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二十四节气,传承传统文化——后小河小学六年一班“24节气”综合实践活动

微笑宝

<h3>  古往今来千百年,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h3> <h3>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h3><h3> 春夏秋冬,岁月更替,光阴在节气间轮转;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万物在节气间作息。</h3><h3> 吟咏一首节气歌,翻开一本传承千百年的时间之书。</h3> <h3> 农事生产、日常生活都与二十四节气生息相关,所以在时间长河的流逝中,咱们辛勤的劳动人民,编出来很多耳熟能详的节气民谣。</h3> <h3>《二十四节气歌诀》</h3><h3>春雨惊春清谷天,</h3><h3>夏满芒夏暑相连,</h3><h3>秋处露秋寒霜降, </h3><h3>冬雪雪冬小大寒。</h3> <h3>  学生从简介、物候、风俗、诗词、养生等几个方面了解二十四节气。</h3> <h3>  小组成员作品展示。</h3> <h3>  四人小组分工合作,从不同角度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h3> <h3>  二十四节气按照不同的性质,有六种类别,它们是:季节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根据气候变化定位,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开始。</h3> <h3>  天文类: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表示昼夜长短。春分、秋分昼夜等分,夏至白天最长,冬至黑夜最长。<br></h3><h3> </h3><h3></h3> <h3>  物候类: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表示在天气的变化和气候的影响下,动、植物及农作物所发生有侯应现象,及其相应的农事活动。</h3><h3></h3> <h3>  降水类:雨水、谷雨、小雪、大雪。根据降水时节及降水量的大小而定,表示降水的性质和程度。</h3><h3> </h3><h3></h3> <h3>  气温类: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根据气温的高低程度而定,表示天气的炎热和寒冷程度。</h3><h3> </h3> <h3>  水汽类:白露、寒露、霜降。表示近地面水汽随着气温下降的程度及产生的凝结状况,主要体现气温的下降程度。</h3> <h3>  学生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真正了解二十四节气,感受到了中国历法的内涵。现如今不少学生已经远离农事,这次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民俗文化,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究传统文化知识的浓厚兴趣。<br></h3> <h3>  节气课程既是一门体验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一门具有全局观的统整课程,更是一门天人合一的生命课程。在学生共同的探索实践下,挖掘二十四节气生生不息的文化魅力,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汇点。</h3>

二十四节气

节气

农事

课程

学生

气温

实践

程度

文化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