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70周年,职教小分队完美穿越龙兰

e路赏花

<h3>  就在前几天,夫人来微信:说办公室同事想去已名扬娥江内外的龙兰穿越,推举她为领队。所以她让我做向导以不辱使命。 &nbsp;</h3><h3> 临近穿越的前一天,群里人数陆续增加到了12个,整一个加强班的实力。可细数一下竟有九个新兵蛋子。 &nbsp;</h3><h3> 今早上7:30龙山脚下集合,留影,出发。领队,向导迟到!耍大牌,这社会没办法,谁叫我们是初出的毛驴呢? &nbsp;</h3><h3> 走在熟悉的龙山台阶上,大家有说有笑,一片欢天喜地的样子,就像笼鸟放归大自然的模样。也难怪,国庆70周年假期8天,这一天孩子们还关在学校里,自己可以放飞自我了。 &nbsp;</h3><h3> 走了二十多分钟,队伍中有个声音出来了:“穿越,原来就走这么些许台阶,简单啊!”我们三个“老”兵和未曾谋面的“驴”长会心一笑😊,走着瞧!<br></h3> <h3>  话音未落,“龙兰线起点”指示牌赫然出现在大家的视线内,啊!爬这么多,这才是起点! &nbsp;</h3><h3> 一开始的野路还是中规中矩的,大家伙也没什么不适应,谁家清明、春节不去上个坟走段山路?来到龙潭崖,人群躁动起来了,这崖是以前长期采石形成的,落差很大,陡峭!上面还是土坡!胆大的,站在几颗突兀的石头上假装着眺望城东全景,一览无余,甚有指点江山的豪迈。当被告知没被拍摄时,那又跳又叫“我是豁着性命去摆POS的”的模样真是忍俊不禁[呲牙][偷笑]。 &nbsp;</h3><h3> 一段陡坡,大家开始手脚并用了,哎,也难怪,装备也真是简陋:不用说准备个登山杖了,就是鞋子也有穿板鞋的,衣服有穿衬衫的,包有挎皮包的,还塑料袋装两矿泉水的,咋一看就逛街的模样。<br></h3> <h3>  龙兰穿越其实是很经典的户外穿越,有崖有岩有溪有小竹林,更主要的是有被驴友们称呼的“绝望坡”!这坡有上坡下坡之分,当然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坡了,人群中不断有一惊一乍的声音出来,伴随着树枝的折断声和不断滑落的土石块。不好!有人滑坡了,幸好下面的树枝挡住了去路,屁股没事,眼镜掉了[呲牙],大家凑上来帮她四处找。还没等大家回过神,后面又有人“墩地”了,就是屁股着地的那种摔跤。后来有人统计说她“墩地”四次,她自嘲说这次穿越,摔跤的事她“包”了,谁叫她姓包的!<br></h3> <h3>  上坡就没那么多故事了,但有些绝望,两段陡峭的坡路还是挺考验体力和脚力的。大家蟹一串串雁一行行,你推我拉,互相帮助,终于到了向导指定的休息处。一溜陡峭的岩石地,背靠小树林,面向小峡谷,风光无限好。把樽对朝阳,人生须尽欢!这里大家共享食物,补充水分,还很自觉地带走了产生的垃圾。&nbsp;&nbsp;</h3> <h3>   虎眺台上,作为向导兼摄影的我自然鼓动大家到上面摆拍,那气势那场面也够大的,有拄拐的,有举打狗棍的(没登山杖,路边搞根形状各异的树枝),当然领队还是挺上镜的,一身“强驴”装扮,还把登山杖举高高![呲牙]。 <br></h3> <h3>  又一个小石坡下去,我们看到了一溜儿排开的黄墙黑瓦的建筑物,它们就是兰穹山上的福仙寺,此寺初建于唐咸通八年(867),到了晚唐时期,加以扩建而成“福仙寺”。这一寺名,很有意思,它表明:这既是一个佛寺,但又包含纪念“葛仙公”曾在此居住和修道炼丹之意。可见,中国的“佛”、“道”二教,并不相悖,而是相融的。 &nbsp;</h3><h3> 我们在刻有“福仙禅寺”的石门前留影,完整记录了我们12位职教人在祖国母亲70周年之际顺利穿越龙山和兰芎山的音容笑貌。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这位“驴”长,一面之缘的户外爱好者“涅槃重生”,不仅帮我们12位同事能一个不落的同框在龙山和兰芎山的石门下,还按照我们的节奏给我们带路,指引。那份从容与淡定,那份热情与友爱,就是我们户外爱好者在游历了祖国大好河山后沉淀下来的一种品质,值得我们去领悟去学习去实践。<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