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一个美丽、干净、繁华的城市

傲世暨阳

<h3>淮安,旧称淮阴、清江浦,江苏省下辖市,是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是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h3> <h3>龙光阁:在淮安府城外东南方,明末漕督朱大典建,为一大建筑群,中祀魁星。</h3> <h3>魁星门</h3> <h3>河下古镇: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之一。这里曾诞生巾帼英雄梁红玉、大文学家吴承恩等历史名人。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h3> <h3>吴承恩故居: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世界文化名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居,坐落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河下古镇的打铜巷12号</h3> <h3>萧湖: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河下古镇东南角,与勺湖、月湖并称为“淮上三湖”。萧湖分南、北两区,中间有莲花街,莲花石板长有数千米,像长虹一样,中间横跨三桥,桥下可以通船。最东边为通城桥,再西一点为通惠桥,再往西一里有广济桥(通济桥)。萧湖南区主要为世界冷兵器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兴汉三杰”之一的大将韩信纪念建筑群,北区主要为盐商私家园林群。</h3> <h3>漕运博物馆:“运河之都”的淮安,为展示漕运文化而筹建</h3> <h3>附马巷:是指古城淮安镇淮楼西北隅约三百多米处的一条小巷,原名望仙巷。因明惠帝朱允炆在此巷内为驸马都尉黄琛建造了一座驸马祠,故改名为驸马巷,一直沿用到今天。饮誉海内外的周恩来同志故居就坐落在这条巷内。</h3> <h3>关天培祠:位于淮安市淮安区镇淮楼东路和南门大街交汇处,是为纪念在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关天培将军而建造的。</h3> <h3>胯下桥:位于淮安市淮安区兴文街与胯下街交叉处,是以韩信的故事为背景的一处景观。小桥原不在此地。明代在此立有牌坊。原有牌坊早已腐烂,清同年间曾重修,"十年浩劫"中再遭破坏,一直到1978年再度重修。是原淮安市(现淮安区)治所在地的繁华市中心。</h3> <h3>总督漕运部院:历史上曾主管全国漕运的惟一机构——总督漕运部院,位于淮安区的城区中心,占地约三万平方米,与楚州标志性建筑镇淮楼、淮安府衙大堂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兴衰的历史见证,更是华夏文明的一大奇迹。</h3> <h3>镇淮楼又称“鼓楼”。镇淮楼本名谯(读qiáo)楼,意为城门上的瞭望楼。雄踞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城中心,巍峨高大,古色古香,是淮安古老而文明的象征之一。</h3><h3>镇淮楼从南北朝时起,经历晋、隋、唐、宋、元、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具体创建时间已不可考。北宋、明弘治、嘉靖年间知州陈宪、宋继先均修缮。</h3> <h3>文通塔位于:淮安市淮安区古城西北隅勺湖公园内,西临运河。原名尊胜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高44米,13层。明崇祯二年(1629年)重修时因其旁有文通寺而改名为文通塔,此后又曾多次重修。1668年(清康熙八年)郯城大地震时,文通塔仅余2层,后来重建时只修了7层。现塔系砖结构,无梁柱,高23米,七层八角,外形为黄身青檐。</h3> <h3>淮安府署是现存的古代府级官衙建筑。</h3> <h3>周恩来故居:周恩来在这里出生、成长、学习至12岁。东大院有周恩来祖父住房,继母和乳母住房,周恩来诞生地、读书房、他提过水的水井和浇过园的菜地;西大院原为周恩来二祖父住房,现辟为陈列室,展出照片近200幅,内容分为5部分:周恩来童年、家世和故乡、人民的怀念、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周恩来书画苑和周恩来墨迹碑廊。</h3><h3>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同志就诞生在这里,并在故乡度过了12个春秋,于1910年赴东北伯父处读书。</h3> <h3>周恩来纪念馆于1986年3月由中宣部批准兴建,1992年1月6日对外开放,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邓小平题写馆名,江泽民、李先念、李鹏、杨尚昆等同志为纪念馆题词。周恩来纪念馆开放以来已接待了胡锦涛、温家宝、贺国强、贾庆林、习近平等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