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教育,立德树人,滋养生命;教学,科学树人,浸润灵魂。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掌握教学方法、用好新教材,构建有分享、有方法、有思考的“智慧课堂”,探讨数学核心素养,引导并促进自身积极研究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滨州国昌学校数学组六位老师参加了在淄博周村举行的“第二届‘齐鲁名师课堂’——落地学科核心素养,创新课堂教学新形态暨全国小学特级教师新课堂展示观摩研讨会”活动。</p> <h3> 虽在秋高气爽的九月,但学习的热情似火!带着满心的期待——期待与名师近距离,更期待名师的课堂为我们指点迷津,天不亮我们就开启了我们的淄博之行!</h3> <h3> 一早,我们就来到了会场——正阳路小学!</h3> <h3> 步入报告厅一楼,精心的设计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所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步一景”,为我们的学习之行又增添了一份文化气息。</h3> <h3> 第一堂课就是期待已久的俞正强老师,俞老师执教《比的认识》,课题引入简洁明白,没有过多的铺垫,直接出示2:3,问孩子们“怎么读?你在哪里见过?”几个问题提出后,孩子们被立刻调动起来,课堂气氛自然活跃,为知识生成提供良好的契机。俞老师的这节课孩子们学的轻松,学的快乐,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俞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h3> <h3> 第二节是本地名师张倩老师,她为我们执教了一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课前张老师结合课标与六版数学教材,从安排顺序,情景导入,案例数据等方面进行合理的重组、改造,真正的实现了科学、合理的“用材教材”,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当这些知识点全班大多数同学已经学会时,张倩老师用两次有针对性的前测,准确地把握了本节课的“生长点”,跳出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框框,将加减法的知识点放置于整个学段甚至于整个代数体系中审视,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将分数、整数、小数全部整合在了一起,让孩子们在学海的小船上,学的轻松,过的愉快。</h3> <h3> 周卫东老师执教了《平均数》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首先周老师这节课并没有让学生枯燥乏味的写写算算,而是整个课堂生动有趣,整节课堂洋溢着学生乐学的课堂气氛,周老师从学生的角度重组了教材,但知识点没变,使孩子们轻松愉快的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作用。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难点清晰。最后的小故事,不仅让学生运用了所学的知识点,更告诉了学生生活中的道理。</h3> <h3> 潘老师指教的《植树问题》。一开始潘老师出示小路植树题目后就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利用学生原认知得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的方式,在寻找事实依据说服对方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借助线段图理解了段与棵的不同及联系。孩子们在潘老师的启发下思维大开,想到了生活中如果路的一头有障碍物的情况怎么去处理。4棵就一定对吗?再次引发孩子的头脑风暴,把问题直击本质。<br> 潘老师新颖的4棵的栽种方式及封闭小路的视角,和最后封闭小路无解的问题,给孩子们和现场的老师们都带来很大的冲击,也刷新了植树问题的新思路,给潘老师一个大大的[强] </h3> <p> 牛献礼老师执教的《小数的意义》这节课,把构建“小数”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利用“数形结合”方法使“数”和“形”统一起来,借助于“形”的直观来理解抽象的小数。教学中,牛老师注重让问题引领学生思考,让学生从直观模型图中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并在推理、联想中认识三位小数。学生在经历不断细分单位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小数,并在分正方形模型中,直观感受到计数单位不断产生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数是由计数单位累加而成的,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理解小数意义的表象模式。计数单位的概念也在这样数数中加以渗透与强调。</p><p>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内隐而独立的,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感谢牛老师的深度学习理念带给我的深度思考。</p><p><br></p> <p> 蔡宏圣名师执教的《认识方程》,上课前幽默的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这节课是一节概念课,蔡宏圣名师只用了天平秤,从看、思、写的三个过程,通俗易懂就解决了本节课重难点,讲解重难点时蔡宏圣老师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引导。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了方程的价值,从算数思维向代数思维过渡做好了铺垫。板书用双色粉笔,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一目了然记录了下来。</p> <p> 刘德武老师执教的《可能性》,用"整合策略"把兄弟知识进行融汇编排,精心设计了五个题目,这五个题目凝聚了刘老师深厚的数学素养,将知识点巧妙的融入其中,课上他大气从容,智慧而真实的引导学生步步参与知识生成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能力。望着台上这位德高望重70多岁高龄的刘老,依旧精神抖擞的站在一线讲台,引领我们这些后辈学习,向您致敬!</p> <h3> 刘松老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方式给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从“温故”到“知新”深度开发了孩子们的思维。可爱的学生,幽默的老师,在整节课中孩子们回答问题很自由,思考也很自由,孩子们通过老师的指引,找到知识的本质和思考的方法,用幽默轻松的语言激励孩子们展示自我,孩子们不断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越来越敢于表达自己的建议。刘老师的课把主导权看似交给学生,其实一直牢握方向,层层深入,让人受益匪浅。</h3> <h3> 当这几位专家教师站在整个知识谱系当中去面对教材,当一节课可以将学生带入一种美好的学习体验,当学生的思维在对话中不断被引爆,他们让学生遇见的不再是知识,而是成长;他们所做的不再是教学,而是教育;他们所关注的不再是学科,而是人本身!<br> </h3> <h3> 近两天的学习,我们收获颇多,更多地感叹名师课堂给我们带来的教学思想的洗礼。每一处精心的设计,每一句巧妙的回答,都体现着对教育意义的诠释,体现着对孩子们核心素养发展的关注,向我们传递着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h3> <h3> 几位专家老师,有的已经头发花白,有的已经背部微弓……在他们身上的已然看到了岁月的痕迹,可他们依然站在三尺讲台,精神抖擞地向我们诠释着教育的意义和美好,向我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向他们致敬!<br> 希望我们能够从每一位专家身上感受到数学教育的真谛,用不断探索的精神和落地的实际行动一路前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