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学校增设了初中班和高中班</b></h1> <h1> 1967年以前,学校只设立了小学。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也为了孩子们上学方便,监狱决定设立初中班。这样1966年已毕业的小学生和67级的应届毕业生就合并成了第一个初中班。师资是通过抽调一部分机关干部和从泊子中学调来部分教师组成的。可是中途因种种原因部分民警和老师回了原单位,仅成立几个月的初一班又不得不停课,这一停就是半年多。到1968年再开课的时候,这个多灾多难的特殊班就成了三个班级的混合体,所以这个班级的学生年龄差距比较大,从此这个班开启了潍北的中学教育。</h1><h1> 七十年代,所有初中年级都只有一个班,每班三四十人不等,到八十年代的时候,每个级部增加到两个班,每班六十人左右,师资和教学设备都得到了一定改善。</h1> <h1> 1977年8月,潍北又成立了高中班,1979年7月撤消,这是潍北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高中班,这个班因学生多,分做一班和二班。一班班主任是牟来礼,起先张庆懋担任二班班主任,不久之后他调离潍北,由崔明芳接任。这届学生上了两年后,师资愈发紧张、学生渐少,高中撤消,剩余的学生到泊子高中完成了学业。</h1> <h1><b> 分场的学生到总场上学了</b></h1> <h1> 八十年代初,分场的孩子终于圆了到总场上学的梦想。那时孩子们没有自行车,不管路程远近,一律靠步行。五场离总场最远,孩子们更是辛苦。沿着虞河岸,他们或踩着没过鞋面的沙土,或迎着强劲的北风,或冒着如注的大雨,或顶着炙晒的阳光到总场求学。三场的孩子三五成群一路小跑着前进,走到三场和六场交叉口的灌渠,男孩子相互扶持、团结合作,小心翼翼地踩着横卧在水中的枯树过河,女孩子胆小,只好眼巴巴看着男孩子走远。四场的孩子聪明调皮,鬼点子多,一到冬天,虞河结冰,男孩子们就拿出他们发明的几种特制的溜冰工具,其中以“三架铁”和“滑冰刀”最为有名。他们把三架铁或滑冰刀固定在一只脚上,用另一只脚踏着冰面,躬身弯背,像滑冰运动员一样,向学校飞速滑行。他们从学校近处的河岸上收脚,再小跑着奔向学校,那些只有羡慕份的女孩子往往会晚二十分钟才到校。</h1>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后条件好了,各家买了自行车,孩子们就可以骑车上学了。但那时的分场依然净是土路,遇到风大雨急的天气,风吹的睁不开眼,泥巴挂满车轮,就得推着或扛着自行车走,累得极了就哭会鼻子。冬天来临,东北风骤起,他们轻如落叶,立脚不住,脸手皲裂,浑身僵硬,半个小时都到不了家,也是照样的辛苦。</span><br></h3> <h3>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八十年代末,分场的小学全部撤销。分场派出带有铁皮车厢的拖拉机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孩子们的幸福时代终于到来了。别看校车长相怪异,可结实耐用。孩子们坐在里面,风吹不着,雨淋不到,别提有多幸福了。再后来孩子们的待遇又提档升级,坐上了带空调的面包车,一天两个来回接送。九十年代末,分场民警职工大都搬到总场居住,校车随之撤销。</span></h3> <h1> 学校建成后的数十年,环境、条件、师资、教学质量都在缓慢提高。1983年,小学的4间草屋被翻新成6间瓦房,并配备了标准课桌。到九十年代左右,学生已增加至800多人,教职工60多人,成为了当地一所规模较大的中小学;并陆续添置了十二马力拖拉机一台,油印机一架,彩色电视机、电唱机、收音机、录音机各一部;开设了图书室、实验室,图书室藏书计四千册,实验室里物理仪器、生物仪器、生物标本、化学仪器、化学药品齐全;修建了院墙和家属房。</h1> <h1> 学校的操场起先是一片荒坡,坑洼不平不说还经常有积水,里面长着茅草、芦苇和黄茜菜。到八十年代,师生们已动手开出了长320米的田径跑道,修筑了4个篮球场,添置单杠两副,跳马一个,在操场南边修建了主席台(后来南边的拆除),每逢运动会,主席台上会临时搭起遮阳棚。</h1> <h1> 潍北学校位于虞河东岸,周边是丰茂油绿的庄稼和深沟流水,它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虫鸟和鸣,这些给师生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h1><h3></h3><h1> 虞河水草丰茂,年轻的老师偶尔会带着学生们去游泳。附近村庄的农人清闲的时候会扎制木筏,由北岸入水。他们戴着草帽,露着臂膀,哼着小调,悠闲地撒网打鱼。晨光或落日的余晖洒在水面上,那“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的景象就如同一幅热闹的山水画。</h1> <h1> 九十年代以后,学校的环境、规模、师资、教学设备和教学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展开,校园内读书朗朗、笑语阵阵,一派向上蓬勃的朝气。1994年,潍北农场学校被寒亭区政府授予“为国育才先进学校”。</h1><h1> 五十多年来,有十多名潍北子弟考入了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几百名同学考入了重点大学,6名同学曾荣获全国初中数学奥林匹克、全国初中生物、物理、化学竞赛一、二、三等奖……</h1> <h1> 2006年8月,新学校破土起建。2007年8月,全体师生搬入新校。新的校园、新的教室、新的操场、新的塑胶跑道、新的体育器材……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学校有教职工三十余人,学生分6个年级,每班三十到四十人不等,开设了八九门课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h1> <h1>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警职工的生活、交通条件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潍北在潍坊市区拥有了自己的小区,2015年6月,学生们都到潍坊东明学校等市区现代化学校接受现代化教育,实现了到城市就学的梦想。延续59年的学校随之撤消,改为了“警察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现在的潍北,只保留了幼儿园,幼儿园也逐步纳入社会化管理,孩子们将继续开启他们幼小智慧的心灵,萌发各自优良的个性和品质。</h1> <h3><br></h3><h1><b>时光如流六十年,潍北早已换新天。</b></h1><h3></h3><h1><b>河东老校四五载,承记多少悲与欢。</b></h1><h1><b>新校迁入十春秋,桃李成蹊花满园。</b></h1><h1><b>千般虽已成旧事,白发依旧忆少年。</b></h1> <h3> 年代久远,旧照难寻,所以文中文字与照片不相匹配。仅将搜集到的照片插入文字,已是难得。</h3><h1></h1> <h1> 下面为潍北子弟搜集的老照片</h1><h3></h3> <h5><b> 摄像:张振国</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