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晋之好说起 (三十一)

拙安(原创)

<h3>从秦晋之好说起 (三十一)</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自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正式主政后,大政方针都按照国相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徐徐推进。到了第二年即公元前265年,发生了几个重要的事情:</font></h3><h3><br></h3><h3><ul><li><font color="#ff8a00">秦宣太后芈月去世;</font></li></ul></h3><h3><br></h3><h3><ul><li><font color="#ff8a00">齐襄王去世,齐王建登基,此人在位几十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齐国灭亡了,所以齐王建为最后一代齐王;</font></li></ul></h3><h3><br></h3><h3><ul><li><font color="#ff8a00">著名的赵国企业家吕不韦决心弃商从政,开始了他长达十五年的运筹帷幄,当然这个过程我们习惯用"奇货可居"这个典故来总结;</font></li></ul></h3><h3><br></h3><h3><ul><li><font color="#ff8a00">赵国进攻匈奴,带兵之人便是"战国四大将"之一的李牧,绝对的军事牛人;</font></li></ul></h3><h3><br></h3><h3><ul><li><font color="#ff8a00">当然还要说一个华夏之外同时期的牛人,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去世了,咱们现在学的《几何》之基础都源于此人。</font></li></ul></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所以一年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而且往往不是人力可以左右的,我们只能学会面对和勇敢地迎接各种挑战,才能不负所有的努力和拼搏。而回味历史,不仅可以学习很多知识和典故的来龙去脉,还能从中总结和激励自我,不负青春。</font></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咱们接着来说说上面发生的这几件事情,刚好可以延伸出去,把一些没办法交代清楚的历史故事给大家唠一唠。</font></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先说秦宣太后芈八子,上一篇我也说过,此人虽为女子但是却执掌秦国长达四十多年,中国历史上的太后专权便是始自于她。所以她绝对不是个文弱女子,秦国人尚武,而武功最盛大的时期之一,就是她掌政的四十一年。而且她主政秦国后,秦、楚的关系也是逐渐好转,秦、楚联姻,楚国亲戚们也成了秦国的高层管理人员。不过等她去世三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62年秦国便再次发动全面进攻直到楚国灭亡。有人在兵马俑的身世上也存有异议,认为不是为了秦始皇而造,却是为了宣太后。因为发现一些秦俑上有特殊的字符,怎么解释和推敲都很难理解,不过仔细研究后发现居然写的是"月芈",这不就是芈月嘛(要我看估计看成月半为胖了)。而且秦俑用料以红色、紫色为主,认为这是楚国风格(秦国当时崇尚黑色)。当然,这个说法已经被推翻了。</font></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然后说说最后一代齐王,田建。怎么评价一个亡国之君呢,一般人都觉得应该是"不成人便成仁"最好了,不过齐王建却和三国时期的后主刘刘禅有的一拼。从继位到公元前221年亡国,他坚决地执行了"任他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国策。这四十多年时间里,他在齐国可以说是逍遥自在,品着茶,眼看着秦国夜以继日地进攻其余山东五国。哪怕是到了最后几年,秦国已经接二连三的灭了其余五国,他,依旧如故。当然结果都知道,兵临城下之时,他便在奸臣的鼓动下潇洒地投降了,算是秦国唯一一个不战而降的大国。而他也被迁徙到荒凉之地,被活活饿死了。</font></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说起战国后期有实力统一华夏的,最有可能的本应该是齐国和赵国,一个是老牌的诸侯大国,另一个是军事实力最爆棚的。可惜都被秦国打败了,而且战败的原因也是非常相似,都被一个很有power的奸臣给卖主求荣了。齐国是相国后胜,赵国是相国郭开,手法都是出奇的一致,一手拿钱,一手卖国。特别是这个郭开,有了他,秦国就是不想灭赵都难。我之前一再提到的"战国四大名将",秦国有两位是白起和王翦,而赵国也有两位,分别是廉颇和李牧。廉颇不用多说了,常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个时候他虽然年过古稀,但是依旧可以领兵打仗,未尝败绩。而后来的李牧更是了不得,所谓"李牧死、赵国亡",是当时赵国能够生存的唯一大将。可是结果呢,这两位大将没被秦军打败,却都被郭开的三寸不烂之舌撂倒了。廉颇被陷害出走魏、楚,而李牧直接被陷害致死。</font></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不过回到公元前265年,却正是李牧意气风发的一年。李牧率军北御匈奴多年,却每日只让军队坚守城池,而且是吃肉喝酒,每次匈奴打来了也攻不下城池只好无获而退,当然赵国这边也是一点点损失。就这样带兵打仗,不只是赵王着急,连他的军士们都不爽了,天天吃肉喝酒的,这哪里是保家卫国啊。但是任凭别人怎么说,李牧依旧这么个管法,连匈奴人都习惯了,都知道主将是个胆小鬼。不过私下李牧却有一套,看着士兵们着急的想要打仗出征,便准备了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死队五万人,善于射击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而且让牧民们赶着大批牛羊到处放牧,满山遍野都是。匈奴派来小队人马入侵,李牧就率军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匈奴的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这边却布下许多奇兵,命令左右两翼包抄反击,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也逃跑了。这以后十多年,匈奴压根不敢想进犯赵国了,当时的赵国堪称华夏之长城,而这个长城的基础就是李牧和廉颇。</font></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赵国打败了匈奴,确实让诸侯国为之震撼,不过接连的战争已经伤及了赵国的根本,这点是逃不过一直虎视眈眈的秦国的。</font></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公元前262年,秦军攻占了韩国的野王地区(现在河南沁阳附近),这样就把韩国的上党郡和本土给隔离开了,相当于变成了飞地。这可吓坏了当时的韩桓惠王,为了不被灭国,急忙联系秦国表示愿意送出上党郡。秦国自然是非常开心滴,还没打呢就送上来了肯定要收下的。结果这个事情却出了岔子,原来上党郡的郡守和当地百姓不答应了,都宁愿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也不要做秦国人,毕竟三晋本来就是一家。当时的赵国国君赵孝成王也是一筹莫展,虽说送上门来的好事,但是都知道秦国不好惹,一时不知如何处理。平阳君赵豹不建议接收,认为是烫手的山芋,后患无穷;而平原君赵胜则支持收下,认为这是天大的好事,就算到时候秦国想要迁怒于赵,只要让廉颇率军抵抗,守城不败绝对是胜任的。不得不说平原君不愧是战国四君子之一,分析的是很对的,因为关键有老将廉颇在。</font></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好了,赵国终于很开心地接收了上党郡,同时廉颇也率军驻守长平,以防秦军进攻。而秦国这边自然是恼羞成怒,誓要攻下上党,进而收拾赵国。一直强忍到第二年正月,秦军便再次进攻韩国的缑氏、纶氏,相当于进一步把野王附近几个城池都占领了。又过了一年到了公元前260年初,秦国再次派出大将王龁率军进攻上党郡,大军所到之处百姓纷纷逃亡,结果很快秦国占领了上党地区,然后挥师继续东进,全力进攻长平。本来廉颇是坚守不出的,毕竟秦军孤军深入粮草不济,迟早都会退兵,但是赵孝成王不爽啊,非要廉颇出城迎战。结果从农历四月到七月,廉颇接连进攻失败不得不转为防守,而心急的赵王也是不断地责备廉颇,质问为何不应战。其实本来只要坚守不出,假以时日,长途跋涉而来的秦军自然会退兵的。而此时的赵王却提出了议和,这是秦国一直想要的结果。本来还担心把赵国逼得太急,回头山东其余五国联合起来支援赵国反倒麻烦。这次终于可以假装秦、赵和好了,还极力给各国宣传,让别的诸侯国也找不到借口来支援赵。这样一来,赵国变得更加孤立无助了。而秦国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军事准备,以便给予赵国致命一击。</font></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对于秦国而言,认为赵国最难对付的就是老将廉颇,此人用兵老道谨慎,要想速胜必须得先除去他才行。狡猾的秦国派人到邯郸到处散布消息,无非就是说我们最怕的是刘奢将军的儿子刘括,廉颇老矣不足为患。。。这要是一个明主自然不会理睬的,可惜赵孝成王本来就对廉颇有意见,加上这个传言,正好找了个机会把廉颇给换下阵来,而李牧那个时候年轻还没有很出名,乐毅虽然投靠了赵国但是无人信任,自然就让名将之后的赵括挂帅了。不过这可急坏了已经病重的蔺相如,无论他怎么说赵王都是坚持己见,连赵括的母亲都来劝说,所谓知子莫若父母,然而无论谁来说,结果就是小赵将军还是愉快地赴任了。作为从小饱读兵书、舌战群将的所谓天才,还有他父亲的光环,赵括是很骄傲的,这么好的事情,自然想着是扬名立万的机会来了。</font></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不过,有时候期望的太高只会摔得更狠。秦国得知天才出马,终于放心了。同时悄悄地启用战神白起为新的大帅,而把王龁降为副将支援,这个换帅过程相对于赵国的高调行事,非常的低调。可以说,不觉之间,秦、赵两军的最高统帅都换了,而且差距越发的大了。所以,接下来的两军过招便是纸本理论和实战经验的较量,结果嘛,大家可想而知了。</font></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信心满满的赵括一到长平阵地,便全盘否定了之前廉颇的作战布局,命令大军全体出动,奋力向秦营阵地冲杀,估计觉得几十万的赵军如潮水一样可以淹没了秦军。而白起得知赵军倾巢而出,便立即加强防御,同时安排了一支两万五千人的精兵绕道到赵军的后方,直接断了其后路,又命令五千骑兵穿梭攻击赵军,把几十万的军队分割成了两段,收尾不能呼应。赵括一看形势不妙,便让军队突围,结果屡屡失败,不得已只能就地建造防御设施,准备找机会突围。想想几十万的大军(后人估计的数字大约是四十五万人),浩浩荡荡的几十里,有没有想起《三国演义》里面的类似篇章来?当然一般罗贯中写到这种情节的时候,战争的结果大家也都会想到的,肯定是失败,而且会是很大的惨败!</font></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被包围的赵军屡次突围不成,而且被杀受伤的军士随处可见,这么一围就是将近五十天(不过期间赵军没有出现哗变和投降,可见赵括治军还是有一定水平的)。最后,赵括眼看无望便率领精兵准备强行突围,没想到还是被乱箭射死了。没了统帅的赵军更是乱成了一锅粥,被秦军不断的砍杀,不得已剩余的赵军选择了投降。而战争狂魔白起认为,这么多的赵军投降会给秦带来更大的潜在危险,于是命令秦国军队把所有的降军全部活埋坑杀了。。。</font></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那么到底有多少赵军被活埋了呢?有说是四十万,还有三十万,而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中,描述其战役结果为:秦军伤亡近20万,赵军自出兵与秦军正面交锋到兵败向秦军投降、伤亡超过25万,后20万赵国降卒除200多位童卒外皆被白起下令坑杀。所以数字一直有争议,但是不低于二十万被坑杀却是基本认同的,想想这么多的赵军被活埋处死,这在整个中国历史甚至于世界史上都是罕见的。而从这次战役本身而言,长平之战是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歼灭战。除此以外,就只有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可以与之并论了。</font></h3><h3><br></h3><h3><font color="#ff8a00">纸上谈兵带来的不单单是失败,更是用无数生命换来的血的教训。而这次给赵国的已经不仅仅是个教训了,更是彻底地被打残了,昔日的军事强国已经无军可用了,真的是元气大伤。而秦国在扩张的道路上已经没有了对手,统一华夏只是时间问题了。</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