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精品:浙江省博物馆藏清代书法赏鉴

霁月松间

明末清初的书家,面对朝代更替的乱世,他们将一腔热情倾注于毫端。纸墨相发,结字倚侧连绵、冷傲内敛、疏宕磅礴、放浪形骸。康乾二帝崇董摹赵,乾嘉帖学已臻完备,碑派书家异军突起,篆、隶书迎来又一次高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末清初 归庄 墨竹并行书越游诗翰卷 纵27.9、横678.2厘米</h5> 在馆藏明末清初“遗民书家”作品中,归庄的《墨竹并行书越游诗翰卷》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该卷系归庄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应友人路安卿之索,寓居浙江嘉兴天宁禅院时即兴所作。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末清初 归庄 墨竹并行书越游诗翰卷 纵27.9、横678.2厘米</h5> 《墨竹并行书越游诗翰卷》为书画合卷,分行书与墨竹五段。前段绘墨竹数丛,神趣横溢,后段录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秋游浙东时所作七律诗九首,内容为凭吊忠义之士。卷后有顾炎武、杨传弟、端方等题诗。卷上有顾炎武、端方、杨传第等人的收藏印。民国时期余绍宋收藏并请梁任公等人题跋。此卷无论是从作者名望、书画内容、艺术高度,还是流传经历等各方面来看,均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br><br>清代书法异彩纷呈,地域性特点显著,“海宁查氏”、“扬州八怪”、“西泠八家”均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艺术领域的书家代表。其中,“海宁查氏”为明清时期浙江极具影响力的家族,曾出22个进士,康熙年间更是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佳话。诗人查慎行为东南诗坛领袖,其书清雅秀逸。尤其书法家查昇,入职南书房三十八载,精于小楷,所书《行书御制廉静论轴》曾经六舟、钱镜塘珍藏,精致秀美,得董其昌之神。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 邓石如 篆书题九成宫轴</h5> 清代篆、隶书异彩纷呈、成就卓然。一代篆书大家邓石如、钱坫皆师法“二李”(秦李斯、唐李阳冰),然最终书风却相去甚远。观二人书作,邓石如《篆书题九成宫额轴》,用笔古朴凝练,苍辣遒劲;钱坫《篆书李商隐华山题王母祠轴》匀称规整,干净清雅,“铁线”功夫深厚。二人书风迥异,究其原因或在于取法。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 钱坫 篆书轴</h5> 邓石如坦言他并不满足于李阳冰的“铁线篆”,而是上追秦汉,广涉碑版石刻,以隶笔写篆书,如此他的篆书中便多了一份苍茫生涩的“金石味”。然而钱坫在“二李”的基础上更加深入专一的钻研,通过淡墨、枯笔等方式,把铁线、玉箸般的线条写得更加灵活松动。<br><br>在馆藏隶书作品中,金农、郑燮“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郑簠逸气潇洒、巴慰祖精巧雅致、陈鸿寿割裂改装、何绍基大气盘旋,各有创格。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 翁方纲 行书扇面</h5> 清代,碑帖之争沸沸扬扬。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四人虽被誉为 “乾嘉帖学四大家”,但 “浓墨宰相”刘墉、“淡墨探花”王文治、“毕生欧虞”的翁方纲终究敌不住汹涌而来的碑派大潮。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作一篇篇论著,何绍基、张裕钊、赵之谦、吴昌硕、沈曾植等人则将理论化为实践。其中,沈曾植可谓学识渊博,初学包世臣、吴让之,后学黄道周、倪元璐,融合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游龙舞凤,心手双畅。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 沈增植 一上高楼楷书轴</h5> 1957年沈慈护、劳善文夫妇捐献给浙江省博物馆的沈曾植《楷书“一上高楼”轴》右侧有题跋赞曰:“文诚公书力能扛鼎……工北碑者莫之及也”。清代碑派书家兼收博取,泯规矩于方圆,以隶笔为篆、以金石入书,内涵筋骨、外曜锋芒,纵横捭阖、精力弥满,共同开辟了书法艺术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