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研修干货多

和学忠

<h3>  做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坊坊主已整整两年,两年里先后四次到重庆,分别在冬夏春秋四季,时值九月,中秋刚过。沿途所见都是一派成熟、收获的景象。稻田金黄、玉米等待收割,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稻花香,还有香甜的苹果梨子味。坊主们从四面八方再次汇聚重庆,交流、展示两年来各坊的收获,预示着工作坊硕果累累。一次次相聚,一次次别离,大家彼此不再陌生。没有恭维和客套,也没有拘谨和戒备,有的是真诚和坦然。“又见面了,你一点都不变。”“你们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佩服!”“我不算什么,某某坊更是风生水起,望尘莫及。”……</h3> <h3> 听讲座是坊主集中研修保留的节目,必不可少的研修内容之一。每一个讲座都凝聚着专家教授们的心血和汗水。西南大学副校长王永才、教育学部王牧华、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宋文君、重庆29中信息中心站主任罗化瑜陆续闪亮登场,我们又十分享受地当了一回学生,听了四个讲座。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话一点儿不假。</h3> <h3>  说起教育,千言万语;做了教育,千辛万苦。 从事教育教学几十年,切切实实感受到摸爬滚打、吃苦耐劳是过程,酸甜苦辣都是付出,成败得失都是收获。而好的教学总是精彩不断,挑战认知,开动脑筋,触动学生,影响并在学生生命中留下印迹。因此,好的教学就像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如新的思想。好的课堂要思趣活来,理据充分,情感共鸣,法无定法,效果良好。师生互相成就,教学相长。好的讲座也如此给人启迪,令人思考。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宋文君展示的《我和影子朋友》,几张小朋友的影子戏,让人冥思苦想、回味无穷。为什么有些老师上课像催眠?原因或是你的声音、激情,你的设计、组织,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激情,或者你照本宣科,让学生讨厌这个学科,对你敬而远之了。其实,根源就是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做课堂的主人。当然,让学也不是随意的放手,学生要在老师的主持下,带动全体有序地进行思维的碰撞和升华。所以,一堂课,如果没有学生思维的碰撞,怎能称为好课呢?</h3> <h3>  西南大学王牧华教授说,大中小学的学习各不相同,小学学习如同用鱼线钓鱼,一条一条钓;中学是用渔网捞鱼;大学则像用巨轮捕捞大鱼。学有所获,学生就会愿学。一堂好课要“思趣活来”,值得我们为师者细细琢磨,精心设计。</h3><h3> 教师都拥有国家使命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必须履行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教师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教师无疑是孩子们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孩子们都依赖教师的指引,塑造及培养,才能成为最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所以,教师应当竭尽所能,致良知,修智识,育英才!做有境界的教育人,做知行合一的教育人,做有专业自信的教育人!事实上教师站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全部,是完整的教师。语文教师站上讲台就是语文的化身。我一直很在意教师的身份,且思且行,努力从人为的应试教育走向为人的素质教育,用心用情做眼中有人的教育,读懂学习的对象——孩子们的喜怒哀乐,身体力行引导孩子们进行深度的学习,让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告诉我,老师教了不等于学生会了。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把心思沉淀下来,点醒唤醒学生,追求术业精微。</h3> <h3> 教学中屡见不鲜的是学生学了许多的知识,却没有能够形成能力,原因何在?宋文君一针见血——思维是链接知识和能力的桥。所以,教语文,教做人,还要教思维。</h3><h3> 教在当下、想到未来,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奠基。不当教书匠,争做教育家型教师。跟着学,长功夫;带着做,出成果。因此,作为教师要跟方向、带队伍、出成果。立足教师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在改革探索中创新:实现教师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突破,抓住四点,落实核心素养——学生的生长点: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 教学的训练点:让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教学的渗透点:深化学生对学科思想的领悟;学习的思考点:推动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实现教学的常态优化,品质锻造。在课题研究中升华,由不知变为知,由知少变为知多,由知浅变为知深,形成教学风格、凝练教学主张。</h3> <h3> 就目前而言,对课内外阅读的重视、对全国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阅读策略单元、习作单元的研读、对单元备课的提倡,如雨后春笋,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都要面对,走好读懂教材、用好教材第一步,敢于尝试、落实统编理念、建设美好语文教好当下的每一课。通过有的放矢的学习,真正读懂学生,逐步建构更完整、科学的学生观,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性、差异性、整体性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员真正理解教学的本质、掌握学科教学的思想和方法。</h3> <h3>  作为窗口示范校的教师,更要崇尚专业。以执着的专业信仰和教育信念,塑造职业精神;完善自我。以自觉的自我完善和自在创造,共筑研修基石;协同发展。以多元的文化滋养和相互交融,实现协同发展;创新求变。以着实的理论研修和实践创新,追求创新突破。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提升。一句话:念实验经,做实验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