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房,一生不变的情缘

网事如风

<h3> 小时候在家住的是父母起的泥瓦房,学生时代住的学生宿舍也是泥瓦房,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那几年住的是单位泥瓦房。</h3> <h3>  在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经济收入还很低,并且交通十分不便的情况下,我的父母省吃俭用,在我们那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建起了三间泥瓦房。其中一间作为厨房,另外两间作为客厅和住房。一楼是活动场地,二楼上面的楼板、隔断、床架以及各种家具都是用纯粹的杉木板材通过老木匠的手精心制作而成,整栋房子只有三种建筑材料,那就是:泥巴和泥瓦片和木材。我们几个兄弟就是在这个房子里生活,从小到大,一直参加工作。</h3> <h3>  最让我觉得最有成就感的是我所在的乡镇中心校当负责人的时候,曾亲自组织修建数百平米的砖瓦结构的老师生活用房。</h3> <h3>  那时,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全区中小学校舍进行危房改造,我所在的学校当时校舍全部是泥瓦结构的房子,是排除危房的重点对象。根据要求要全部推倒重建,但是,政府只解决重建地基的场地平整和教学楼的资金,其他的配套设施,比如: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厕所等都由学校自行筹措资金。急需如此一笔资金,对于一所交通不便的偏僻乡镇学校来说压力是可想而知。</h3> <h3> 于是,我在向当地乡政府请求资金解决无果的情况下,召开学校班子会议,决定把所需的校舍全部建成砖瓦结构的房子,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费附加作为购买必须的建筑材料费用,同时还利用本地盛产杉木这个优势,广泛发动群众捐献木条,木板,门窗框,并且鼓励群众,特别是学生家长投工投劳。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下河挑沙,搬运材料等义务劳动。修建的艰辛虽然没有作家高哓声在《李顺大造屋》中描写的那般曲折,但对我的人生磨练则是后半辈子没有过的。通过相近一年的艰苦的努力,几百平方米的教师宿舍,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终于盖上了瓦片,一所崭新的学校成为乡政府所在地的一道亮丽风景。同时也成为全乡教育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推倒重建的任务。</h3> <h3>  现在,特别是全国开启如火如荼脱贫攻坚战的时候,住房保障作为群众脱贫的一项硬性指标之一。不管是泥瓦房还是砖瓦房都是被消灭的对象,下到农村很少再见到它们的影子了。</h3> <h3>  瓦房,它曾伴随我成长,影响了我一生。感谢父母给了一个温暖的住房!感谢在瓦房里曾经遇见那些人和那些事! 2019年10月7日,我们将老家这座瓦房拆除了,撰写此文,算是给自己留个纪念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