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幼儿从小班升入中班换幼儿园插班,意味着幼儿由从一个熟悉的社会环境转而适应另一个陌生的环境,幼儿从这一刻起,就迈出了家庭的狭小天地,真正走进了充实灿烂的集体生活。然而,幼儿再次离开亲人,来到陌生的幼儿园,将面临许多不适应:没有亲人,只有陌生的老师和同龄的小朋友;没有人整天围着自己转;吃点心,玩玩具不能随心所欲。面临着陌生环境对自己的挑战和冲击,他们的反应是哭闹, 拼命地哭喊、尖叫,不让父母离开,无视老师的安慰,拒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或者会静静地坐在活动室的一角,默默地伤心流泪,不理不踩其他小朋友,也有的会拒绝进食。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幼儿分离焦虑。</h3><h3> 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亲人分离是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应。幼儿换幼儿园出现分离焦虑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一般说来,孩子眷恋父母,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的天性或本能。依恋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表现。一定的依恋,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日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由于孩子过分的依恋而产生的分离焦虑,会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期,那么,长时间处于消极的焦虑状态,会严重地影响幼儿身心发展。</h3> <h3>案例分析: XX换幼儿园爱哭闹</h3><h3> “我要妈妈!”我要回家,妈妈来接我”。这是XX在幼儿园说的最多的话。刚转来我们幼儿园XX早上入园总是哭闹,别的新转过来的小朋友来幼儿还能和老师一起做游戏、参加早锻炼了。可XX在早晨来园时不停地哭闹,她一直粘着妈妈,不让妈妈离开,离开妈妈后就一直站在原地哭,或者一直站在那里左右摇晃身体,时不时的前后摆动小手。</h3><h3> 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她吵着要老师打电话。“老师,给我妈妈打电话好不好,老师,打电话”。她这样反反复复的强调着。到了午睡的时间,XX不愿意入睡,说妈妈要来接她。我尝试着去抱抱她,和她说说话,玩一会玩具。转移她离开妈妈的那种焦虑情绪,也试图和她讲道理的等方法,但是效果并不好。</h3><h3> 分析:</h3><h3> XX的行为是典型的依恋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依恋是婴儿寻求在躯体上和心理上,与抚养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常表现为微笑、依偎、追随等。幼儿时期是孩子依恋感最强的时期,也是孩子处于依恋关系明确期。在此阶段中,孩子对特殊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XX的爸爸和妈妈都要工作,在家的时候,主要是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妈妈走到哪,他就跟到哪。一步都没有离开过妈妈,也很少很别的伙伴在外面玩耍,甚至睡觉的时候还要妈妈抱着睡。所以当她换幼儿园,离开了熟悉的家人、老师后,并没有转移依恋的目标。经过分析,我和班上老师认为:在XX的焦虑中,妈妈的态度是关键。</h3><h3><br></h3> <h3>干预措施:</h3><h3> 1.家园合作:请XX的妈妈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XX。</h3><h3> (1)XX的妈妈在送完孩子后因为舍不得XX哭,XX一哭,妈妈就妥协让步。会使孩子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哭就成了拖着妈妈的方法,孩子的分离焦虑不但不能很好的解决,反而有可能加重。所以轻松孩子入园后,我们老师要求XX妈妈离开,而且不要在门外面看。</h3><h3> (2)妈妈要注意多问一些正面的话题,如在幼儿园里有什么高兴的事,和小朋友们玩过哪些好玩的游戏,讲一讲班里有意思的故事等。最好不要问孩子是不是受委屈了,是不是想妈妈了。本来孩子就觉得离开父母受了很大的委屈,再次被强化。家长应该告诉他幼儿园及所在班级的名称,并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幼儿园的有趣之处描述给孩子。带孩子一起来幼儿园参观,看看幼儿园里漂亮好玩的玩具,有空就来玩一会玩具。多多熟悉环境和教师,使幼儿园对孩子来说不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h3><h3> 2.教师工作:用积极的情绪和方式去影响幼儿,转移注意力。请班上的孩子带她一起参加各种活动,体会交朋友的积极情感。在游戏活动中,从我陪在她身边玩过渡到我在她视线范围之内,她能与同伴一起玩。</h3> <h3>案列效果:</h3><h3>从不愿意来园到现在能离开妈妈的怀抱,让妈妈早点来接。从一整天跟着老师左右摆动身体要老师打电话到现在可以在老师的视线里活动,从不愿入睡到现在能自己去睡觉了,从不要吃饭到愿意让老师喂饭,再到愿意自己动手吃饭。在XX妈妈的配合下,我们看到了XX的进步。</h3><h3>案例反思:</h3><h3>安全的依恋,和孩子在活动中有逐渐建立安全感,使他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去探索、学习,可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心理、智力发育。在成人后对是否对人信赖、是否自我信任,并能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与人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都起着重要作用。这就需要良好的家园合作,老师和家长间密切配合,共同引导,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