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9.28高新户外一行40人应驴友林太梁邀请,从东华山徒步至岩太参加永定岩太第二届农民丰收节。</h3> <h3>东华山永定县第一名山。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城之东约30公里的抚市镇东安村。主峰海拔1035米。山中云雾常驻,四季如春,峰峦叠翠,石峰攒簇,嵯峨千仞。一个个巍峨突兀的奇峰,仿佛像一片翠绿海洋中露出的一只只船帆,烟雾中隐现,令人迷恋。山中有东华山寺,建于清乾隆四年。当地人多喜欢在每年的第一天上山入寺烧第一注香。寺庙古朴,寺分上下两厅,占地400平方米,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构架。 </h3><h3>山中有八景:一是“棋盘石”,石旁有青松、灿烂山花,相传古时仙人常在此对奕。二是“老虎岩”,相传昔时东华山虎穴丛生,羽士华音在此开荒结庐、令虎下山、虎患始息。三是“鲤鱼浮塔”,建于清嘉庆四年、四层砖木结构,呈六角形。四是塔下石壁罅裂数丈,成“一线天”,从山寺后进入,可见斜透的一线日光,身形较小者可以贴壁匍伏攀顶。五是“燕子岩”。六是“仙人刻字”,山中现有三处摩崖石刻。七是“鹞婆石”即“老鹰石”。八是“天仙峰”,山中昔时多猿猴,时悬走壁与游人嬉逐。</h3> <h3>沿着九曲十八弯的石阶弯沿儿上,一路上酸枣树硕果蕾蕾,掉了一地。古树成荫。金钱树更是撒了一路金钱。</h3><h3><br></h3><h3><br></h3><h3><br></h3> <h3>棋盘石</h3> <h3>由棋盘石下行,即抵华东山寺。据传此寺为清乾隆四年道士黄华音所建,距今已有250多年历史。明万历年间,抚市华丰村道士黄华音上山结庐而居,筑室“黄庭观”修行。他行医募捐,修筑道路,建起殿宇、藏经阁、灵塔等,颇具规模。开光之时,在黄华音与师傅沈龙湖的盛邀下,时任吏部尚书的蒋德馨与刑部侍郎王命璇二人相约而来。因该山尚无名,于是黄华音请赐名。蒋尚书看此处山石嶙峋峻峭,嵯峨千仞,上山只有一条道,颇有“华山”之味。此山位于神州东部,也位于县域之东,当地村落叫“东庵”,华音祖籍叫“华丰前”,可称山为“东华”;同时想到华音之师对自己有求嗣之恩,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的门徒“文中子”也被称为“东华真人”,遂命名为“东华山”,将黄华音建的道观称为“东华观”。王侍郎置身奇山秀水中,如临仙境,意犹未竟,脱口而说此山乃“第一名山”。至此,何为东华山,何为“第一名山”,才清晰起来。</h3> <h3>可惜乾隆十三年,朝廷下令查禁白莲教,有一个李姓和尚为了谋占山场传扬佛教,便向永定县政府诬告东华山是白莲教的据点,意图谋反。名山名观遭遇灭顶之灾,被官府毁掉华音神像,拆毁灵塔骨骸,焚烧藏经,没收田产,驱散弟子。后来成为佛教圣地,改名为“东华山寺”。</h3> <h3>时间紧迫,没有在东华山寺多作停留,直接穿寺而过。继续翻越东华山。</h3> <h3>原生态的世外桃源般的客家小村落,它与世无争地隐藏在大山深处</h3> <h3>岩太土楼群有着46座大大小小的土楼,其中较大的圆楼6座、方楼18座。土楼群位于海拔750-900米的山腰上,形成于宋代(公元13世纪)至现代。但因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岩太土楼群一直养在深闺无人知晓。</h3> <h3>一行人受到了驴友林太梁及其亲友的热情款待。</h3> <h3>岩太村与“土楼王子”振成楼所在的湖坑镇洪坑村系兄弟村。两村的始祖都是林茂青的原配詹氏所生。当年林氏兄弟俩居洪坑、岩太,为报答老母养育之恩,两人商定轮流奉养娘亲。同时,为表孝心,议定元宵、“七月半”等传统节日趁母亲还在岩太村居住时,岩太村就提前一天过节;而到了端午、重阳节,趁母亲还在洪坑居住时,洪坑村又提前一天过节。</h3><h3>如此沿袭,形成了今天岩太、洪坑提前一天过节的传统习俗,以敬上亲。</h3> <h3>梯田观景台</h3> <h3>岩太村被全国摄影爱好者誉为“梯田上的家园”、“最具人间仙境景色之山村”,梯田坡度几乎在35度左右,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h3> <h3>村口有着五层高的风水宝塔-镇龙塔。镇龙塔始建于1687年,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虽历经风雨沧桑,仍安然矗立在天地之间,忠实地守护着家园,慈爱地遥望着子孙后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