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Juanna(娟娜)

<h1><b>  中国是一个民族繁多,支系纷杂,族称众多的国家。史上有些统治阶级曾实行过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有些少数民族由于人数寥寥,被迫隐瞒自己的民族成份,同时也因缺乏科学的调查研究,所以根本弄不清中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政府唤醒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意识后,他们浙渐确认自己的族称和公开自己的民族成份。</b></h1><h1><b>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在汉朝之前是没有汉族之称谓的,汉前称华夏或诸夏。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后也有叫成“华人”、“唐人”、“秦人”等。</b></h1><h1><b> 在史上近代时期“民族”一词传入中国,“汉族”成为“汉人”这个族群的正式称谓。</b></h1> <h1><b>  蒙古族是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蒙古族人大多分布于东亚、中亚地区。</b></h1><h1><b>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其音乐、舞蹈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b></h1> <h1><b>  回族在中国分布最广。它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认为</b><b>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族最终形成的时期</b><b>。</b></h1> <h1><b>  青藏高原的原住民称之为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在云南、甘肃等地区也有少部分,甚至在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b></h1><h1><b> 2016年统计我国境内约有700万藏族人口,国外藏裔人口保守估计在100万。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佛教在公元七世纪从天竺传入吐蕃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藏族人民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所建树,藏医药学也为人类留下宝贵的遗产。</b></h1> <h1></h1><h1><b>  在中国的大西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做“新疆”,白雪皑皑的大山脚下住着一个</b><b>能歌善舞且热情奔放的民族,他们叫</b><b>维吾尔族,他们的彊土辽阔壮美。</b><b></b></h1> <h1></h1><h1><b> 中国华南地区、美国、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有苗族族群。所以说</b><b>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苗语</b><b>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 苗族先民最早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蚩尤是苗族人的先祖,“三苗”时代迁徙到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最后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b></h1><h1><b><br></b></h1> <h1><b>  彝族原被称作“夷族”(</b><b>"夷"本族发音为尼(ꆀ),而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因而汉文记载就多称“夷族”)。</b><b>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期间,夷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夷族情况后建议把夷改为彝,因“夷族”之称带有贬义,有蛮夷之意,便将“夷”改为“彝”,彝头上的“</b><b>彑”</b><b>意为房子,下面有“米”和“丝”、喻意为有吃有穿,象征着兴旺发达,从此“夷族”变为了“彝族”。</b></h1> <h1><b>  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应属壮族了, 僮(zhuàng)族是壮族的旧称,</b><b>“僮”更换为“壮”是</b><b>在周总理的倡议下于1965年做出的改变,</b><b>“壮”字有健康和强壮的意思</b><b>。</b></h1><h1><b>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其语言与贵州的布依族、越南的岱依族、侬族、热依族的语言文化极为相似。</b></h1> <h1><b>  布依族在解放前有好几种称呼,有叫“仲家”、“水户”、“夷族”、也有叫“土边”、“本地”、“绕家”等。因称呼多做调查不易,1953年经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协商后,统一使用“布依”。</b></h1><h1><b> 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云南和四川也有部分布依族居住。布依族在1990年人口调查时有二百五十四万多人。在少数民族中人口属较大之列。</b><b><br></b><b> 布依族以种植水稻为主要农业生产。布依族</b><b>男子上身喜欢穿对襟短衣、下身长裤、头上包头巾,妇女喜欢穿在右边扣布扣的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他们的服装主要是用自已纺织经过蜡染制成的布。</b></h1><h1><b> </b><b><br></b></h1> <h1><b>  朝鲜族又称为高丽族,在朝鲜半岛、毗邻的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都有分布,朝鲜族是韩国及朝鲜主体民族。 </b></h1><h1><b> 在朝鲜语或韩语语境下,“朝鲜族”特指中国少数民族朝鲜族,在非中国地区生活的朝鲜民族人不自称”朝鲜族“。</b></h1><h1><b> 韩国人自称“大韩民族“或“韩民族“,朝鲜人自称“朝鲜民族“,中亚高丽人自称“高丽人”。</b></h1> <h1><b>  满族亦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满族源于女真人,后改名满洲族。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山东等地。</b><b><br></b><b>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满族历史悠久。</b><b><br></b><b>  </b></h1> <h1><b>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b><b><br></b><b><br></b></h1> <h1><b>  瑶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传说瑶族为盘瓠和帝喾之女三公主的后裔 。瑶族名称比较复杂,有自称28种,他称近100种。<br></b><b> 瑶族的先人传说本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后往湖北、湖南方向迁徙。</b><b>到了秦汉时期,瑶族先民以长沙、武陵或五溪为居住中心,在汉文史料中,与其他少数民族合称“武夷蛮”、“五溪蛮”。</b></h1><h3><br></h3> <h1><b>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白族的起源具有多元的特点,最早的白族先民由洱海周边的土著昆明人、河蛮人与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融合形成,之后又融入了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汉人等多种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征战、拓土、商贸、屯垦、驻边等历史原因,白族才逐步形成当今白族之雏形。</b></h1> <h1><b>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b></h1> <h1><b>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br></b><b> 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的元阳梯田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b></h1> <h1><b>  萨克族主体在中亚、西亚,主要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中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蒙古等国。 </b></h1> <h1><b>  傣族是指泰老民族,分布在中国、泰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家,中国跨境民族之一。中国傣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民族语言为傣语,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傣族人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因此有“水的民族”的美称。</b></h1> <h1><b>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关于黎族的族源,过去有多种不同见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者根据文献记载,结合大量的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多数人认为,黎族是从古代越族发展而来,特别是和“百越”的一支——“骆越”的关系更为密切。</b></h1> <h1><b>  傈僳族源于古老的氐羌族系,与彝族有着渊源关系,主要分布怒江、恩梅开江(伊洛瓦底江支流)流域地区,也就是中国云南、西藏与缅甸克钦交界地区。</b></h1><h1><b> 傈僳族世代流传的《创世纪》传说与大小凉山彝族、纳西族、哈尼族的创世传说都有许多共同之处,这说明作为彝语支的各个集团,在古代他们属于同一族源,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发生分化形成不同的部落集团,后来才形成单一民族。</b></h1> <h1><b>  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和缅甸的佤邦、掸邦等地,</b></h1><h1><b> 佤族的起源,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神话传说。按照沧源佤族的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从葫芦里出来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各地佤族虽然对“司岗里”的解释有所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这说明佤族人民在阿佤山居住已有久远的历史,或者就是当地的最早居民。“司岗里”可能是佤族对他们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b></h1> <h1><b>  畲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潮州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地,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地。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1956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 1985年4月22日,即畲族传统的三月三节,中国首个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也是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有“中国畲乡”之称。 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b></h1> <h1><b>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地区,也有少数散居在福建、浙江省等沿海地区,“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大陆对台湾地区民族的总称。该词主要是由大陆所使用,而台湾当局已经停用此名词。</b></h1> <h1><b>拉祜族历史源远流长,有丰富的历史传说。传说拉祜族祖先原来是过着狩猎的生活,为了追逐窜入南方密林中的一匹马鹿,发现了水草茂盛的草原,而开始从北向南迁徙。其服饰兼具早期北方游牧文化和近现代南方农耕文化双重风格的特点,也反映了这种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据考,拉祜族应源于古氐羌系统,属于古氐羌遗裔之一,生活在青海湖流域一带,早期过着游牧生活,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举族迁入云南。</b></h1> <h1><b>  水族主聚居在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贵州省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独山、都匀等县市为主要居住区,黔东南的榕江、丹寨、雷山、从江、黎平等县为主要散居区,此外在广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环江、融水等县市以及云南省富源县也有水族村落分布。</b></h1> <h1><b>  东乡族是中国甘肃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数东乡族都兼通汉语,汉文为东乡族的通用文字,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 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临夏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在甘肃的兰州市、定西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b></h1> <h1><b>  纳西族绝大部分是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b></h1> <h1><b>  景颇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部分散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交界山脉。</b></h1><h1><b> 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 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景颇族素以刻苦耐劳、热情好客、骁勇威猛的民族性格著称。他们有句家喻户晓的成语:“要像狮子一样勇猛。”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征服大自然,用大长刀与恶势力作斗争。</b></h1><h1><b> 景颇族大多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山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产丰富。除种植 旱谷、玉米、水稻外,盛产名贵的 红木、 楠木和各种竹子,还有橡胶、油桐、咖啡、茶叶、香茅草等经济作物,以及热带、亚热带水果菠萝、菠萝蜜、 芒果、 芭蕉等。</b></h1> <h1><b>  土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他们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大通县、乐都县、同仁县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b></h1> <h1><b>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b></h1> <h1><b>  仫(mù)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主居麻江、凯里、黄平、都匀、福泉等地。</b></h1><h3></h3> <h1><b>  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又称“云朵上的民族”,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四川西南,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陕西省汉中略阳县,宝鸡凤县部分地区,甘肃南部。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部分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具有部分炎帝部落的血统。</b></h1> <h1><b>  布朗族是云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先民最早居住在澜沧江西岸的保山一带,因不服哀牢人(傣族先民)的统治,逐步向南迁徙到镇康、凤庆、临仓一带。</b></h1><h3><b style="font-size: 20px;"> 布朗族人生活的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植茶树,是著名的普洱茶的产地。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实行母子连名制。小孩出生3天拴线命名,将母亲的名字连在孩子的名字之后。</b><br></h3> <h1><b>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他们信仰伊斯兰教。</b></h1> <h1><b>  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难山为中心的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上南、中南、下南乡一带,毛南族在贵州有4万多人。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b></h1> <h1><b> 仡佬族集中聚居在贵州省北部的务川和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石阡县,其余分别散居在安顺、平坝、普定、关岭、清镇、正安、凤岗、松桃、黔西、六枝、织金、大方等二十多个县市。</b></h1> <h1><b>  今锡伯族多数居住在辽宁省,锡伯之名最早见于明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b></h1> <h1><b>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b></h1> <h1><b>普米族居住在滇西北和川西南一带。</b></h1> <h1><b> 塔吉克族人口虽少,却历史悠久。“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据民间传说,该词的原意为“王冠”。</b></h1><h1><b> 塔吉克族分布在中国新疆南部地区,和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东部地区。</b></h1> <h1><b>怒族生活于云南、西藏,缅甸。</b></h1> <h1><b>在中国境内的乌孜别克族人口数仅有一万多人,他们多居新疆。</b></h1> <h1><b>  中国境内俄罗斯族使用俄文,一般兼通俄、汉、维吾尔、哈萨克等多种语言,在社会上,俄罗斯族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内,在与本民族交往时讲俄语,使用俄文。 中国的俄罗斯族是古代俄罗斯移民的后裔,经过百年的同化,其外貌、长相、风俗和习惯等,已与俄罗斯的俄罗斯人完全不同。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俄罗斯族散居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北京等地。</b></h1> <h1><b>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和黑龙江,外蒙古有少数,还有一部分生活在俄罗斯,游牧民族,这是中国唯一一个使鹿生活在大山深处的部落,他们仅有三万人。</b></h1> <h1><b>  据说德昂族是一个可以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民族,有德昂族的地方就有茶园。他们多居云南。</b></h1> <h1><b>  保安族主要是分布在宁夏,青海等地,并且他们有着自己的民族语言-保安语。保安族人口稀少,只有2万左右,在我国算是人口很少的民族,虽说保安族人口稀少,但是保安族的文化是非常深厚的,有着许多优质的传统手工艺制品,像保安族腰刀,就是该民族的一大特色。</b></h1> <h1><b>  在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部,生活着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裕固族。裕固族在历史上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民族。伴随着民族的几次迁徙,裕固族也逐渐形成了这个民族的独特文化。其中,裕固族服饰是这个民族的一颗璀璨明珠。</b></h1> <h1><b>  京族主居广西,是我国主要从事沿海渔业的一个民族,他们有丰富的海洋知识和打鱼经验,男子个个都是捕鱼能手。</b></h1> <h1><b>  塔塔尔族为蒙古人种的西伯利亚类型,有本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以阿拉伯文字为基础的文字,主要信仰为伊斯兰教。</b></h1> <h1><b>  龙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北部的怒江两岸,以及相邻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齐乐乡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洛等地。缅甸境内也有不少独龙人居住。</b></h1> <h1><b>  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是狩猎民族,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 鄂伦春族主要居住在大兴安岭。</b></h1> <h1><b>  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b></h1> <h1><b>  门巴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方言差别较大,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b></h1> <h1><b>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至今还在沿袭。珞巴族依靠祖辈相传的口头传说,延续着自己的文化传统。</b></h1> <h1><b>  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