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初秋时节,9月28日,上海激光技术研究所的部分老科研工作者,自发地为原激光所所长王之江先生举办了一个简朴而热烈的90华诞庆祝活动。</b></h1><h3><b><br></b></h3> <h1><b> 中国的激光之父王之江先生</b></h1> <h1><b> 王之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激光科学技术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1984—1992年),兼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81—1984年),上海激光技术研究所所长(1978—1988年)和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1980—1992年)。他多次受国家部委委托,主持制定中国光学领域的研究规划,为推动我国强激光、光电子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b></h1><h3><br></h3> <h1><b> 王朝大酒店大堂的显示屏上,红底金字的祝寿词:“祝王之江先生生日快乐!身体健康!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b></h1> <h1><b> 雍容恬淡、慈眉善目的老寿星偕夫人一到场,就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和热情问候。</b></h1> <h1><b> 久未谋面的老同志们相谈甚欢</b></h1> <h1><b> 活动组织者、主持人龚焕明老师致开场白,他说,王之江先生是享誉中外的科学家,在光学、激光两个领域有相当深厚的造诣,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从事科研工作60余年,其中从事激光科研工作有58年。</b></h1><h1><b> 1960年,美国人梅曼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不到一年,王先生带领团队,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运转成功。国家当时正是困难时期,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其难度可想而知,所以,王先生堪称中国的激光之父。在上海光机所,王先生又领导开展了大功率激光器(也叫激光武器)的研制工作,为激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78年至1988年,王先生兼任激光所所长,八十年代是激光所发展最快的十年,这与王先生的指导和工作密不可分。</b></h1><h1><b> 在座的老同志,80岁以上的有12位,其余是70多岁,最小的两位也60多岁了,所以大家要保重身体,健康快乐。有7位老同志因病或因故没能参加这次活动,他们都带口信祝王先生生日快乐!寿比南山!</b></h1> <h1><b style=""> 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由王之江先生独立设计、亲自领导下完成,其性能、结构和设计思想均优先于美国。这是在美、苏全面封锁下完全独立自主研制的。</b></h1> <h1><b> 聂宝成老师时任激光所常务副所长,是王之江先生的得力助手,他详细回顾了王先生兼任所长给激光所带来的根本性变化与发展。</b></h1><h1><b> 一、在王之江先生亲自领导下,进行了以“五定”为主的整顿和建设。激光所前期在“文化大革命”中建立,起名激光试验站,受到极左思潮的干扰,工作秩序不正规。在王先生指导下,首先明确了办所方向,提出了主要研究领域和任务及重点课题,按任务课题确认了骨干负责人和室组机构,制订了研究所相应的规章制度,充实改善了实验研究的必须条件和场地。</b></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b> 经过初步整顿,激光所恢复了现代科学研究所原本应有的科研工作秩序,不再“站”了,开始了稳步前行。</b></span><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 二、1979年,王先生就在我所亲自面向全国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当时在科委系统地方研究所,我所是唯一的招收培养研究生单位。</b></span></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 因王之江先生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在光学、激光和物理学方面的卓越贡献和影响,前来应招者甚多,由于我们条件有限,只计划收五名,结果报名人达36人之多,最后七选一,这在一般研究所和高校是不常见的,足见王之江先生的威望和影响。这也无形中带动了我们的学术氛围, 崇尚学习、关心与跟上国内外激光技术的发展。光盘技术、光存技术在国内我们都曾是领先的。</b></span><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 三、王之江先生也时刻关心重视科研人员的个人发展成长。技术职称评审工作,我所在科委系统是超前的,我们一般跟随中国科学院,早于科委系统半年到一年开展职称评审工作,后我所作为试点,其他所才开始此项工作。</b></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 四、建立了学术委员会,遵循学术民主原则,肩负了学术交流、课题项目的评审,决定开题、停题、成果评定等工作。学术科研工作严肃认真,不循私情,经得起历史的检验。</b></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 五、我们出版了《应用激光》杂志,面向全国发行,由王大珩先生题刋,王之江先生任主编,这份杂志对激光应用开拓、特别是医用激光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b></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 目前该杂志仍是国内唯一的激光应用方面的刊物,对所内外、对中国的激光应用推广提高起了重要作用。我所曾参与、组织、或主持了多起国际激光方面的学术会议和新技术博览会。这对激光所在国内外的影响、学术地位的提高都有积极作用。</b></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 六、科技成果评定,也是我所先行。</b></span></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 我们建立了规范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对申报成果、审定评奖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b></span><div><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 七、在科研用地方面,我们扩大了新家:大木桥和宜山路基地。</b></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 王之江先生任职十年间,激光所由一个处级单位升格为副局级单位,表明了上级组织的认可。王之江先生任职的十年,是激光所成长、发展和繁荣的十年,王先生的领导,是激光所历史光辉的一页。</b></span></h3></div> <h1><b> 激光所首届研究生毕业留影。</b></h1> <h1><b> 林青柏老师说,我1961年大学毕业分配到长春光机所,一进所就在王先生组里工作,所以,我是一个见证人,见证了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的整个过程。美国的红宝石激光器是直管泵浦,而王先生是创新的,我们的红宝石激光器是球型泵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是全新的创造。王之江先生堪称中国的激光之父,衷心祝福王先生生日快乐!福乐绵绵!</b></h1> <h1><b> 王之江先生是沈冠群老师的研究生导师,沈冠群老师说,王先生是我成长过程中对我影响最深的良师益友和温暖长者,他不仅教会我光学知识、激光知识,不仅在科研工作中帮我指导方向解决难题,更言传身教,教会了我如何做事做人,王先生的境界使我一生得益。我们在二光厂研制的、用于长度数字计量仪器的光栅光学四细分读书头,得到了</b><b>王先生的指导帮助,最终取得了成功,并获得</b><b>国家发明三等奖。</b><br></h1><h1><b> 为了将我从二光厂调回激光所,王先生亲自出面解决了问题。</b></h1><h1><b> 今天我要再次感谢王先生,祝先生活到100岁,活到茶寿。</b></h1><h1><br></h1> <h1><b> 王纯尧老师向老寿星敬献墨宝。王纯尧老师说:老龚很早就开始策划这次活动了,他找到我,让我写几个字献给王先生。却之不恭,因此先写了个“寿”字。后来和老黄商量,老黄说,写“仁者寿”好,“仁者寿”出自孔子的《论语》,意思是人有道德,有爱心,五脏之气就会安和,就会长寿,这三个字于王先生最为贴切。所以,今天带来了两幅字送给寿星,祝先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b></h1> <h1><b> 黄宣劭老师代表激光所员工向老寿星敬献礼物略表寸心:一幅工笔画,一个内画鼻烟壶。黄宣劭老师风趣地说,在王先生带领下,我们也都是七老八十的人了,我们要象王先生一样,向95华诞、100华诞、茶寿(108岁)进军。我们还要感谢王先生的夫人顾老师,多少年来的相濡以沫,把王先生照顾得这么好。</b></h1><h3><b><br></b></h3> <h1><b> 工笔画双寿桃代表了激光所全体同仁对王先生90华诞的祝贺,这幅画由李海沧老师所画,画面极为工整细致,细节之处精雕细刻,李老师画了整整一个星期,光染色就上了6遍。当我们得知李老师的工笔画完全是自学成才时尤为佩服,画作足以显示了李老师的聪慧、耐性和定力。</b><br></h1> <h1><b> 接下来,聂宝成老师点燃了生日蜡烛,大家齐声高唱生日快乐歌,祝福王先生添福添寿添健康,老寿星王之江先生兴致勃勃地接受大家的祝福,吹灭了生日蜡烛。</b></h1> <h1><b> 孔子说:“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厚德敬业、博学笃行的王之江先生对激光事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硕果累累,育人无数,他用不平凡的人生谱写了不平凡的成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b>正如沈祖耀老师所言:“王之江老师才是激光所的最强光,让我们人人久久沾光不忘!”</b></h1><h3><b><br></b></h3><h3><b><br></b></h3> <h1><b> 本次活动的组织者是龚焕明老师、沈冠群老师和王纯尧老师,具体繁琐事务的操办者是茅云星同志,照片拍摄李瑾瑜、沈冠群、於春莲、金眉玉,美篇相册音乐由林青柏老师在曲库中选定,海顿弦乐四重奏《皇帝》第二乐章,王先生当然是King,王者!此曲极为妥贴。所有工作人员和参与者共同的努力,成就与完善了本美篇相册。</b></h1><p><br></p><p><br></p><p><br></p><p><br></p> <h3></h3><h1><b> 附:</b></h1><h1><b>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李儒新为《王之江科研生涯》一书所写的序言摘录:</b></h1><h1><b> 王之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激光科学技术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1984—1992年),兼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81—1984年),上海激光技术研究所所长(1979—1988年)和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1980—1992年)。</b></h1><h1><b> 1952年,王之江先生从大连大学工学院物理系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从事光学设计工作。经过短短数年的努力,他把从无到有的光学设计研究室,建成为全国光学设计中心,并做出许多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学系统。1958年至1959年,由他授课,在长春光机所开办光学设计培训班,为全国普及提高光学设计人员水平作出了贡献。1964年正式出版的《光学设计理论基础》专著,是他十余年光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创造性地把理论运用到光学设计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光学设计体系。</b></h1><h1><b> 1960年,梅曼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仅仅一年后,在王之江先生与团队共同努力下,1961年9月,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运转成功。王之江先生承担了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的整机设计,他对脉冲氙灯、照明系统、谐振腔结构等的设计具有独到之处,并对是否产生激光的判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b></h1><h1><b> 1964年起,王之江先生承担了高能钕玻璃激光器件的研究任务,该任务前后历时13年。在完全没有参考、借鉴的条件下,集全所科技力量,带领研究团队,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的激光理论、技术及工艺等问题,将高能钕玻璃激光器的输出能量、光束亮度提高到至今国际上已知的最高水平并取得了许多国际首创的科研成果。在1976年全国激光会议上,他果断提出高能钕玻璃激光器作为定向能武器性能不达标而应终止(与十年后美国实验结论判断一致),充分显示他的科学预见性。</b></h1><h1><b> 进入20世纪80年代,王之江先生在全息学、干涉计量学、光信息处理、光计算技术、自由电子激光、激光分离同位素和光刻技术等前沿研究领域中,开辟了许多研究课题,取得了多项的研究成果,成为我国开展光电子技术研究的倡导者。其中,激光分离同位素是20世纪80年代激光技术重大应用项目之一,在王之江先生和有关工业部门专家的积极倡导下,激光分离同位素被列入“七.五”攻关项目。上海光机所承担的原子法分离同位素的激光系统,是一个庞大的激光、光学工程。在他亲自组织领导下的研究团队,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并有所发明创造,研制建成达到国际上同类水平的装置,为我国激光分离同位素总体装置顺利建成做出了重要贡献。</b></h1><h1><b> 20世纪90年代,王之江先生在国内较早地提出开展高亮度全固态激光器和高亮度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方向,在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光束整形和光纤耦和输出方面有很独特的设计,并获得了相关专利。</b></h1><h1><b> 进入21世纪,王之江先生仍关注国际上強激光技术的发展动态,并在有关刊物上发表文章和建议。数十年来,他积极为我国激光技术的发展献计献策,获得了广泛的肯定。</b></h1><h1><b> 1984年至1992年,王之江先生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他作为一所之长,提出领导班子分工负责制和依法治所的管理模式,为正确把握研究所科研方向和科研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同期,他多次受国家部委委托,主持制定中国光学领域的研究规划,为推动我国强激光、光电子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b></h1><h1><b> 王之江先生认为:“一个人一生真正能有所发现和创造的地方,只是很有限的几点。学习和借鉴,对于每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他始终坚守勤奋好学、严谨律己、坚持真理、有所作为。他的厚德敬业、博学笃行的科学精神和道德风范,值得青年一辈科研工作者们学习、继承和发扬。</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