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蘭俊秀楚天娇

子河

<h1><b>  普天同庆日 无忘慰忠魂</b></h1> <p class="ql-block"><br></p><h1><b> 题记</b></h1> <h1><b> </b></h1><h1><b> </b></h1><h1><b> </b></h1><p class="ql-block"> 瑰珍幽蘭,</p><p class="ql-block"> 一代骄子,一对密友,一生伴侣。</p><p class="ql-block"> 那伟业,那情谊,那爱意,</p><p class="ql-block"> 我辈自愧不如,唯有高山仰止。</p> <h3><br></h3><h3>不要以为当年的革命者都是劫富济贫的草莽英雄。看看他们,这就是老一代革命者,有颜值,有理想,有学识,有才干,他们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由这样的精英组成的队伍无坚不摧,所向披靡。</h3> <p class="ql-block"><br></p><h1><b> 一、烽火岁月</b></h1><p class="ql-block">王锡珍(1913—1968),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职业革命家。湖北省均县人,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士绅家庭,家境贫寒,青少年时代顶着富家子弟的名字才完成了学业。他从小就有报国之志,早年参加革命,长期在白区从事地下工作,武汉市学联支援北平一二.九运动的组织和领导者之一,参与重建中共武汉支部的恢复与发展;抗战期间先后任湘鄂西省委特委书记,武汉市委书记,中原局干部队副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南京,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尤其在上海解放前夕,在搜集情报,特别是策动国民党海空军多艘军舰及数架飞机的起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成功策动最大、最新、技术最先进的重庆号巡洋舰的起义震惊国府朝野,为上海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少年时代的王锡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毓兰(1923—2011),湖北省咸宁人,出身于大户人家却泼辣不娇,乐善好施。在青少年时代,年仅14岁的刘家大小姐被戏称为是“坐着轿子参加革命的”;在抗日烽火中,天佑好人,经历过枪林弹雨的她却毛发未损;在白区从事地下工作时,年仅18岁的她稀里糊涂地嫁给了一个才貌双全、德艺双馨的好男人,这桩因地下斗争的需要由组织指派的婚姻却叫她由此挚爱一生;在十年动乱时期,年仅44岁的她,先后经历丧夫、丧子的双重打击,几致家破人亡,但她却以惊人的毅力,用她那双纤弱的肩膀独自挑起了赡养母亲和养育六个子女的重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艰难的时期,不仅大批老干部遭到打击迫害,许多民主人士、工商界和文化界知名人士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政治、生活处境艰难。作为全国政协联络处处长,遵照周恩来总理爱护和帮助他们的指示,她不辞辛劳地走访了当时所有在京的民主人士及其遗属,了解他们的现状,为他们解决生活和住房等方面的困难,为落实党的统战政策做了大量坚苦、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包括荣毅仁、溥杰、黄琪翔、杜聿明和张学良的胞弟张学思、张学铭及其亲属在内的许多民主人士的敬重并与他们保持了几十年的友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葱少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1年刘毓蘭与养父母在汉口</p><p class="ql-block">她的养父母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在其影响下,养父母仗义疏财,积极支援抗日,遭日伪迫害致死。每提及此事,她既为二老感到骄傲,却也成了一生永远的愧疚。</p> <p class="ql-block"><br></p><h1><b> 二、一世情缘</b></h1><p class="ql-block">1942年,王锡珍和刘毓蘭在汉口喜结连理,从此结下一世情缘</p> <h3><br></h3><h3>喜得贵子</h3> <h3><br></h3><h3>哈哈!亦土亦洋,鲜明的时代特征</h3> <h3><br></h3><h3>郎才女貌</h3> <h3><br></h3><h3>幸福写在脸上</h3> <h3><br></h3><h3>含情脉脉</h3> <h3><br></h3><h3>甜蜜蜜</h3> <h3><br></h3><h3>留下美好瞬间</h3> <p class="ql-block"><br></p><h1><b> 三、理想年代</b></h1><p class="ql-block">刘毓蘭50年代在上海</p> <h3><br></h3><h3>派驻香港</h3> <h3><br></h3><h3>英俊潇洒</h3> <h3><br></h3><h3>战友情谊</h3> <h3><br></h3><h3>王锡珍刘毓蘭60年代与溥仪合影</h3> <h3><br></h3><h3>慈父严母</h3> <h3><br></h3><h3>50年代初在上海,四个儿女时的全家福</h3> <h3><br></h3><h3>50年代七个儿女十口人的全家福</h3> <h3><br></h3><h3>和父亲照的最后一张全家福</h3> <p class="ql-block"><br></p><h1><b> 四、十年劫难</b></h1><p class="ql-block">1968年第一张没有父亲的全家福</p> <h3><br></h3><h3>被下放到五七干校</h3> <h3><br></h3><h3>1969年和陈复君合影</h3> <h3><br></h3><h3>患难与共</h3> <p class="ql-block"><br></p><h1><b> 五、枯木逢春</b></h1><p class="ql-block">作为共和国的创建者,一场浩劫使他们的理想遭到重挫,但是他们不彷徨,不气馁,仍然坚信人人平等,世界大同的理念。永远乐观向上是他们一代革命者特有的品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0年,迟到的追悼会。张执一致悼词</p> <h3><br></h3><h3>乌兰夫、彭冲、刘澜涛等参加追悼会</h3> <h3><br></h3><h3>劫后重逢</h3> <h3><br></h3><h3>老当益壮</h3> <h3><br></h3><h3>重返母校——咸宁泉塘小学,当年13岁的她代表学校一举夺得湖北省小学运动会田径、体操五项冠军,轰动全县。</h3> <h3><br></h3><h3>刘毓蘭和他的六个子女</h3> <h3><br></h3><h3>80大寿</h3> <h3><br></h3><h3>最后一张全家福</h3> <p class="ql-block"><br></p><h1><b> 六、生命绽放</b></h1><p class="ql-block">1982年离休后,闲不住的刘毓蘭积极参加老年大学,参与组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并应邀到港澳出席书法交流活动,她的绘画作品还被选送到美国、日本参展,一时风光无限</p> <h3><br></h3><h3>作画、交流、参展,老太太离休后变成了大忙人</h3> <h3><br></h3><h3>陪同杨成武、方毅、朱学范、刘宁一等参观老年书画展<br></h3> <h3><br></h3><h3>社会活动繁忙</h3> <h3><br></h3><h3>出席全国政协组织的抗战胜利60周年庆祝活动<br></h3> <h3><br></h3><h3>心灵手巧,一学就会。毫无绘画基础的她,短短几年便画的有模有样</h3> <h3><br></h3><h3>老太太被选送到美日参展的作品</h3> <h3><br></h3><h3>溥杰为她的画作题词</h3> <h3><br></h3><h3>李真等题词</h3> <h3><br></h3><h3>沙孟海、马文瑞、吴强等题词</h3> <h3><br></h3><h3>溥杰夫妇敬赠</h3> <h3><br></h3><h3>溥杰赠送的书法</h3> <p class="ql-block"><br></p><h1><b> 七、飘然而去</b></h1><p class="ql-block">2011年9月7日,刘毓蘭走完了自己88年的人生。前44年她陪伴着丈夫养育儿女,后44年她陪伴着儿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儿孙满堂。一路走来,她很艰辛,她很幸福,也很满足。她忍辱负重,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了人生的轨迹,完成了自己对这个民族、国家和子女的使命。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上她太累了,是该好好休息了,她要去天国陪伴离别44年的爱人了,她可以骄傲地对丈夫说,我没有辜负你的遣愿,我无愧自己的人生。是的,她无愧于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无愧于贤妻良母的称谓。从今以后她要和丈夫一起在天上看着曾经为之奋斗的国家更美好,人民更幸福,儿女们生活更美满。</p><p class="ql-block">她是一个助人不求回报,滴水之恩却念念不忘的人。80年代初一次她生病,我给她包过一回饺子,但就是这顿普普通通的饺子她竟然念叨了几十年。记得大约是2004年前后我从国外回来,一晃我们快有小十年没见过面了。我去看她,时年80多高龄的她已经有些不太认人了,可是她一眼就认出了我。她说:小平,你怎么这么长时间不来看我呀?当我起身告辞时,她一再叮嘱我,再来,再来啊!后来得知她病重住院,我去医院看她,不巧正赶上非探视时间而未果,竟成永别。不久后听到她辞世的消息,我的眼泪瞬间竟夺眶而出,哽咽的说不出话来。讲句不孝的话,就在几年前,我父亲去世时候,我都没有掉过泪。我落泪,是因为她作为一个革命者,我敬佩她的胆识与豪气;作为一个人,我敬佩她的高风亮节;作为一个女人,我敬佩她的大家风范;作为一个妻子,我敬佩她的那份真情挚爱;作为一个母亲,我敬佩她把七个子女教育得个个品格高洁;我掉泪,是为这个世界从此失去这样一个好人,失去这样一位非亲非故却还惦念着我的人而惋惜。</p><p class="ql-block">我写了两副挽联驱车赶往墓地凭吊。</p><p class="ql-block">一幅曰,</p><p class="ql-block">女中豪杰:</p><p class="ql-block">少小壮志救国救民置生死,谁说女子不如男?</p><p class="ql-block">中年不测失夫失子经磨难,我看巾帼胜须眉。</p><p class="ql-block">另一幅曰,</p><p class="ql-block">美丽人生:</p><p class="ql-block">流星短暂甘用生命划亮夜空,</p><p class="ql-block">玉兰素洁却将芳香留给人间。</p><p class="ql-block">盖棺定论,这应该是对老人一生恰如其分的评价。</p><p class="ql-block">别了,我可敬可爱的长辈!她走了,可是她还在,她将永远活在那些她曾经养育过、帮助过,为他们排忧解难,给他们带来快乐、幸福的人们心中。</p> <h3><br></h3><h3>北京怀柔九公山新四军烈士陵园</h3> <h3><br></h3><h3>远处高坡最上方的墓碑就是王锡珍与刘毓蘭的合葬墓。曾记否,上世纪60年代一部歌剧《洪湖赤卫队》风靡大江南北。王锡珍和刘毓兰夫妇作为故事的发生地湖北籍人氏及同时代的革命者,对它别有一番特殊的情感和衷爱。劫后解禁重听歌剧,热泪盈眶。几十年后再听,仍然拨动心弦,胸潮澎湃,勾起对那个风云激荡时代久远的记忆。正如洪湖赤卫队党代表韩英在狱中唱的那样:</h3><h3>“娘啊,</h3><h3>儿死后, 你要把儿埋在那高坡上, 将儿的坟墓向东方, 儿要看白匪消灭光, 儿要看天下的劳苦人民都解放!”</h3><h3>他们也长眠在高高的山坡上,注视着自己所参与缔造的共和国,注视着神州大地的芸芸众生,注视着自己的亲朋挚爱。革命者随时准备掉脑袋,砍头只当风吹帽。生为人杰,死亦鬼雄——这就是父辈们的情怀和境界。</h3> <h3><br></h3><h3>在王锡珍与刘毓蘭夫妇的合葬墓碑上镌刻着子女撰写的两行碑文:“楚天锡国士瑰珍,吴地毓巾帼幽蘭” 。墓碑下方的白纸则是我敬写的那两幅挽联</h3> <p class="ql-block"><br></p><h1><b> 八、思念无尽</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士瑰珍楚地锡,</p><p class="ql-block">暗战敌营胆气豪。</p><p class="ql-block">巾帼幽蘭云梦毓,</p><p class="ql-block">钟灵俊秀楚天娇。</p><p class="ql-block">瑰珍幽蘭,一代骄子,一对密友,一生伴侣,那伟业,那情谊,那爱意,我辈自愧不如,唯有高山仰止。</p> <h3><br></h3><h3>子女们为父母精心编印的纪念画册《珍蘭留芳》,以寄托无尽的思念,告慰双亲在天之灵。</h3> <h3><br></h3><h3>生命有限,魅力无限!人有生死,精神不灭。从今往后,你们的亲人、朋友和晚辈们遥望星空,注视着那两颗最亮的星星,与你们继续着心灵的对话。每逢中秋,举杯对月,遙寄相思,共祝安好!</h3> <h3><br></h3><h3>(注:子河/文,图片选自《珍蘭留芳》。谢敏赠送此书,使本片得以图文并茂。值此新中国70华诞和刘毓蘭老人仙世8周年之际,特作此片以缅怀革命先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