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这是中国8年抗战大后方挺起脊梁的一段历史。</h1> <h1>这段历史,在献礼建国70周年“重庆工业博物馆”揭幕之时,以史料与图片向我们娓娓道来…………</h1> <h1>走进展馆一一“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生产车间旧地址”。</h1> <h1>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回顾历史一一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为了保护中国抗战的钢铁根基,1938年2月时任经济部长的翁文灝和兵工署长俞大维呈请组建“钢铁厂迁移委员会“。</h1> <h1>钢迁会”于1938年3月奉命成立,承担起将汉阳铁厂等中国钢铁工业精华迁移到抗战大后方的历史使命。</h1> <h1>重器西迁,为国扛鼎。一场称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中国工业大迁徒,在千里长江上拉开了帷幕。</h1> <h1>图片中的曲线,描绘的长江水道由武汉至重庆,曲曲弯弯,急流险滩。</h1> <h1>钢迁会将折卸的大量机器设备,分三段从汉阳抢运至宜昌,再由宜昌抢运至重庆。</h1> <h1>一路穿三峡过险滩,冒着日机疯狂的轰炸,碾转1200公里生死抢运,于1938年6月在重庆长江之边的大渡口恢复重建,1939年及时投产。</h1> <h1>抗战期间钢迁会发展成为了拥有8个制造所两个矿场一条运输水道的大型冶金工业企业,为全国抗战兵工生产提供了90%的钢铁原料,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国之桢千”。</h1> <h1>为这场中国工业大迁徒提供运输保障的重庆本土实业家卢作孚及民生公司不应该被遗忘。</h1> <h1>1938年卢作孚统一指挥,用40天时间输送了三万多滞留宜昌的人员和十几万吨极其珍贵的工业物质。</h1> <h1>生死抢运中,民生公司的“民俗”轮在巴东附近被日军击沉,70余名船员牺牲。</h1> <h1>抗战期间,国家资本企业大量内迁,迁至重庆的工厂占54%。</h1> <h1>这张战时重庆兵工企业一览表,囊括了当时中国军工的精华:汉阳厂,金陵兵工厂,济南兵工厂,广西兵工厂,广东兵工厂,上海兵工厂,龙华枪炮厂,炮兵技术研究所,四川第一兵工厂。</h1> <h1>中国工业精华的西迁,重庆也由此一度成为了抗战大后方的工业中心,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重庆成为重工业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h1> <h1>从1938铁血西迁重庆复工,至1945年抗战胜利止,在重庆的各兵工厂冒着大轰炸的危险坚持生产,为中国军队抗日发挥了巨大作用,</h1> <h1>钢迁厂的口号,充满了民族自强,团结一致保家卫国的气概。</h1> <h1>赶制钢材,支援抗战。</h1> <h1>图示,当年重庆的数家兵工厂,为抗战前线制造的军工武器(仿|图)</h1> <h1>资料统计生产的军备:轻机关枪11733挺,火炮13972万门,炮弹598,2861万发颗,各种兵工器材71746,9万公斤。</h1> <h1>这些武器弹药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h1> <h1>这些数字及表格是一段血与火的时代记忆,是用钢铁和生命铸就的不屈钢魂,也是长江之畔重庆这座重工业城市的骄傲。</h1> <h1>抗战胜利后,钢迁会完成了历史使命,于1949年3月更名为“兵工署二十九兵工厂”。</h1> <h1>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军事管理委员会全面接管。1951年更名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一O一厂“,即后来的重庆钢铁公司。</h1> <h1>这里还记载了一段英雄的故事:</h1> <h1>称为十八勇士的护厂队职工,解放前夕为折除国民党的炸弹而英勇牺牲。</h1> <h1>此雕塑用艺术创作,以此纪念勇土们用生命捍卫国家工业血脉的英勇事迹。</h1> <h1>钢迁厂前承汉阳铁厂,后启重钢集团,经历了中国钢铁工业的艰辛与成长,也见证了重庆这座城市的沧桑与自强。</h1> <h1>钢迁会厂房旧址列为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为这座城铁铸的风华保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人们记住了这段铁血西迁,铸就钢魂,保家卫国,民族自强的历史。在庆祝祖国70华誕之际,回顾历史看今朝,为国家今天的强大而自豪,为祖国的明天送祝福!</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