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ed2308"> 说西藏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应该很多人都同意。</font></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caret-color: rgb(237, 35, 8);"> 还有一种说法是,不入西藏误终身,一入西藏终身悟!虽然说得夸张了,但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有生之年去一趟西藏还是很令人愉悦的事情。</span></h1><h1><font color="#ed2308"><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37, 35, 8);"> 初到西藏,除了少数身体条件极佳的人,多数人会有反应,称之为高反。程度有轻有重,时间有长有短,还有的完全受不了,得立马走人,否则后果难以预料。</span><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37, 35, 8);">面对雪山腰间的云飞雾绕,人显得格外的渺小。雪峰之下,荒秃的山岭、戈壁草原上,偶尔会出现耗牛和山羊。这里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在这样的海拔高度上,动物、植物的种类明显减少,每一种动物的生存都很艰难,包括人类自己。人在这样的环境里,那些高大上的梦想,某些张狂的个性,膨胀的野心,会不由自主的有所收敛,这大慨就是一入西藏终身悟吧。</span></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第一次去西藏是二十年前了。那时从空中只有成都一条线,全国各地均需先到成都,再飞去拉萨。待到2006年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通了,一下子就火了。想想看,火车在世界屋脊上奔驰,戈壁荒漠,雪山草原⋯⋯穿越无人区,挑战生命极限,能站在海拔5000多米风雪交加的唐古拉山口,喘喘气,挥挥手,这本身就是难得的旅游景观。至于能不能承受随后的西藏高反,那已经不重要了,人生旅途中坐上这趟火车就已经值得自豪了。为此好长一段时间,前往拉萨的火车常常一票难求。</font></h1><h1><font color="#b04fbb"> 下午六点过从成都始发的绿皮火车,到西宁已是第二天上午十点过了。西宁虽然也是省会城市,但远无内陆省份大城市的人潮汹涌,目及之处,宁静闲适。</font></h1><h1><font color="#b04fbb"> 下午两点,1956公里的天路之行开始。列车上的广播里,反复播放那首我想去拉萨的歌曲。一路上,车窗外不时可以看到青海湖的边缘。七个小时的运行后,晚上九时许到了格尔木,天已完全黑下来了。格尔木是青海连接西藏的重镇。铁路未开通之前,进出西藏的人、物均在此集散。接下来,列车要从格尔木开始爬升,翻越唐古拉山脉,直到火车运行的最高点5072米。行程中,海拔4000米以上路段就有960公里。遗憾的是,这段高海拔的长距离运行,大部分是在夜间进行的,人们大多在昏睡中。到凌晨两点左右,车箱里不时有人醒来喝水、走动,列车员开始频繁巡视,还有人开始吸氧了。从时间上估算,列车正在翻越唐古拉山脉的最高路段,可惜车窗外漆黑一片。不过即使是白天,躺在车里都觉胸闷气紧,估计能够下去走两步的人也不会太多。</font></h1> <h1><font color="#191919"> 到那曲已经是早上七点过。从西宁出来,列车规定的停站只有德令哈、格尔木、安多、那曲、当雄,但觉得停站不止这么些,且时间也不太准。这可能是列车运行量较少的缘故。那曲是这一路唯一允许乘客下车的地方,但不知何故,刚下去就被叫了回来,后面没来得及下车的就不准下了,匆忙中只拍下了这张图片。</font></h1><h1><font color="#191919"><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5, 25, 25);"> 那曲在西藏七个地级行政区域中面积最大,有将近37万平方公里,比云南省略小一点。从那曲开始,海拔从4000多米慢慢下降,胸闷气紧的不适感有所缓解。</span></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西藏的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在整个人类社会群体里,这个高度是一个生存考验。普遍现象是,超过2700米时,部分人群就会有不适感。超过3500米时,不适应的人群急剧上升。拉萨的海拔高度是3650米,这在西藏已经是很难得的适合工作、生活的好地方了,但对内地人依然是一种考验。</font></h1><h1><font color="#b04fbb"> 从拉萨火车站出来,沿着拉萨河, 二十年后又见拉萨,能记得的景物已经很少了。整体感觉现代城市气息很浓,只有街面上各种店招和标语口号上的汉、藏文字并列,方能让人感觉到这是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地方。</font></h1> <h1><font color="#1564fa"> 战友的女儿盛情招待去看舞台剧《金城公主》。文成公主的故事大多耳熟能详,这得益于故事编入了教科书。与文成公主不同的是,金城公主和亲成效甚微。文成公主和亲时,唐太宗和松赞干布都是各自国家的头号雄主,和亲带给了唐朝和吐蕃之间二十多年的和平。而七十多年后的金城公主和亲,当时唐朝内部权斗错综复杂,吐蕃王朝在松赞干布死后,主战好斗势力长时间占居上风,在金城公主和亲的三十多年间,一直战争不断。虽然剧中也有吐蕃以金城公主名义,写信给唐玄宗呼吁停战共享和平的情节,但历史事实是另一回事,那金城公主当年在拉萨显然不受待见,生活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font></h1><h1><font color="#1564fa">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演出,是西藏着力打造的旅游拳头产品,也称之为民族团结的象征。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究竟怎样定位自己,宣传自己,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一千多年前的两位公主,无论把她们的故事编排得多么美好动人,她们都是那个时代统治集团斗争的牺牲品,男人们在战场上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女人又怎么能解决得了呢。在现代文明社会里,族群间的团结、融合,首先是价值观的相同或相近。</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布达拉是梵语音译,佛教圣地的意思。布达拉宫的故事太多太多。</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和中原王朝一样,这里很多事情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宏伟的建筑一定和某个大英雄连在一起。布达拉宫就和松赞干布连在一起。</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在布达拉宫下面的广场边上,有一个观景平台,50元人民币背景图就是在这个观景平台上取景的。</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3700米)的集城堡、宫殿、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上,多出来的彩旗飘飘,给人的感觉像是漂亮的脸蛋上冒出的痘痘。</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二十年前在这里的留影已找不到了。现在补上,打个卡。</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布达拉宫的无字碑,是纪念五世达赖的。五世达赖统一全藏,接受清顺治皇帝册封,建立西藏政教合一制度,是已去世的达赖中最重要的人物,宫中为他塑的金身所耗黄金达3.21吨。另一个很知名的是六世达赖,他写的《在那东山顶上》至今还在传唱。</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布达拉宫实行门票预约制,旺季经常有人订好了行程,却又领不到预约券。但若找到导游也大都能解决。</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在国内其他景点外国人越来越稀少的情形下,拉萨的外国游客还随处可见。足以说明西藏的魅力是独特的。</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图片上磕长头的女人年纪不大,大约在四十岁左右。我看着她在密集的人群里磕头过来,不知道能否将镜头对着她,只好趁她伏地时躲过众多游客脚步拍了一张。听驾车跑过青藏公路的朋友说,路上不时可见磕长头的朝圣者。记得几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名字已忘了,说的就是一群藏民前往拉萨朝圣的故事,对影片中磕长头的场景留下了深刻印象。</font></h1><h1><font color="#ff8a00"><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55, 138, 0);"> 有一种说法是,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经常可以看到,在一些非常落后的群体里,某种信仰反倒十分虔诚。如何让信仰焕发出一种力量,成为个人追求更好人生的动力,不再是为信仰而信仰。只有这样,信仰才是个人的事情,心有所属,魂有所归,而不是成为那些强人愚弄众生的工具。</span></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