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旅游之三……英雄的185团和白沙湖景

知足常乐

<h1><b>这是原185团团部,现改为游客服务中心。</b></h1><p class="ql-block"><br></p> <h1><b>1962年8月在哈巴河县原跃进公社建立起哈巴河边防农场,1969年改编为农十师一八五团,1975年归阿勒泰地区农垦局管理,1976年改名为国营哈巴河农场,1982年3月兵团恢复建制后定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十师一八五团。</b></h1> <h1><b>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185团位于祖国西北边陲、阿尔泰山西南端的中哈国境线、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出境口处。西北以阿拉克别克河为界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东面以别列孜克河为界与哈巴河县接壤,南面隔额尔齐斯河与吉木乃县相邻;全团总面积为907.95平方公里,边境线长达86公里,地处祖国版图最西北,被誉为“西北边境第一团”。“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牧羊牛。”既是一八五团人对屯垦戍边光荣使命的一种豪情,也是一八五团人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b></h1><h1><b>&nbsp;&nbsp;&nbsp; </b></h1> <h1><b>在我国西北边境线上有这样一群特殊群体,他们兵不像兵、民不像民,一手握锄头,一手拿武器,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捍卫着神圣的国土,用生命保卫着国家的安全,用献身精神坚守着我们的美丽家园,他们怀着一颗忠诚的心远离家乡,舍去亲人,在极端艰难的自然条件下,任劳任怨,没有怨言,守护着我们的戎屯边关。就是这样一个群体,在变幻无穷的凌空冷月、灼热酷暑的边陲,以钢铁般的意志,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大自然斗其乐无穷,与蚊虫斗其乐无穷,以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一边艰苦创业搞生产,一边巡视着国界安全,一边守护着万家团圆,这就是赫赫有名的185团。</b></h1> <h3><br></h3><h1><b>&nbsp;&nbsp;&nbsp; 一八五团不仅地理位置独特,而且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有眼睛山、白桦林、白沙湖、红叶林、鸣沙山、额尔齐斯河出境口、大萨孜山区牧场等天然景观,更有西北边境第一连、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抗洪守土纪念碑、喀拉苏干沟遗址等红色旅游景点。十处景点,风光旖旎,瑰丽多姿,景色独具;特殊的地理环境,独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诸多天南海北的游客来这里观光旅游;许多国内外到此旅游的客人发出了“西北边陲景宜人,疑是江南又一景”的感慨。</b></h1> <h1><b>“半碗黄沙半碗风,半个百姓半个兵,多少将士思乡梦,尽在亘古荒原中”</b></h1> <h1><b>游客服务中心内景。</b></h1> <h1><b>我们在哈巴河办了边防证后,一路沿着中哈边境往中国的西北之北185团第一连方向前行,正值金秋季节路边的树叶呈金黄色,在湛蓝的天空下显得分外迷人。犹如在金色的童话世界里荡漾。</b></h1> <h3><b>大巴向185团第一连驶去。</b></h3> <h1><b>沿途的风景,车拍的。</b></h1> <h1><b>到达第一连了,到吃中饭时间了,先填饱肚子要紧。</b></h1><h1><b>大家在饭店门口留影。</b></h1> <h1><b>位于一八五团最北边的一连,距离团部35公里,紧邻中哈国界线,连部居民点距国界线最短距离不足1300米,连队耕地距国界线不足20米,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西北的一个连队,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被人称之为“西北边境第一连。<br></b><b>特殊的地理位置,戍守着一群特殊的军垦人。这里不仅是兵团屯垦戍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且还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先进文明村镇”。西北第一家、军垦人旧居、军垦第一井、团史馆、前苏联直升机降落事件等大事记是开展屯垦戍边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身临其境,感慨万千,深受教育、启迪,不但对兵团人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感动,而且尤其对一八五团人“立足边境、自强不息、团结实干、敢于争先”的奉献精神所感染。他们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两代军垦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忠实地履行着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b></h1> <h1><b>这是我们就餐的饭店叫"忆苦思甜农家乐"。</b></h1><h1><b>导游小吴在农家乐门口留影。</b></h1> <h1><b>1962年,他们刚来到这个风沙狂暴、荒凉原野的地方,住的是地窝子,穿的是土布衣,吃的是荒野菜,高温热死人,蚊虫咬死人,大雪冻死人,环境再恶劣没有阻挡185团前进的道路,茫茫无际的到草原,路,是他们自己踏出来的,田,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开出来的,他们在荒原这片热土上,用热血演绎出一幕幕动人的故事,用勇敢的智慧走出了一条条从未踏过的脚印,用敢于能吃苦的精神开出了一块块肥沃的良田,把大地装扮的绿色一片。他们开荒耕种,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荒原,使粒粒种子结出了丰硕成果,血气方刚的兵团人,怀着一腔热血奉献着青春年华,使西北荒原焕发出勃勃生机。</b></h1><h1><b>这是"祖国在我心中"纪念台。</b></h1> <h1><b>我们在《祖国在我心中》前合影留念!</b></h1> <h1><b>这是兵团刚筹建时兵团战士住的地窝子。</b></h1> <h1><b>伊塔事件,又称“5·29反革命暴乱事件”。发生在1962年的初夏,是指中国新疆约有6.1万中国公民,通过以伊犁的霍尔果斯口岸和塔城的巴克图口岸为主的几个重要边境口岸,集体赶着牛羊非法越境前往邻国苏联的叛国事件。此事件导致伊犁草原,阿尔泰草原等新疆边境地区人口锐减。</b></h1> <h1><b>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自此时起开始进驻边境农庄和牧场从事生产活动,伊塔事件大揭秘,并随后在中苏边境建立了一带国营农场,将其作为国防屏障 。事件发生后,中苏关系更加恶化,新疆境内的俄罗斯族受到排斥。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有中国经济困难,苏联方面鼓动的现实原因,也有积累的历史原因。</b></h1> <h1><b>进入21世纪,我们中国🇨🇳高速发展,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当年叛国逃至前苏联的又想回来,对不起,不欢迎,回来得先得判叛国罪。</b></h1> <h1><b>现在的185团所在地,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和不断开拓,已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笔直的大道,参天的大树,整齐的楼房,林立的灯光,斗艳的花草,装扮着185兵团的繁荣和文明;眼睛山、鸣沙山、红叶林、白沙湖、白桦林、夫妻哨所,点缀出靓丽景观,正是这些屯垦戎边人不屈不挠的拼搏,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着这片热土,才使得这块不毛之地焕发着五彩光环。老一代兵团人的誓言是: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豪迈的壮语将永久回荡在克孜勒乌英克边防的上空。</b></h1> <h1><b>地图上红五星的这一点是我们现在所在的界碑位置。</b></h1> <h1><b>我们大家拿着五星红旗在界碑前摄影留念!</b></h1> <h1><b>前国务院一位领导到此视察时,曾动情地说:不要说给国家上交多少粮食,创造多少利润,只要在这里生活着,就是共和国最伟大的公民。</b></h1> <h1><b>我们全体十八位老人唱着"我爱你,中国"在界碑雄鸡图前合影留念!</b></h1> <h1><b><font color="#ed2308">我拿着五星红旗在界碑上向伟大祖国敬礼!</font></b></h1> <h1><b>沿途看见一队队的游客唱着"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等红歌和国歌,向界碑进发。</b></h1> <h1><b>心灵天堂---白沙湖<br></b><b>白沙湖,位于一八五团三连境内,距离团部25公里,西北距中哈边境2公里,有公路相通。位于沙漠之中,海拔650米,被称为“沙漠奇景”。白沙湖南北长约2100米,东西宽1300米。白沙湖仿佛从天而降的一池碧水一般,点缀在沙山之中,由于湖泊周边多为呈现白色的沙丘,故得名为“白沙湖”。<br></b><b>白沙湖的景致构成十分独特,其湖心野荷浮面、莲花盛开;湖周芦苇丛生,湖岸有高大茂密的银灰杨、额河杨、欧洲山杨、白桦树、野山楂、野石榴、爬地松、千层皮等高寒高纬植物。每逢6、7月间湖中莲花盛开,野鸭、鸿雁、灰鹤游弋其间,风光无限;金秋时节,这里层林尽染,红、黄、绿树映衬,碧波荡漾,散发着阵阵芳香;<br></b><b>五彩植被倒映湖中,层层叠叠,交相辉映,似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天然画卷,让人流连忘返,醉然其中,疑是江南美景。<br></b><b>相传成吉思汗西征时到此安营扎寨,停歇饮马。故被誉为“成吉思汗”的饮马池。<br></b><b>有人把白沙湖称为“仙女湖”,犹如人间仙境,妙不可言;也有人把她称之为“处女湖”,久居深闺,姿色万千。<br></b><b>白沙湖地处沙漠,又无进出水口,但湖水却不因季节变迁而增多或减少,被人们称为世界奇观。</b></h1> <h1><b>白沙湖景区是一处沙山、湖泊、森林特点的北疆景点。我们金秋九月来到这里,正是风景如画,湖边上成片的红黄树叶,在风中招展,游人穿梭其间,湖中绿水碧波如镜,湖水与白沙山相互映衬,远眺近览,犹如仙境。 是国家5A级景区入围“神奇西北100景”。</b></h1> <h1><b>在进入白沙湖前要坐区间车路过白桦林,成片的参天白桦林迎着太阳,在太阳的照射下,金黄的叶子如风中芭蕾,在湛蓝的天空下是那么的可爱动人。在急驰的车上感觉像在穿梭在金色隧道中。如梦如醉,美不胜收。</b></h1> <h1><b>穿过白桦林进入沙漠沙丘。</b></h1> <h1><b>沙漠火焰---红叶林<br></b><b>红叶林,位于一八五团境内的沙漠之中,其树学名为“欧洲山杨”,是世界珍稀树种,在西北高纬地带独有;每到金秋时节,树叶会变成火红的颜色,故命名之“红叶杨”。面积有600公顷。春夏时节,“欧洲山杨”枝干呈银灰色,树叶婆娑碧绿、遍布沙漠、丘陵。金秋时节,临近十月,“欧洲山杨”经过深秋季节低温和秋霜的“洗礼”,树叶由绿变红,红艳满山;极目远眺,远山近坡,鲜红、粉红、猩红、桃红,层次分明,在沙漠中似红霞萦绕,情趣盎然;轻风吹拂,摇曳的片片红叶,好似一团团火焰在熊熊燃烧,又如一张张合拍的手掌,庆祝着祖国的生日,情趣盎然,引人入胜。成为众多画家、摄影爱好者的乐园。</b></h1> <h1><b>进入眼帘中的是《边景风景线传奇185》</b></h1> <h1><b>庄严的抗洪守土纪念碑<br></b><b>抗洪守土纪念碑,位于一八五团十连境内的阿拉克别克界河边,景点内伫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是为纪念一段可歌可泣的抗击洪水守卫国土的事件所建立的,碑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饰各色瓷砖,底座为两层正方形,主体为两三角形支柱互为犄角之势上,寓意众志成城,碑体上书“抗洪守土纪念碑”七个金色的大字。<br></b><b> &nbsp; 1988年4月,由于春季大量的冰雪融化,洪水急剧暴涨,就像脱僵的野马奔涌而下。当时的阿拉克别克界河护岸均为简易土质堤坝,再加上对方哈萨克斯坦国地势高于我国领土,而且植被茂盛,肆虐的的洪水一浪高过一浪,猛烈地冲刷着界河我方堤岸。一天夜里,特大洪水势不可挡地冲毁了大堤,向一八五团10连、9连、团部方向滚滚而下,一时间,大片的田地、草场、房屋有的被洪水淹没,有的被围困其中。按照国际惯例,国界在两国界河中心,如果阿拉克别克界河改道,那么包括一八五团机关、医院、学校在内的55.5平方公里国土,很可能非我所有;紧急关头,一八五团干部职工全部出动,农十师其他团场和边防部队也赶来抗洪守土,奋战了8天8夜,终于让河水重归故道,没让一寸国土流失。如今为纪念这次壮举,在当年洪水决口处建起了这座抗洪守土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碑体呈“人”字形,象征军民众志成城战洪魔、守国土;整个碑体总高度6.218米,底座高1.988米,喻示洪水发生在1988年,从底座到“人”字形碑体高度为4.23米,表示洪水发生时间是4月23日,纪念碑碑文高1.85米,代表在特大洪水面前,一八五团广大干部职工爱国戍边、守土如金、责任如山的国土意识和坚定信念。<br></b><b>抗洪守土纪念碑也是兵团屯垦戍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个人、集体组织到这里参观旅游、接受教育的人源源不断。</b></h1> <h1><b>我们来到西北民兵夫妻哨所。</b></h1> <h1><b>到达西北民兵夫妻哨所,沙土地上,铁栏围着一栋红色的小平房,就是桑德克民兵哨所,屋顶上“军武哨所”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蓝天下矗立的铁塔顶部,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迎风飘扬,这一切,诉说着一位忠诚战士守士戍边的感人的故事……。</b></h1> <h1><b>马军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185团军垦战士。他所在的桑德克龙口哨所,紧邻中哈边境中方32号界碑,离界河仅仅5米,距团部二十公里。1988年,19岁的马军就奉命驻守在这里,1992年10月,他与军垦第二代的姑娘张正美结婚,从此,二人相携,守卫边卡。</b></h1> <h1><b>哨所四周是戈壁、杂草和沙丘,夏天蚊虫肆虐,巡边时,他们不得不用一块在柴油中浸过的沙布蒙在头上,以防叮咬;冬季气温常达零下40多度,由于巡边路线较长,他们揣上的馍馍,冻得坚硬异常,一咬一嘴冰碴子,夫妻俩一口馒头一口雪,用以果腹,巡查时间久了,眉毛、胡子、头发都凝结了冰花:春季气温回升,山上积雪消融,有时连绵阴雨,阿拉克别克河河水位暴涨,随时都可能冲毁堤岸,每晚他们都坚持打开门窗睡觉,准备应付突发的险情……</b></h1><h1><b><font color="#ed2308">这是他们原来住的地窝子。</font></b></h1> <h1><b>马军武和妻子“为大家、舍小家”,全心身地扑在工作上,甘于清贫,甘于寂寞,在二十多公里长的边防线上,从事巡边、守水、护林任务,朝如斯,夕如斯,忍耐,坚守!70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走了292000多公里路,穿破了400多双胶鞋,创造了20多年未发生一起违犯边防政策和涉外事件的纪录,哨所被人们称为西北边陲“桑德克民兵夫妻哨所”、“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b></h1> <h1><b>  平凡的岗位,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由于马军武出色的表现,他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新疆兵团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称号。</b></h1> <h1><b> 2014年4月29日,习主席在新疆视察工作时,在五家渠市召开兵团座谈会。一身戎装的马军武,汇报了在中哈边境线屯垦戍边26年、建设夫妻哨所的情况,他郑重地向总书记行了个军礼,许下了自己的诺言:“请总书记放心,我会一生一世在新疆桑德克哨所守护下去。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b></h1><h1><b>   在新疆兵团几百万军垦职工中,一年两次能被总书记接见,除了马军武再无他人。</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