广大区域,特别是绵阳的梓潼、盐亭等地,千百年来成了夏旱的中心。从历史文献看,涪江引水灌溉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据《新唐书·地理志》载,绵州巴西郡“有广济陂,引渠溉田百余顷”。这可能是涪江干流最早的引水工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动员人民群众,掀起了大规模群众性治水热潮。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四川盆地西北部水资源短缺问题,20 世纪 50 年代,国家就开始关注这片古老的旱区,提出从涪江上游的江油武都镇开渠引水,自上而下</h3><h3>灌溉涪江以东千里丘陵旱区,并将工程命名为“武都引水工程”。</h3> <h3>1958 年,武都引水工程开工建设,1960 年,工程因国家压缩基建而停工;1978 年,工程借着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春风再度上马,1980 年,因国民经济规划调整再度停工……直到 1988 年 9 月,窦圌山下的一声炸山炮奏响了武都引水工程第三次上马的序曲,拉开涪江上游引水、治水的序幕。</h3><h3>大国工程凝炼“武引”精神</h3><h3>武都引水工程得名于工程取水口的位置,即位于涪江干流上游的绵阳江油市武都镇。武都引水一期工程从建设取水枢纽与总干渠开始,经过 12 年的持续奋斗,于 2000 年全面建成。</h3><h3>然而,一期的进水枢纽只能依照涪江上游实际来水量直接调水,解决的也仅仅是川北偏东旱区一半良田的灌溉问题。唯有在取水口上游拦江筑坝,修建大型蓄水库,才能真正实现规划中对绵阳、遂宁、广元、南充 4 市 6 县的控灌因此开启了武都引水工程二期工程。</h3> <h3>武都引水工程二期工程包括武都水库和二期灌区工程,其中武都水库的建设是工程核心,也是遇到困难最大、最多的一项工程。武都水库大坝于 2004年开工,采用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技术,全部由大型机械施工。但因坝址处于四川龙门山断裂带边缘,从一开始就遇到地表溶洞、落水洞、溶蚀带以及隐伏岩溶洞穴与隐伏溶蚀带等坝基岩溶地质缺陷。为了保证水库安全,专家制订了科学的深层抗滑稳定方案,采用清挖土石再回填混凝土的方法来解决岩溶地质缺陷。2008 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武都水库已经浇筑的大坝造成多处贯穿性裂缝。此后,专家们对水库主体工程进行全面的抗震安全性复核评估,制订科学合理的方案,果断拆除地震受损部分。当年 10 月,武都水库恢复施工。经过不懈努力,到 2009 年底,武都水库工程建设进入紧张的导流洞下闸封堵准备阶段。这时,右岸灌浆平洞又新发现深砂层地质缺陷,严重威胁大坝蓄水安全。对如此高难度的深砂层防渗处理,工程建设者本着“专家掌舵”“行政协调”的工作理念,请国内资深岩溶、地质专家和设计、勘探权威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不断研究、创新设计方案和施工措施,最终通过复合处理的方式成功加以处理。2010 年 12 月 29 日,武都水库实现导流洞下闸蓄水,2011 年8 月 29 日大坝底孔下闸蓄水,到 2012 年大坝全面封顶。水利人用几十年汗水和心血凝结成“求实创新、和谐奋进、拼搏奉献、勤廉为民”的武都引水工程精神,成为引领武都引水工程继续开拓的强大动力。</h3><h3>“武引”清泉润泽民生情怀</h3><h3>武都引水工程的水源是涪江,从源头到武都镇,涪江如蛟龙出山。一路上,巨大的海拔高差让江水跌宕起伏、峰回路转。在两岸高山的掩映下,美丽而神秘的涪江六峡深藏不露。武都水库建成蓄水,抬高了涪江上游水位。于是,这六段峡谷由深藏闺阁的小家碧玉华丽转身,出落成气质高雅的清丽女神。山峡女神与李白诗魂的结合,让六峡重新标上了别样浪漫的名称——画屏峡、六龙峡、燕云峡、青天峡、飞瀑峡、芳春峡。如今,武都水库已经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坐上游轮穿行于峡谷之</h3><h3>间,就能够欣赏两岸的风景。</h3> <h3>除了武都水库、引水枢纽、主干渠及渡槽等大型工程外,整个引水工程里还兴建了大量的支渠、中小型蓄水水库。其中,沉抗水库位于绵阳游仙区沉抗镇境内,是“武引”一期工程的骨干屯蓄水库。山水相依、人文相近,清新自然的湖光山色和悠远深厚的历史积淀赋予她一个新名字——仙海。</h3><h3>有了引水渠,传统的农业用水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如今,绵阳游仙区的农业企业已经在“智慧水利”的引导下,用高效节水灌溉系统激活“循环农业”,实现水肥智能精准灌溉。青梅园、猕猴桃园、葡萄园在现代农民的精心培育下,正在朝着绿色有机和产业化方向发展。</h3><h3>创造,始于模仿、成于超越。古人在涪江引水,却未曾赶走千年旱魔。如今,武都引水工程造就了“第二个都江堰”,让川北成为实实在在的“天府之国”膏腴之地。</h3><h3>武都引水工程这一大国工程见证了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共和国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令水利工程建设者、令四川人民无比自豪与骄傲。武都引水工程,必将如都江堰一样,水润天府,惠泽千年。</h3><h3>&nbsp;</h3> <h3>武都引水工程是中国大国工程,历时50多年,耗资100多亿人民币,初俱规模,惠泽六市十县。张文军,颜晓云,邓崇刚用六年时间拍了几百幅照片,选出百余幅照片以此美篇向工程的建设者们致敬,向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h3><h3>此文及部分图片被四川画报2019年第九期刊登。全部图片正在绵阳市博物馆展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