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70年韶华,记录了几代昌电人的容颜;70年风雨,抒写了一座城市的荒陌与繁华。沧海桑田,历史巨变,昌乐电力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成长,历经了70年翻天覆地变化,依旧初心不改,使命在肩。</h3><h3> 昌乐电力人的70年,是敢于追求、勇于拼博、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70年;是始终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服务宗旨,在上级公司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和当地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相依相扶、共同繁盛的70年。</h3><h3> 七十载风雨兼程,昌乐电业实现了从一盏灯火到特高压引领电网发展新时代的历史跨越。经过70年的发展,昌乐境内现拥有10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12座、35千伏变电站10座,主变总容量188万千伏安(不含1000千伏变电站),10千伏及以上输配电线路3017.75公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第一盏灯指引方向 艰难中电业人蹒跚起步</font></b></h3> <h3> 1949年7月,在昌乐县建昌钢铁工厂,工人们用柴油机通过天轴带动1.5千瓦发电机,点亮了第一盏电灯。自此,昌乐开启了有电的历史;1954年12月,济南军区某部架起从五图至县城的第一条3.3千伏线路,从此,昌乐有了第一条供电线路;1969年秋,四图村西35千伏变电站建成,这是昌乐电力人自主设计、施工的第一座变电站。<br></h3> <h3> 自点亮第一盏电灯到架设第一条输电线路,再到建成第一座变电站,昌乐第一代电力人经过了整整20年。这20年,昌乐电力事业如一颗种子被撒播在贫瘠的土地上,艰难的生根、发根,并最终存活了下来,但过程异常艰辛。</h3><h3> “昌乐电力刚起步那会儿,真的是一穷二白呀!1956年,成立昌乐县电工组,1959年改为昌乐县电工室,隶属县人委办公室,总共才3个人,几乎是一点家当都没有。没办法,当时国家也穷,只能是立足现有条件开展工作。后来,到了1964年,成立了昌乐县供电所,这时候职工发展到了8个人,所里面有了自行车、紧线机,配上了铁鞋、腰带。刚开始办电的时候,为了节约成本、方便生产加工,用的电线杆都是木头杆子。后来,才用上了四方的水泥杆子。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伙精神头很足,硬是凭着一骨子拼劲,将昌乐电业的家底一步步干的殷实起来。”回忆起建电之初,现年82岁的原昌乐县电工室职工王元智老人感慨地说。</h3><h3> 翻开昌乐电力1966年的工作总结,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1966年10月中旬,全县大旱。万亩小麦播种急需用水,县委决定新架设一条1.66公里的灌溉线路。任务紧迫,当时全县材料困难,我们便自己动手,加工铁具,施工时也没有像样的施工器械,但是同志们没有一个叫苦叫累,每天自带干粮步行往返工地,硬是通过手抬肩扛,用绞磨、滚杠、撬杠等原始工具,运送水泥杆架设线路……”透过这些琐碎的文字,当年昌乐电力人艰难施工的画面仿佛跃然纸上。</h3><h3> “昌乐老一代电力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电网的建设成果,更重要的是一种排除万难、勇于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已经融入到了昌乐电力人的骨子里、血液里,作为新一代电力人,我们有责任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国网昌乐县供电公司总经理于晓东如是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电网架构趋于合理 昌乐全境实现“户户通电”</font></b></h3> <h3> 1969年秋,昌乐四图村西35千伏变电站建成,1970年投运,主变容量1000千伏安,1971年增容至1800千伏安,1981年增容至3200千伏安。<br></h3><h3> “1973年至1980年,是我印象中电力供给最紧张的时候。当年,不论是企业用电还是居民生活用电,都得轮流用,电根本不够用。但是没有办法,上游的发电厂发的电就少,根本满足不了地方上的用电需求。1981年,昌乐县供电所升级为昌乐县供电局,1984年改为昌乐县供电公司,这时候,经济发展了、资金宽裕了,发电厂的发电机组容量大了,网上供的电就多了,我们开始甩开膀子大搞电网建设。”时任昌乐县供电公司经理的毕建生如是说。</h3><h3> 在电网建设初期,全县电力的发展非常不平衡。北部靠近县城的区域电力保障相对充足,但南部地区,受电力设施投入少、线路线径跨度长等因素的影响,电网薄弱,覆盖面小。但,电力的发展却一刻都没有放缓,1984年,昌乐县域内所有乡镇实现了全部通电。</h3><h3> “虽然当时各乡镇都通上了电,但电网却没有环网。就是从变电站出线,一条线路从南扯到北,晚上一停电方圆几里地都没有一点儿亮光。”时任昌乐县供电公司变电工区主任的纪庆明说。</h3><h3> 为解决这一难题,昌乐县供电公司开始在昌乐县南部地区选址新建变电站。1985年初夏,110千伏杨庄变电站开工建设,这是昌乐县域内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h3><h3> “那时候困难真的是一大堆,人员技术、施工设备、工作环境都很差。为了建成这座变电站,可以说是集全公司之力。从公司各个单位抽调了20多名懂专业的员工,吃住都在工地,电气化的施工机械很少,几乎都是人工作业。印象最深刻的是:站建到一半的时候,公司领导专门协调了一台黑白电视机送到站上,让工人们晚上可以看会儿电视打发一下时间。可是,总共都没看上几回。因为,为了保障施工用电,白天把别的地方的电停了,到了晚上就得停站上的电。”回忆起当年施工时的情形,纪庆明说。</h3><h3> 条件虽然艰苦,但任务还是顺利完成了。1987年1月,昌乐县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杨庄变电站投运。1988年6月,昌乐县供电公司更名为昌乐县电业局。1989年6月,昌乐县境内第一座火力发电厂投产运行。1990年,昌乐县第二座110千伏变电站——城南变电站也投入运行。两座110千伏变电站相继投运,对全县的电网架构优化、降低线路损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当时乃至此后一段时间内的配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作用。</h3> <h3> 1995年12月,昌乐县马宋镇吉阿村最后一名客户通电,昌乐境内实现了“户户通电”,这在昌乐电力发展史上又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至此,昌乐电力人紧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将电力的光明和便捷送到了每家每户,为昌乐电业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国家“电改”应时而发 电网建设步入“快车道”</font></b></h3> <h3> “户户通电”以后,看电视成为了老百姓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但,每到夏季用电高峰期,几乎无法完整的看完一部电视节目。常常因为停电看了开头没了结尾,这成为了同时代人共同的记忆。<br></h3><h3> 供电可靠性差只是一个表象,其症结所在便是农村电力市场管理上的混乱。由于,当时村里的电力设施都是村集体投资建设,供电企业在收取电费时只是跟村里结算,这便造成了电价奇高且一村一个价。以某个偏远的村庄为例,1993年,昌乐县电业局收取村里0.61元每千瓦时,但到了老百姓头上却成了1.2元每千瓦时,有的村子收取的电费甚至更高。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农电管理不规范,人情电、偷窃电、关系电突出,再加上设备维修、村电工工资,造成电价居高不下。</h3><h3> “有了电老百姓却用不起电,一边用着电一边却因为收费不规范而闹心,这是90年代村民们‘吐槽’最多的一件事。”昌乐县五里庄村村支部书记吴洪祥说。</h3> <h3> 二十世纪末,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在群众的呼声中呼之欲出。1999年1月6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的意见》,要求地方人民政府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应对本县农村电价进行有效监管,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农村电价水平,减轻农民电费负担;电力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电价政策和规定,对乱加价、乱收费、乱摊派行为要坚决拒绝。此后,对农村配网建设影响深远的第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1999年4月24日,在潍坊召开的农电体制改革工作会上,昌乐县人民政府将昌乐县电业局正式移交给山东省电力集团公司,并由山潍坊电业局代管,昌乐县电业局成为独立经营的供电企业。2003年4月25日,根据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关于进一步做好供电单位名称变更工作的通知》,昌乐县电业局更名为昌乐县供电公司,2013年6月9日变更为国网昌乐县供电公司。</h3><h3> 这次农电体制改革,对我国长期形成的农电体制和市场管理秩序是一次重大调整和变革,经此之后,各级供电企业逐步走上了一条管理正规、发展有序、收费合理的正确轨道。</h3><h3> “2000年至2008年,昌乐电网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在这短短8年时间里,公司连续新建了12座变电站,2003年7月,昌乐境内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宝都变电站投运。110千伏山水变电站、万众变电站等一系列客户工程,全部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设计、当年投产。有了坚强电网的支撑,公司售电量从2003年的4亿千瓦时一跃突破了10亿大关。”当年负责工程施工的原国网昌乐县供电公司检修工区副主任田海明自豪地说。</h3> <h3> 2011年6月,昌乐县首座智能变电站——110千伏方山变电站建成投运,标志着昌乐电网进入了智能化时代。2015年5月,昌乐县首家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投入运行,清洁能源开始慢慢地融入昌乐电网和人民生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特高压落户昌乐 电网发展迈进新时代</font></b></h3> <h3> 2009年的一个夏天,昌乐红河镇梁家官庄村外的一片庄稼地里,几个外乡人手捧着地图,走进了弯弯曲曲的田梗上,不时拿起手中的笔,在图板上画着圈圈。不久后,一则重磅消息在这个偏远的村落里开始相互传播。国家电网要在咱们这儿建设特高压变电站。<br></h3><h3> “消息的传播虽然快,但到底什么是特高压?什么时候建?却没人能说的上来。我自个都不敢想象,特高压这么高等级的电网能落户昌乐这样一个小县城,作为亲历者我感到很自豪。”回忆起那次踏勘选址,原国网昌乐县供电公司发展建设部副主任潘光宝说。</h3><h3> 2015年5月6日,1000千伏榆横—潍坊特高压工程工程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5月12日开工建设。这是迄今为止建设规模最大、输电距离最长的特高压交流工程,也是昌乐境内首个建成投运的特高压工程。</h3><h3> 该工程西部连接陕西、山西煤电基地,东部连接扎鲁特—青州特高压直流工程和锡盟—山东特高压交流工程,是华北特高压网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输电通道。工程可充分发挥特高压输电大容量、远距离、多落点以及网络功能优势,对提高陕西和山西电力外送能力、满足河北和山东电网的负荷增长需求、加强对特高压直流工程的电网支撑作用、改善华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工程途经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四省,新建晋中、石家庄、昌乐变电站和榆横开关站,扩建泉城变电站,新增变电容量1500万千伏安,线路全长2×1050千米,两次跨越黄河,工程核准动态总投资241.8亿元。</h3> <h3> 昌乐1000千伏变电站位于昌乐县红河镇,昌乐站两期合建,总投运容量3×300万千伏安,是当时全国一次性投运容量最大的变电站。昌乐站新建、扩建工程同期建设、同时竣工、同期调试、同时带电投运;通道建设、启动调试共涉及9家参建队伍、38个设备生产厂家,是工程沿线参建单位最多的特高压站;抗震等级达9级,是全国抗震等级最高的变电站。</h3><h3> 作为昌乐1000千伏变电站的属地单位,国网昌乐县供电公司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汇报,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特高压工程领导小组,建立了政企协同工作机制,高效完成了特高压变电站正式用地手续、前期可研阶段支持性文件、设计阶段支持性文件等权证手续办理工作,高标准完成了境内31基铁塔的民事协调任务、特高压站“四通一平”、围墙施工等基建任务,以及榆横-潍坊特高压工程开工动员会等50余次大型活动的组织保障任务,属地工作快速高效,被评价为“潍坊速度”,为整体工程的快速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h3> <h3></h3><h3> 2017年8月14日,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电距离最长的1000千伏榆横-潍坊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顺利投运。2019年7月2日,110千伏将军站、王俊站先后成功送电,标志着昌乐电网区域性电能短缺的难题从根本上得以彻底解决。自此,昌乐电网步入了特高压领航发展,主网架坚强智能,配网稳定可靠的新时代。</h3> <h3> 新的时代新的征程。站在电网发展新起点上,国网昌乐县供电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必将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并勇于实践国网公司“三型两网、世界一流”的战略构想,为推动昌乐电力事业走向更辉煌的明天跃马扬鞭。</h3><h3> </h3> <h3>策划:黄立强</h3><h3>友情组稿:王元智、毕建生、纪庆明、于复胜、田海明、潘华 等</h3><h3>制作:安小芳 刘友顺</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