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实文集《在那遥远的地方》十二

韩世祥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生无悔为军邮</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1969年5月秦权在老木桥地窝子邮局)</h5>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六九年五月,由北京、沈阳军区从187师和188师抽调精兵强将组编而成的陆军第三师,归新疆军区建制。当年十二月,改称陆军步兵第七师,下辖19团(驻防铁木里克)、20团(驻防新源县那拉提)、21团(驻防尼勒克县)和炮团(阿拉图拜的坎苏沟),师部驻扎伊犁地区新源县则克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由于之前驻防部队的信件都需要到距离部队最近的东风公社邮政局收发。 考虑到安全保密的需要,经过组织考察,于一九六九年五月,从东风公社邮电局挑选了年仅二十岁的秦权,按照组织的安排,孤身一人来到了野战七师21团二营喀什桥驻地,之后的守备二团一营120炮连,组建起部队邮电所,在临近喀什河老木桥南头,后来的守备三师一营120炮连的一间地窝子里邮电所成立了。当时的这个地窝子除了门前挂的具有标志性的信箱外,你再也看不出这就是当年的邮政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尽管每月七块钱的津贴。当每个月发过津贴后,大家都会首先去邮电局买邮票,信封、再顺便到小卖部买些洗衣粉等日用品,这些生活用品部队是不免费供应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说到信件,到八十年代初期,通讯联系还非常落后,电话还没能普及,更没有手机等通讯工具,电报在当时属于特殊情况下才使用的通讯方式,发一封电报费用要几块钱,而一张邮票8分钱,一个信封2分钱,所以,官兵们与家乡唯一的联系方式就是信件。从内地到新疆一封信件正常情况下需要七天时间,遇到冬季十天半月是常事儿,当兵写信成为了新兵到部队后的必备技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邮票、信封、信笺成了当时每个战士的必备物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刚解放之初,解放军军邮由部队军邮机构办理。从一九五七年九月一日起,军事邮件寄递工作移交地方各级邮政部门接办,国内军邮站撤销。邮电部、总参谋部联合发文明确,现役军人免费交寄个人平信仍按照现行规定办理。其交寄手续自一九五七年九月一日起,一律改由相关军事单位在免费平信的封面上逐件加盖通信兵部统一制发的‘免费军事邮件’三角形戳记。盖有此项戳记的平信,可以按照一般平常邮件手续向当地邮局交寄。这就是地方邮政办理免费军事邮件之始。后由于军队军官实行了薪金制度,一九五八年四月一日起,总政治部决定取消现行军官免费寄信优待。从一九六九年四月一日起,又取消现役战士平信免费邮递的规定,免费戳记亦停止使用,执行了近12年的免费军事邮件宣告结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八四年五月三十一日总参谋部、邮电部联台发出通知,义务兵从部队发出的平信(或明信片),一律采用由所在军事单位加盖义务兵免费信件戳记集中向当地邮政(电)局、所窗口交寄的办法。中断了15年的现役士兵免费通信,又以三角形“义务兵免费信件”戳记的使用而得以恢复,并沿用至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而老秦师傅从那年起,又拿起了他丢弃多年的那枚沉甸甸的铜质三角戳。当时部队的文化生活也非常单调枯燥,没有电视,更没有网络,除了每个周末能看到一场露天电影外,剩下的就是盼望能看到当时乌鲁木齐军区机关发行的一份军内报“战胜报”,后来大军区变成省军区,战胜报就停刋了。归兰州军区后叫“人民军队”报。每当通讯员从邮局回来,大家都是争抢过来看有没有自己的信件和喜欢的杂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嘛扎山、 荒无人烟,没有绿色的植被,到处是灰褐色风化岩石。每到春季,山上的积雪慢慢融化,随着春天的到来,山坡上会长出绿色的小草,随之而来的是牧民的羊群遍布山坡,天气逐渐变暖,积雪融化殆尽,由于气候干旱少雨,刚刚变绿的山坡不久便又变成了往日光秃秃的灰褐色。只剩下生命力极强的褐色骆驼刺成为山上唯一有生命的植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山上的很多坑道由于存放有大量战备物资,需要常年有人轮流看守,但人员只有两人巡回看守几个坑道,这些看守坑道的士兵,生活更是单调乏味,一张报纸能反复看很多遍,一份杂志能翻到完全破损。</span></h1> <h3><font color="#01010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秦权师傅全家在守备三师邮政局新址前)</h5></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秦师傅的邮局每天忙忙碌碌,虽然他不属于部队编制,但由于工作的关系,他很了解战士们的需求,在看到有坑道人员的信件时,他征求部队有关部门的同意后,有时他会不顾整天的劳累,带上信件和包裹,再带一些杂志、报纸,乘坐部队施工的卡车随车一起上山,山上没有公路,只是凹凸不平的简易山路,夏日的嘛扎山,烈日炎炎,卡车过去,后面一片尘土飞扬,秦师傅为了让看守坑道人员能够早日收到家乡的来信,为了两名战士的邮件,他不辞辛苦,几十公里的山路,荒无人烟,滴水没有,冬天大雪漫漫,夏天烈日炎炎,就这样,他带着对战士们的热情,背上邮包亲自徒步上山为在山里施工的战士们送邮件。但这也让秦师傅大开眼界,在这荒无人烟不通公路的大山里,令人想象不到的是,里面竟然有我们这些士兵常年艰苦的施工,建设的非常令人惊讶的国防工事,年轻的战士,这是一群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奉献的一代军人,秦师傅说,自从那次上山,更坚强了他们全家这辈子为军人服务的决心,三十年的坚守,三十年的信念,他感到能为我们这群军人服务感到无比骄傲。如今的老秦师傅已经退休,几年前他找到了新的老伴,两个人住在克拉玛依市的家里,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