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北京市水利自动化研究所建所30周年———老照片回放 (一)历史沿革

戚三彦(地平线)

<h3>  北京市水利自动化研究所其前身是北京市水利中心调度处,再这之前是北京市水利局防汛办公室増设专职管理防汛的无线通信网(以下简称“通信网”)。</h3><h3> 1975年河南“75.8”大水灾后, 水电部要求各地建设通畅可靠的防汛报汛通信网, 北京市水利局开始筹建全市防汛无线电通信网,通过超短波电台把各个大型水库和区县防汛办联网,为了与远郊区沟通建设了多个高山中继站以及通信铁塔。进行了五十三次试验和设备选型,建立了17个通信点。到1976年5月增加到40个点。并在7月23日密云县北部山区发生暴雨、泥石流、田庄水库垮坝灾害中和7月28日唐山地震密云水库白河主坝滑坡抢险中都发挥了显著作用。到1977年底,防汛无线电台增加到十种机型286部,通信站点50处。</h3><h3> 1976年初水电部《关于成立水利电力部水利调度研究所和进行水利调度会战的通知》,</h3><h3>决定搞两个防洪自动化遥测系统工程试点,北京市永定河官厅山峡和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进行雨量水位遥测采集,及暴雨洪水预报及水利调度方案。</h3><h3> 1978年,由电子部54所和北京市水利局共同建设永定河官厅山峡遥测系统(称作“大网”),并开始应用计算机处理水情,至1985年系统鉴定验收。这是在全国最早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h3><h3> 1978年批准建设调度中心大楼,1982年开始兴建。</h3> <h3>1982年调度中心大楼在水利局院内破土动工,对面就是菜窖。</h3> <h3>浇筑框架</h3> <h3>铺楼板</h3> <h3>通信塔楼开始浇筑。</h3> <h3>1983年建设中的调度中心大楼</h3> <h3>建成后的调度中心大楼。</h3> <h3>楼顶的微波天线塔</h3> <h3>二楼的水利调度中心主控制机房,第一代模拟大屏幕显示墙。</h3> <h3>第一代模拟大屏幕显示墙。</h3> <h3>张金铃在值班</h3> <h3>第二代投影式大屏幕显示墙。</h3> <h3>二楼计算机房</h3> <h3>唐素芬在值班</h3> <h3>六楼通信机房</h3> <h3>诺基亚的微波通信机,周春华在值班。</h3> <h3>超短波有无线转接控制台,呂庆华在值班。</h3> <h3>六楼通信维修机房,屏蔽笼内的各种监测仪器。</h3> <h3>七十年代末,肖时如带领通信科的同志们在山区进行超短波无线电台测试。</h3> <h3>防汛通信人员在水库留影</h3> <h3>沈雪梅、周春华、张秀文在山区农村进行电台测试</h3> <h3>通信科和司机班人员在船上合影</h3> <h3>戚三彦在测试电台</h3> <h3>参加干校学习时在河边游泳</h3> <h3>参加干校学习时在河边游泳合影</h3>

调度

防汛

水利

通信

北京市

水利局

屏幕显示

值班

大楼

超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