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百年壁画遗迹前的闪光灯,照亮了谁的“美”?

文藏

文博场所禁止使用闪光灯可以说是一种常识,即便不是行业的从业者,哪怕只是稍微有点学识之人也都晓得这一铁律。但偏偏就是有那么一群人,顶着学界专家之名,却行一些无知小儿之事。 在前不久于河北蔚县大固诚心佛寺的一场中外艺术交流活动上,几位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大咖”齐聚这个默默无闻的北方小镇,只为观摩和欣赏一处有着500年历史的古壁画。此举对于一个偏远小镇而言无疑是件大好事,但该交流活动一行人的做法却于这一初衷相去甚远,甚至于弊大于利。 在网络上流传的一组照片中,几位专家学者一一在古壁画前合影留念,明晃晃的闪光灯下,500年的壁画灿烂辉煌,色彩鲜艳,令人赞叹古壁画的保存之完好。 但是有心人却发现了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在这些专家与古壁画的合影和采访时,大开的灯光并未避开这些数百年历史的古壁画,如此做法似乎有些不妥当。 众所周知,对于文博古物的拍摄需要规避强光的照射,因为大部分的文物对光非常敏感,尤其是纤维质地的文物,闪光灯的光线里面含有紫外线和红外线,它对色彩,尤其是彩绘。这些文物上面的色彩对光线非常敏感,会造成它纤维的断裂和结构上的断裂。久而久之,光线的累加会造成它色彩的褪色,甚至会使文物表面裂化,并造成它的发脆、发黄。积累起来到最后文物就会受损。 事实上,我国古建筑大都是木质的,容易损坏,上面的彩漆也容易褪色、脱落,拍照时,闪光灯的反复照射对其破坏很大。因此,木质建筑物、字画、丝绸制品、壁画等文物,应禁止使用闪光灯拍照。普通的可见光波长是在400纳米至700纳米之间,低于400纳米的紫外线能量很大,容易被物体吸收,从而使物体变质;而高于700纳米的红外线能量小,不易被物体吸收,很安全。木材、植物、丝绸等物质都是高分子结构,含有纤维素或蛋白质,容易受光、电、细菌的影响而变质、损坏;另外一些物质比如石头、铜铁、陶瓷等不容易受光的影响。我们使用的闪光灯型号不一,波长有长有短。但都应是低于700纳米的可见光,或多或少对高分子结构的文物有破坏。因此,木质建筑物、字画、丝绸制品、壁画等文物,禁止使用闪光灯拍照。 上述文字对于古文物为什么禁止使用闪光灯等强光拍摄有着很明晰的解释,而且不使用闪光灯拍摄也是行业内众所周知之事,但从发生在河北蔚县小镇的事件来看,似乎这一常识性的文物保护规则似乎并不怎么深入人心,至少在很多“要脸面”的专家严重,拍一张好看的照片比百年文物的保护更重要。<br><br>专家的“要脸面”举动或许让人看了心冷,但当地文物机构对于此事的态度也让感到心寒。如果为了攀附所谓的国际学者而丢失了对自我文化的保护和尊重之心,行些尸位素餐之事,还不如早点回家“卖红薯”,免得遗祸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