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秋风推开杨柳村的一扇门,就闻到了“九十九间半”那古老神秘的气息。秋分过后的古杨柳村,弥漫着秋韵,就在这秋色中,开启了醉赏杨柳村的步伐。<br></h3> <h3> “青石墁地石门楼,走进杨柳不沾泥”,古杨柳村一条洁净的“青石街”令人赏心悦目。</h3><h3></h3> <h3> 沉寂的杨柳村古建筑群,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杨柳村,是南京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民宅遗存之一,也是江南地区典型的古民宅建筑,带有典型的南京地域特色。</h3><h3></h3> <h3> 杨柳村现已列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杨柳村古建筑群保存比较好的13个门楼的题额为:“旋马遗规”、“遵循韦训”、“出耕入读”、“居安由正”、“斯道常由”、“由斯直步”、“斯道坦然”、“缓步凝思”、“行仁履义”等,均为楷书砖雕,四周饰以人物、花卉等精美图案,富有浓厚的明、清建筑风格。这些雕刻砖石门楼,纹式精美,刻工细致,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才能。</h3> <h3> 这就是那九十九间以外的“半间”!</h3> <h3> 内敛和书卷气充盈的砖雕、木雕和石雕,不见徽派建筑的张扬。</h3><h3></h3> <h3> 很有力度的弧线曲面瓦彰显江南雨色韵味。</h3> <h3> 雕刻的内容有《西厢记》、《古城会》,还有暗八仙,琴棋书画,象头代表吉祥如意、凤凰象征丹凤朝阳,兴旺发达,门楼上有笔锭,意寓必定高升。</h3> <h3> 古宅内雕梁画栋,图案制作十分精美。每座门楼有题额,每座宅院有堂名。</h3> <h3> “半塔斜阳”曾是古杨柳村的一景。村前原有文峰石塔一座,后因遭雷击,留下半截,正挡住秦淮河的落日,“半塔斜阳”由此而生。</h3> <h3> 杨柳村的朱家大院现存比较完整的17个宅院,均为坐北朝南的多进穿堂式高墙深院,一般为3-5进,最多的“翼圣堂”是七进,十八道门槛,前后近百米。沿着中轴线游览,穿过门厅、轿厅及主要住房;在左右可见客房、书房、次要住房和厨房杂屋,再往后部住房大多为二层建筑,楼宇之间宛转相通,宛如曲折回旋的迷宫。</h3> <h3> “养在深闺人未识”。暗淡了闹市的繁华,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古杨柳村,却有着经典的、美仑美奂的风景。</h3> <h3> 排水井错落有致。</h3> <h3> 立柱用棕麻包裹,防潮防霉。处处显露出匠人的工艺细致入微。</h3> <h3> 古朴淡雅的外立面,虽久经风雨沧桑而不失庄严。</h3> <h3>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格扇窗”,惊艳出古朴民居的旧时光,这就是杨柳村古建筑群重要特色。</h3> <h3> 走马观花式的游览,难以理解古杨柳村人对美的追求,肤浅的点评也会令人汗颜。走在这里,就需要慢下来,静下来,仔细起来。</h3> <h3> 看那遗落在小院一角的前朝古井,静静地数落着春夏秋冬,年轮都在井口留下了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痕迹。</h3> <h3> 想那墙壁的那通高鼓,也已忘却了敲响的声韵,似乎习惯地等待聆听节日的鞭炮声。</h3> <h3> 据传村子里原来还保存有一块乾隆御赐“翰林学士”的横匾,以及乾隆皇帝亲题的诗碑,村前原有“圣旨”石牌坊,又有林则徐所题的四个大字,均已荡然无存。让人有些遗憾失落。</h3> <h3> 只在置身富丽堂皇的内堂,方能忆起那曾经的“书香门第”、“仕宦世家”的主人拥有的昔日辉煌。</h3> <h3> 是透进格窗一缕斜阳,还是“偷窥”的目光,惊起隔壁的姑娘,抬案扶起那霓裳轻扬,墨滴落在了我的心上,拂袖轻描美丽摸样,勾起“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漫想……美丽就定格在古典的江南村乡。</h3> <h3> 深深的庭院,幽雅、娴静,沉水的鱼藻年复一年占据着池塘,那身着白衣心不在焉的姑娘,是否与我一样欣赏水中的村落?</h3> <h3> 离开了杨柳村,记忆中堆积的饱含江南水乡古韵的古建筑群交相辉映在脑海,最想忘却的是那霓裳轻扬的姑娘和心不在焉的欣赏水中村落的姑娘,只为腾出记忆空间留住那古杨柳村的美丽风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