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老师罗湖讲课《永久的生命》

<h3>气定神闲的生命之歌</h3><h3><br></h3><h3>2019.9.23.&nbsp;&nbsp; 上午8.10分</h3><h3>深圳罗湖外国语学校。</h3><h3>余老师从前门走进学生中,不慌不忙,立即进入上课的从容状态。</h3><h3>余老师说,</h3><h3>今天我们来学习《永久的生命》</h3><h3>&nbsp;</h3><h3></h3> <h3><br></h3><h3>导入铺垫:</h3><h3>背景:生读</h3><h3>文体知识:生读</h3><h3>老师关注阅读提示:老师读,学生圈划,强调哲理散文,特点</h3><h3>字音字形,一起读起来,</h3> <h3>第一次自读活动</h3><h3>出示投影: l&nbsp; 完成全文朗读; l&nbsp; 完成“续写”:课文先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br></h3> <h3>老师解释: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读完后,我们来完成这个“续写”</h3><h3>(这个环节,余老师设计了一个学生整体认知课文的台阶,用“先”和“进而”,提示了文章前两部分的层次结构,让学生重点关注文章结尾段的中心句。)</h3><h3>学生活动:</h3><h3>出声朗读</h3><h3>学生读完,老师引导学生静思默想,概括文意,再次给出概括的台阶:</h3><h3>你们可以这样写——接着…最后…</h3><h3>老师写标题:永久的生命</h3><h3>5分</h3><h3>我观察到,大家在动笔</h3><h3>找2学生,概括并且表达观点</h3><h3>学生发言后,肯定,“点题”,赞美生命</h3><h3>老师出示:概括句子</h3><h3>用哲理句,点题,含有让人深思的意味</h3><h3>做笔记</h3><h3>总结后指导学法:</h3><h3>概括文意的方法:首先,进而,最后…</h3> <h3>第一个环节的听课感受:</h3><h3>学法指导:第一次指导朗读时,让学生带着任务读,关注文章的结构和中心,两次给学生铺设台阶,让学生理解文意、理清层次、归纳中心的思维和能力的指导训练一气呵成。技法指导不着痕迹,却又水到渠成!这篇哲理性散文思想深刻,道理寓意颇有深度。对于初读课文的初二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这个巧妙的任务作为切入点,学生理解课文就会缺乏抓手,表述也不能很快把握到要点,公开课的时间节奏就会难于控制。余老师的指导则是要言不烦,提问学生点到即止,活动过程步步推进,任务完成干净利索。余老师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可谓是游刃有余,从容有度!绝对不会在无谓的问题上多浪费一分钟的时间。</h3> <h3>第一次自读活动,就像是音乐的第一乐章,淡定从容中隐藏着恢宏的气势。</h3><h3>余老师的设计是从大处着眼,从面上推进,火力直逼向结尾的主题,线条流畅,很好地解决了总览全文、把握中心的目标,为下文细读赏读做了必要又充分的铺垫。对学生的指导抓大放小,一步步引导学生走上台阶;对学生回答的点评语言既有充分的肯定又有对目标的强调和引导。余老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充满张力,简直有四两拨千斤的神力!</h3><h3>这个环节的设计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h3> <h3>第二次自读活动</h3> <h3>出示第二段,美段细读</h3><h3>生读</h3> <h3>再读,怎么读?</h3><h3>看层次,点拨文段第一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h3><h3>第2句,例子,先写植物再写动物,</h3><h3>&nbsp;</h3><h3>朗读指导:语速,重音,感情,渗透其中</h3><h3>&nbsp;</h3><h3>再观察层次:</h3><h3>最后做一个照应,细节上的照应,重音的强调</h3><h3>一起来朗读,读起来(尾音上调,有启发)</h3><h3>谢谢同学们的朗读</h3><h3>(指导学生朗读时,伴有划分段落层次的引导。朗读的重音、语速和感情都和文段的层次有关系。这样一石二鸟的处理,时间上高效,方法上有效。)</h3><h3>读完后,让学生拿起笔,做批注,引导语是“我欣赏到的表达是……”,过一会就是你发言的依据。</h3><h3>5分钟后</h3><h3>请学生发言(学生发言完毕,余老师会儒雅温和地说一句“谢谢的发言”)</h3><h3>&nbsp;</h3><h3>生1发言,赏析,体现小草生命的顽强</h3><h3>余老师,引导学生注意句子在表现手法上运用的是:在对比中,表达情感。</h3><h3>&nbsp;</h3><h3>生2,两句景物</h3><h3>老师引导提升,指出学生的回答的句子具有结构上意义,即中心句,这叫观点句,也叫中心句。</h3><h3>再次进行表达技巧上的提升指导:这两句景物描写其实是有手法上的作用,这叫做“移情”,小草、牛犊的句子在修辞上是拟人手法,在表现手法上是运用了“移情手法”来赞叹生命力的神奇。,</h3><h3>生3,有议论有描写,赞美生命的力量</h3><h3>还要请同学分析,永远的……两句,这两句有重要的作用。“永远”,在段落的开头也出现了,这就叫“照应”。</h3><h3>&nbsp;</h3><h3>老师“美点”总结归纳,出示投影</h3><h3>&nbsp;</h3><h3>美在层次</h3><h3>美在关键句,就是……永远不朽</h3><h3>美在例证生动,排列有序,</h3><h3>美在夹叙夹议</h3><h3>美在抒情的语言</h3><h3>&nbsp;</h3><h3>读写方法指导:段的展开方式:中心句(关键句),构段法</h3><h3>拓展延伸,进一步印证强调先概括再具体例证的构段方法。</h3><h3>看《白杨礼赞》的中心句,</h3><h3>生读,观点句,后面“干”,照应前面。</h3><h3>&nbsp;</h3> <h3>第二个环节的听后感:</h3><h3>第二次自读活动中,聚焦一个段落,以朗读指导带动句段层次、词语的理解。在第一次“面”上整体认知的基础上,第二次活动进入细节上的深入分析、深度挖掘。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阅读提升,有构段方式的写作点拨。一个段落从有声的朗读指导,到潜在的写作能力的引领,读写的综合训练紧密结合,相得益彰。</h3><h3>学生三次发言,老师三次提升。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细节亮化,节节升高。</h3><h3>余老师由面到点的设计处理,让课堂有耐人咀嚼的细节回味,课文的亮点得以彰显,课堂的亮点得以凸显。</h3><h3>听余老师的课堂就像看一部电影,于毫发处给予的特写镜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h3> <h3>第三次自读</h3><h3>课文积累,微文创作</h3><h3>用课文美句,串联,写成微文。</h3><h3>&nbsp;</h3><h3>&nbsp;</h3><h3>5分钟后,让学生朗读自己的创作</h3> <h3>例子,《小草赞歌》《永久的生命》</h3><h3> </h3><h3>地面上的小草,他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他们依然一颗颗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1万年前是这样,1万年以后也是这样!</h3> <h3>学生的微文展示:</h3><h3>生1:</h3><h3>过去了的生命永不再返回一个人,到了30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大的青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我所有,你所有他们既然离开,厄就永远不会再返回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记,我们都非常可怜。</h3><h3>&nbsp;</h3><h3>老师对学生的微文进行及时的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先抑后扬,结尾要扬起来。</h3> <h3>生2:</h3><h3>感谢生命的奇迹,它永远存在,他充满了希望,永远不休止的繁殖着扮演着,随处宣示着他的快乐和威势,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让我们来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h3><h3>&nbsp;</h3><h3>老师的《永久的生命》:</h3> <h3>微文创作,是一种既积累语言,又训练思维的方法。</h3> <h3>听后感:这次的自读,是阅读的升华,通过读后的微文创作,既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又能选取文章的精华词句“拿来我用”,借用文章的美句,连缀成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观点。在阅读理解的输入之后,进入创作的输出,读写结合促使思维的进阶,这个设计实在高级!</h3><h3>在评点学生创作的时候,余老师肯定了学生的文采,又不失时机地指出了问题,更巧妙地结合文章“先抑后扬”的特点,指出学生修改的方向,让其结尾要“扬起来”!看似不经意的一句点拨,其实蕴藏了余老师深度解读文章的丰富智慧。</h3><h3>听余老师的课实在是在欣赏大师的艺术!叹为观止!</h3><h3>记得多年以前余老师说过,课堂教学的两个要点:一是活动充分,二是积累丰富。</h3><h3>品味余老师的课,就像品读一部小说,起承转合间详略有致,推进的节奏如行云流水,细节处又颇耐人寻味!</h3><h3><br></h3><h3>72岁的余老师,讲起课来,依然气定神闲,从容淡定。余老师用他几十年研究的教学艺术谱写着一首永久的生命之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