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博物馆参观记

张清龙

<h3>9月27日,我和妻子到邯郸博物馆参观。今年是祖国华诞七十周年,大街上、楼门前处处悬挂鲜艳五星红旗。迎国庆节日气氛热烈,人们脸上荡漾着喜悦,耳旁欢声笑语,全家人到广场、博物馆、公园游玩,心情格外舒畅!</h3> <h3>博物馆一层是迎国庆摄影展。展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邯郸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其中有共和国领袖毛泽东、周恩朱、朱德等领导到成安、武安、磁县、丛台等地视察的珍贵照片,令人驻足不忍离去,勾起人们难忘记忆。</h3> <h3>磁山文化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展览以实景展现古人刀耕火种、围猎筑屋、培育五谷种子的历程。使人对古代文明产生敬畏和兴趣,谷子就是磁山文代最杰出的成果,它的产生得以使炎黄子孙繁衍生息五千年。</h3> <h3>磁山文化,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发现而得名。[1]将中华文明上溯到8000年前,早于仰韶文化1000年。是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之首,是东方文明发祥地之一。[2]磁山被确认为是世界上粮食粟、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发现地。粟、家鸡和核桃三大发现,改写了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1]学者普遍认为,河姆渡文化代表了南方水稻文化,而磁山文化代表了北方旱作农业中的谷子文化,在研究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时,两者缺一不可。 据1982年3月《光明日报》报道:磁山是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发源地。 又《古矿录》记载:《明一统治》称:磁山,在县西南30里,土产矿石,州名取此。磁山,指南针的故乡。</h3> <h3>赵文化是以胡服骑射、荀子为代表的赵文化,其基本内涵为开放、进取、包容,展现出赵国在逐鹿中原时所表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升华的结晶。邯郸古称赵国,是战国七雄中强大的国家。胡服骑射、赵王城、廉颇、赵奢、旬子等光彩夺目,映照千秋。邯郸这个在古代赵国之地上诞生的城市,赋予了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h3> <h3>古今钱币馆展示了钱币产生、进化。其中有铲币、刀币、圆形铜币、钱票等。战国的、秦、宋、明、清各朝代应有尽有,袁大头银元、解放区发行纸币泛着陈旧的黄色,见证着历史的变迁。</h3> <h3>古钱币指古代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3000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中国钱币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h3> <h3>展览馆门口悬挂着巨幅书法。书写者乃邯郸职业学院副校长邯郸名笔,内容是邯郸成语。成语是邯郸的名片,足以见证邯郸的文化底蕴无比深厚。</h3> <h3>磁州窖文化。彭城、贾璧、观台等地是古磁州窑发祥地,展出了磁州窑的制作、烧制、作品。共中硕大的坛,精美的黛瓶、瓷枕……精艳呈现在眼前,令人叹为观之,磁州人民智慧勤劳创造了磁州窑,至今仍大放异彩,走向全国和世界。</h3> <h3>磁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汉族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观台镇与峰峰矿区的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汉族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其烧制的白地黑彩剔花梅瓶,在国内是所知同类器物的最大件不多见器物之一,此梅瓶运用了磁州窑白地黑彩剔花装饰技法,白地黑彩剔花是磁州窑装饰技法当中最为精湛的种类。在日本异常深受珍爱,称其为“白地黑搔落”,是磁州窑艺术中最为名贵的品种,视为至宝。</h3> <h3>参观罢已过正午,收获颇丰。在馆前留影,与邯郸文明心灵相通,滋养了精神,我们生在赵国邯郸文明之地,有责任将文明传承后人,并继往开来创造新的辉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