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i>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母亲的笑容,是世间最暖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沧桑岁月的刻痕;母亲的白发,是含辛茹苦的见证;母亲的大爱,是永无止息的恩情。感恩母亲赐予我的一切!谨以此文,献给九十大寿的母亲!</i></h1><h3><i><br></i></h3><h1><i> 一一一一题记</i></h1><h3><i><br></i></h3><h3></h3> <h1> <b>韩剧《大长今》中有个感人谜题<br></b> 长今给太后出了一道谜题:<br> 请您猜猜看这个人到底是谁?<br> 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位食医<br> 这个人虽然是家中的奴婢<br> 却负责家中所有粗重的工作<br> 但是<br> 此人也是全家人最敬爱的老师<br> <b>长今的答案:母亲。<br></b> 做母亲的<br> 要时时刻刻</h1><h1> 照顾子女有没有生病<br> 吃饱穿暖或是有没睡好<br> 所以母亲是子女最好的食医<br> 母亲虽然受冻</h1><h1> 却一心想着子女是否穿暖<br> 母亲虽然挨饿</h1><h1> 却一心念着子女是否吃饱<br> 母亲虽然辛苦</h1><h1> 却一心顾着子女是否平安<br> 这么看来<br> 身为母亲身受的折磨<br> 比奴婢还要沉重<br> 不过<br> 如果没有母亲的照料与庇佑<br> 做子女的<br> 又怎么能按时吃饱<br> 天冷不受寒呢<br> 所以<br> 母亲是家中最辛苦的奴婢<br> 但是也是比任何人都伟大的老师<br> 长今用伟大的母爱感召了太后<br> 制止了一场皇室纷争</h1><h3><br></h3><h1> 看《大长今》,想起了老母亲。我的母亲,正是谜语中的食医、奴婢和老师。</h1><h3></h3><h3></h3><h1></h1><h3></h3><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路 遇 贵 人</b></h1><h1> 母亲王翠梅,一九三O年十月二十日出生于浙江省宣平县章湾村。</h1><h1> 外公家是个旧式农家,外婆多产,生有十个子女,养活三子四女。</h1><h1> 外婆头胎生了双胞胎,没养活,后连续生了三个女儿,为续香火,从亲戚家领养了一个儿子,而后接连又生了三个儿子二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夭折,母亲是老大。</h1><h1> 在我的记忆里,外公穿着长布衫,清瘦修长,文质彬彬,满腹经纶,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小时候看他写过对联,听母亲讲外公是个教书先生。</h1><h1> 外婆是个旧式农家女子,梳着头髻,慈眉善目,勤俭持家,因裹小足,步子迈不大,走路一阵风,一路小跑,含辛茹苦操持一大家生活起居。</h1><h3></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外公外婆合影像)</h3></font></h3> <h3> (2017年小舅舅七十岁生日时,兄弟姐妹合影,从左至右:三舅舅王光照、二舅舅王光明、母亲王翠梅、小姨王翠莲、小舅舅王光友。)</h3> <h1> 以前交通不好,到外公家全靠两条腿走二十来里山路,第一次去就走哭了,脚也走肿了,外婆一把把我搂在怀里,心疼得不行。</h1><h3></h3><h1> 外公外婆都长寿,八十多岁作古。<br> 母亲上过小学,出落得水灵灵,在十里八乡是个出名的大美女。<br> 解放初,母亲遇上了一位贵人。新四军游击队的一名姓朱的指导员,路过章湾村,见母亲聪明伶俐,知书达理,就把母亲推荐到大溪口乡政府参加土改工作。</h1><h1> 因刚解放,土改工作困难重重,干部缺乏,母亲聪明好学,又识字,很快就打开了工作局面,在乡政府担任了妇女主任,成为一名正式的国家干部。</h1><h1> 之后通过参加丽水地区的干部培训,被分配到宣平县永丰区工作,任区团委青年干事。</h1><h1> 在永丰区工作期间,遇上了当时在永丰区法院当法官的父亲,于1954年3月17日登记结婚成家。</h1><h1> 一对新婚伉俪,正准备并肩携手为新中国建设大展宏图时,却横遭不测风云,一场政治风暴悄然而至。</h1><h3></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母亲结婚证)</h3></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含 冤 受 屈</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解放后,城镇居民人口、工业用粮大幅增加,国家又停止了粮食进口,粮食供求矛盾加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53年10月16日,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变得僵化,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80年代改革之后,该项政策被取消。</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当时土地产量低,副食供应很少,吃不上油,吃不上肉,粮食是人们热量的主要来源,农民负担不起过重的购粮任务。</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各级政府为了完成过高的统购任务,必须施以政治压力。有些地方,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农民随便扣上种种“帽子”进行斗争。</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噩运很快降临到母亲身上。</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外公祖上家境较好,供外公念书,后外公就成了教书先生。外公家里置有几亩薄地,因忙于教书,家里人口众多,田地里忙不过来,就雇请了一名长工。解放初土改时,因家里雇有长工,按照政策,成分被划成了富农。</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1954年统购统销政策落实后,因交不出足额公粮,外公成了“斗争”对象,以破坏粮食统购统销罪,被抓去判刑坐牢。</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公告要发全县各乡张贴,母亲当时已在永丰区团委担任青年干事,贴公告也是日常工作内容。</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一次,母亲到汤山村贴公告,因母亲个子不高,就搬了张凳子站上去贴,公告上有外公的名字,该村的民兵连长就去告黑状,说母亲包庇外公,故意把公告贴高,让别人看不清。</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就因这么无意中不起眼的一件小事,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影响了母亲的前半生。</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母亲被开除公职,下放到父亲的老家柳城乡县前大队第六生产队务农。</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母亲出事期间,宣平县委已向金华地委呈报审批父亲任县府办秘书(即现在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与宣平县人民法院审判长,金华地委已向宣平县委下发了任命批文,当时的宣平县委书记宋希图,要求父亲与母亲离婚,划亲界线,父亲断然拒绝,宋希图就扣压金华地委的任命批文,不予公布,导致父亲一生蒙受不公平的待遇,再无提拔机会。</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父亲晚年也曾向金华市委提出申请,希望组织上能纠正历史错误,但一直到他去年去逝,也未能了却这桩心愿,带着遗憾离开人世。</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母亲青年时代的美好时光,非常短暂,也就二年时间,尤如昙花一现,只为韦陀,而韦陀已忘却花神,父亲却不畏强权,不向命运低头,信守诺言,不离不弃,厮守到老。</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母老照片)</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3年我结婚时父母合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9年母亲八十大寿时父母合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5年春节父母合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7年春节在二姐家门口合影)</h3></font></h3> <h1> 沧海桑田,见证了父母不屈不挠、坚贞不渝的爱情。任何艰难困苦的生活考验,难以动摇父母生死相依的决心。</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含 辛 茹 苦</b></h1><h3></h3><h1> 1958年宣平县撤销后,原宣平县一部分并入丽水县,大部分并入武义县。</h1><h1> 柳城,这个原宣平县城所在地,由县前、县后、丰产三个大队组成。空中俯瞰,尤如一个大大的聚宝盘,四面环山,东西两溪环绕,宛若两条巨龙盘踞,东有天师殿,南有巽峰塔、城皇殿,西有白泄下(白水脚),北有洞主殿、普照寺。</h1><h1> 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大伯伯吴瑞武教授写的《柳城赋》这样描写道:“…地虽弹丸,实乃仙境。徽派民居,鳞次栉比,白墙青瓦,翘角飞檐,家家相依,户户相仿,夕阳欲暮,炊烟袅袅,牧童骑牛沿街归,农夫荷锄巷中走,鸡犬之声相闻,民众休戚相关,逢年节礼尚往来,不是桃源胜似桃源…”。</h1><h1> 在大伯伯笔下宛如世外桃源般仙境的家乡,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却并非如此美丽,在母亲的脸上,并没有看到生活在仙境中的快乐,只看到母亲的脸上,总是写满深深的忧愁。</h1><h1> 以前农村是靠挣工分养家糊口。下放后,母亲因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四人,没时间上生产队挣工分,口粮就要靠父亲交生产队钱分粮食,其实也就跟买差不多。</h1><h1> 为了多挣一点工分,母亲向生产队要了一头牛。给生产队养牛,一天可以挣2分工分,当时生产队干一天活,正劳力记10分,半劳力记5分。</h1><h1> 家里养上一至两头猪,为的是过年杀猪有肉吃;养上五六只兔子,兔毛换些买酱油、盐钱;养上几只鸡,下蛋给孩子改善伙食。</h1><h1> 小时候,最爱吃的就是早上的鸡蛋粥。为了给我们几个上学的孩子补充营养,早上母亲就在碗里打个鸡蛋,把蛋打碎,再把刚烧好的白米粥舀入碗中,滚烫的白米粥就把碎鸡蛋烫熟了,加点白糖,俗称蛋化粥。</h1><h1> 每天放学后,我就牵上牛、挎上菜蓝,去野外放牛拔猪草、兔草,等到牛吃饱,一蓝子猪草也有了,天也黑了,就牵牛回家。</h1><h1> 因家里缺少劳动力,常常会被生产队的干部欺负,每每生产队分粮食时,就是我母亲担惊受怕之时。</h1><h1> 一到分粮,我就挑着空箩筐,跟着母亲后头,因我年龄小个子矮,农村的门槛又高,虽然挑的是空箩筐,也费不少劲。</h1><h1> 母亲总是要比别人晚点去,因为早去了,在那排队,农村人五大三粗,说话口无遮拦,会挖苦说“你家又没人干活,没有粮食分给你家,你们回去吧”之类的话,母亲又不能跟他们理论,一理论准输,因为队长会向着他们,惹恼了队长就不给你分粮食,分不分粮食给你,全凭队长一句话。</h1><h1> 在那个年代,队长就是土皇帝,一手遮天。那时我就暗暗发誓,别看你们现在得意,将来,我一定要过得比你们好,比你们有出息。</h1><h1> 有时碰上队长心情好,可以顺利分到粮食,母亲脸上才会露出难得的笑容,如果碰到队长不高兴,常常是挑着空箩筐回家。</h1><h1> 开始母亲会非常难受,悄悄流泪,后来次数多了,习惯了,母亲回家就默默干活。</h1><h1> 生产队的经济保管员王叔叔,是个德高望重的大好人,有时家里没米了,母亲就会去求王叔叔,让王叔叔在队长面前说说好话,有时也会管用。</h1><h1> 分粮食最怕的是分杂粮,象分蕃薯、萝卜、土豆之类的,常常就在山上的田地里分,离家远,又没劳动力,常常天已黑了,我还陪着母亲深一脚浅一脚摸黑往家担。</h1><h1> 回到家,鸡已归笼,猪早已饿得扒在猪栏上嗷嗷叫了。等到母亲烧好晚饭,我却已趴在凳子上睡着了。等到母亲喂好猪,收拾好一切,已是半夜。睡不了几个小时,母亲就得起床烧饭,我们吃过早饭还得上学。</h1><h1> 母亲生育了两儿两女。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父亲一直在大溪口乡工作,离家十多公里,以前公路是沙石路,骑自行车得一个小时,一周回家一趟,休息一天,回家也整天在自留地上干活。父亲与我们是聚少离多,家务活就全靠母亲一人。</h1><h1> 为了节省开支,母亲一有时间就到自留地上干活,挑粪、施肥、种菜,什么活都干。</h1><h1> 有一块自留地在前山,前山脚下就是西溪,要到地里干活,要么走下桥头的石桥,要么过西溪,走桥的话路很远,路上走上大半天,挑着肥还没到菜地就累得不行了,所以大家都会选择直接从西溪里过。</h1><h1> 母亲会选择一个水深不深不浅的地方过,水太浅,挑着粪桶,水中石滑,有劲使不上,人易摔倒;水太深,粪桶浮在水面会翻,只有选择适当的水深,让粪桶半浮在水面上,借助水的浮力,既省力又不会翻。</h1><h1> 到我上初中能挑得动粪桶时,我也会学着母亲的样,选择一个合适我个子的水面过西溪。</h1><h1> 以前吃的水,早先在五洞坑挑。五洞坑的水是西溪引进来的,水质很好,可以看到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白天大家都在水渠里洗东西,东家长西家短,洗着衣裳唠着嗑,很是热闹。晚上十点后到第二天早上五、六点钟,大家都已形成习惯不再去洗东西,这个时间段就是供大家挑水吃。</h1><h1> 母亲就在这个时间段,先帮爷爷家挑满水缸,再自己家挑水。后来人口快速发展,人的自觉性也差去了,五洞坑的水已变质,不能再食用了,只能到很远的西溪挑水或者到柳城小学的水井挑水。</h1><h1> 上初中后,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我就帮母亲分担了挑水的任务。一般我会选择到柳小挑水,因到西溪挑水要起早贪黑,要不然水不干净,柳小是水井,一天到晚都可以挑。挑着大半桶水,跌跌撞撞到家只剩下小半桶,直到上高中时,才能挑满担。</h1><h1> 春去秋来,母亲用那瘦弱的身躯,坚韧的意志,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弟姐妹拉扯大。尽管当年物质匮乏,生活艰难,但母亲从未让我们兄弟姐妹挨饿受冻,总是千方百计、想方设法供我们吃穿。母亲所承受的压力和折磨,真是比奴婢还要沉重。</h1><h3></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与二姐在西溪下桥头合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八十岁时全家人合影)</h3></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望 子 成 龙</b></h1><h3></h3><h1> 母亲因受到不公正待遇,受尽了人世苦难,受尽了冷嘲热讽,受尽了万般委屈,母亲多么希望自己的子女个个有出息。</h1><h1> 爷爷是个文盲,自己的名字都写不了,但他勒紧裤腰带,再苦再难,也千方百计供自己的孩子读书,结果除了大女儿从小送给别人家当童养媳外,其他三个子女,培养出了一个大学教授、一个小学校长、一个国家干部。</h1><h1> 良好的家风家教深深地影响着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母亲一直督促我们好好读书,尽管大哥大姐读书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学的是打算盘、开拖拉机之类,但母亲也从未放弃过对我们学习的督促。</h1><h1> 大姐高中毕业后,找到了一份民办教师的工作。学校在内河洋村,离家十来里山路,是个山沟沟,母亲不放心大姐一个人路上的安全,每次周日下午,就要让我送大姐到学校。周五,大姐就与学校的其他老师结伴回家,从不允许大姐一个人来回。</h1><h1> 因大姐从小体弱,不能干农活,当民办教师也不是长久之计。当时正好国家有政策,国家干部退休,可以照顾一个子女参加工作,俗称顶班。于是母亲与父亲就反复做我思想工作,让我把这个指标让给大姐。当时,农民与居民的待遇,天差地别,农民一天到晚面朝黄土背朝天,居民就可以招工领工资发粮票。父亲退休,大姐顶班到大源乡当了一名乡镇干部。</h1><h1> 学习最用功的数二姐,废寝忘食,成绩出类拔萃,每次考试,成绩总是排在年级前三。</h1><h1> 二姐上高中时,正好赶上国家恢复高考,顺利考上师范。那时考大学很难,一个班就二三个,考上大学,就是鱼跃龙门,毕业包分配,农业户口就成居民户,是农村娃脱离苦海的主要途径,当时有句顺口溜,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h1><h1> 我因读书不用功,没能考上大学,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大溪口乡广播站的合同工。工作了一年,遇到征兵,就报了名。</h1><h1> 当时中越边境战事正紧,母亲因家里一直没有劳动力,吃尽苦头,好不容易把子女拉扯大,所以一直反对我离开家去当兵。</h1><h1> 当得知我已报名时,母亲就偷偷去找算命先生算命,结果算命先生告诉母亲:此子要出去闯,只有出去闯才有出息。</h1><h1> 等我体检合格后,母亲就高高兴兴让我参军去了。我当时很纳闷,为什么一直反对我参军的,怎么突然之间就想通了,不再阻拦,而且还很高兴的样子。后来等到我上军校放寒假回家时,奶妈悄悄告诉我真相后,才恍然大悟。</h1><h1> 心有戚戚,每一个母亲的心中,永远装着子女的前途命运,总想着子女出人头地。只要子女好,义无反顾。尽管我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不相信算命鬼神这一套,但对母亲这份虔诚的心,仍然心怀感激!</h1>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4年我应征参军时全家合影)</h3></font></h3> <h3> (1987年军校放暑假,参军后第一次回家,母亲很开心。)</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1987年暑假陪母亲在金华双龙洞游玩)</h3></font></h3> <h3> (1995年与母亲带外孙女朱吴双在杭州游玩)</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苦 尽 甘 来</b></h1><h3></h3><h1>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党中央进行了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工作。</h1><h1> 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之后,各省出台了相关政策。</h1><h1> 我们姐弟曾戏谑道,要不是时代命运的捉弄,我们也会是高干子女,当然这是玩笑话。</h1><h1> 母亲早出晚归,去找当年的同事开具证明材料。</h1><h1> 此前,母亲从未到过武义县城,为了平反,为了还一个清白,小学文化的母亲,凭着执着,只身前往县委机关,向领导申诉。</h1><h1>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母亲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终于组织上组织人员对母亲的问题进行复查,1983年10月29日,中共武义县委发文,对母亲的问题进行平反,恢复母亲的干部身份,开始以退职安置,后来根据政策定为退休。组织上终于给了母亲一个说法。</h1><h1> 苦尽甘来,酸甜苦辣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母亲从一个花季少女,变成了一个退休老太,期间的苦楚,只有母亲自己知道。真是造化弄人。</h1><h3></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的退休证)</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退休证)</h3></font></h3> <h3> (1983年10月29日,中共武义县委恢复母亲干部身份的批复文件。)</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3年我在老家结婚时的全家合影)</h3></font></h3> <h3> (1997年1月15日,柳城镇离退休干部合影,第二排右三为母亲、右四为父亲。)</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菩 萨 心 肠</b></h1><h3></h3><h1> 尽管母亲年纪轻轻就遭受了命运的不公,但母亲永远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没有怨天尤人,默默承受命运的磨难。</h1><h1> 有父亲的同事或我们的同学来家里玩,母亲总是以最热情的心来招待。老家来客人,主人会烧碗点心给客人吃。点心有面条和米粉干,面条便宜,米粉干贵,一般家里都烧面条。</h1><h1> 即便是日子不宽余的年代,母亲也会拿米去换一些米粉干在家备着,有客人来,母亲就会毫不犹豫拿出米粉干,没钱买肉,就煎上两个鸡蛋,不一会儿,一碗香喷喷的点心就会捧到客人面前。</h1><h1> 每个客人对母亲的烧饭手艺都赞不绝口,把这份情这份心记在心里,有的记一辈子。</h1><h1> 大姐一个中学同学,也是同一个生产队的社员。夫妻俩学医,都取得了行医资格证,他们家又是临街店面房,于是就开了一家私人诊所。</h1><h1> 由于夫妻俩人热情、打针手艺好,所以诊所生意兴旺。有一次,出诊到一个村民家,挂瓶后就出了事。这下闯下大祸,夫妻俩吓坏了,六神无主。</h1><h1> 夫妻俩除了配合相关部门调查外,呆若木鸡,竞然二三天没烧饭吃。母亲知道后,立马烧了一大碗面条送了过去。后来,夫妻俩说这碗面条,是他们这辈子吃到过的最好的美味。</h1><h1> 从此以后,夫妻俩把母亲当亲娘孝敬,逢年过节,做糕、包粽子、清明稞等时,总要给母亲送一份过来。</h1><h1> 当时邻居问母亲,你怎么就不怕受连累?别人避都怕来不及避。母亲说,没想这么多,看他们遭罪,心里着急,就做了。朴素的语言,蕴含着母亲慈悲为怀的菩萨心肠。</h1><h1> 母亲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尤其是平反后,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亲朋好友、邻居有了困难,都会热情伸手相助,受过母亲恩惠的人,都会记着母亲的好。搬入县城后,也常常会有老朋友来看望母亲。</h1><h3></h3> <h3> (1993年春节期制,在老家院子与父母亲合影留念。)</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子女都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母亲很开心。)</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与女儿、儿媳合影)</h3></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一 心 为 人</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下放三十年农村生活的磨练,母亲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性,凡事依靠自己解决,也养成了坚韧不拔的个性,有事自己扛,从不麻烦别人,就是自己的子女也一样,平时有个头痛脑热,从来都不声不响,怕影响我们工作,都是自己解决。</h1><h1> 十年前的一天傍晚,突然接到母亲电话,说胸口疼。母亲的忍耐性很强,一般的疼痛决不会给我们打电话,我着急忙慌跑了过去,过不一会,二姐也赶到,我们马上将母亲送到附近的中医院,值班医生心电图做做也没发现什么毛病,就开了点药挂瓶,挂完瓶母亲见有明显好转,感觉不到疼了,在医院观察了一下就回家了,母亲怕影响我们第二天上班,就赶我们回去,我实在不放心,就坚持住下来陪母亲。</h1><h1> 躺下刚睡个把小时,母亲又疼痛难忍,我赶紧叫二姐回来,把母亲送到县第一人民医院急珍,但医生仍检查不出什么原因。值班的医生也很负责任,每过一个小时就给母亲做一次心电图,直到早上六点,心电图显示不正常,医生判断心血管病,住院治疗。</h1><h1> 住院半个月后,等病情稳定后,主治医生建议送杭州邵逸夫医院做支架按放手术。在邵逸夫医院住院一周,分二次手术,在心脏放了三只支架,出院回家。</h1><h1> 现在医疗技术真是发达,母亲心脏血管,三处堵塞65%-75%,十分严重。医生说,要是没有这种技术,母亲就回天乏术了,在鬼门关转悠一圈又回来了。</h1><h1> 母亲年龄大了以后,特别是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后,我们对母亲的身体十分担心,让她搬过来与我住或搬到二姐家住,母亲总是不肯,说万一哪天走了,会吓着小孩等等,我们拗不过母亲,就随母亲意。</h1><h1> 母亲住在二姐家的旧房子里,那里离县第一人民医院近,走路也就十来分钟。定期到医院配药,都是自己一个人去,开始我不放心,约好第二天陪着一起去,结果晚上就打电话来说,明天有什么什么事,改天再去医院,等第二天晚上去看母亲,却说药已配回来了,埋怨母亲为什么不让陪着去,母亲却笑笑说,医院都熟门熟路了,医生也混熟了,让你们陪着去,还要向单位请假,耽误工作。</h1><h1> 今年九十大寿,寿宴如何安排,征求母亲意见,母亲态度很坚决,尽量缩小宴请范围,只请母亲的兄弟姐妹这一层,不收受任何红包。</h1><h1> 母亲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亲戚朋友在外地的较多,舟车劳顿让大家幸苦不应该;另一方面,我们姐弟三人都是有工作单位的人,上面都有要求,大办影响不好。</h1><h1> 母亲总是这样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就是一个老革命者的情怀。</h1><h3></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七十岁生日宴)</h3></font></h3> <h3> (母亲七十岁生日时与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合影)</h3> <h3> (2018年春节,遂昌姑姑全家来武义看望母亲。)</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幸 福 晚 年</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平反昭雪后,心情大为改观,有了退休工资收入,子女都已拉扯大,各自走上工作岗位。在母亲呕心沥血培养下,成就比肩爷爷,除了大哥早逝,姐弟三人,一个大学教授、一个中学校长、一个国家干部。</span></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母亲腰杆子也挺直了,人前扬眉吐气,重新回到自信、乐观、开朗的性格。</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那些处处为难、动不动就甩脸色给母亲看的生产队员,仍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我们一家,早已搬入县城生活,不再看人脸色、寄人篱下。也实现了当初许下的誓言——一定要过得比他们好。</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曾经也问母亲,恨不恨那些伤害过你的人?母亲淡淡一笑,说:都是时代造成的,怨不得他们。多么宽广的心胸啊。</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外孙出生后,母亲跟随大姐到石家庄铁道大学带外孙,时常帮着一些邻居带带小孩,邻居对母亲的热心非常感激,这些孩子长大后,即便漂洋过海在国外,也忘不了母亲的恩情。</h1> <h3> (外孙出生,母亲来到石家庄铁道大学,此时大姐吴瑰丽已调入石家庄铁道大学教书。)</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在石家庄带外孙吴喆华)</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石家庄铁道大学家属院)</h3></font></h3> <h1> 带大了外孙又回武义带外孙女。等到我小孩出生,又帮着照顾。小孩上小学的几年,每天下午放学,父亲就早早到校门口去接,母亲则在家烧好点心,小孩一进门,就会吃上奶奶端上香喷喷的点心。</h1><h3></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武义带二姐女儿朱吴双)</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带孙女吴航琦)</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2010年5月2日,母亲与外孙女、孙女在壶山公园游玩)</h3></font></h3> <h1> 外孙、外孙女、孙女,母亲把深深的爱都融进孩子们的心里,三个小孩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都十分乖巧懂事,明辨是非,都十分听母亲的话,也十分喜欢吃母亲烧的饭菜。</h1><h1> 在北京工作的外孙,每次回来看望母亲,走时都要吃一碗母亲烧的面条,他说姥姥烧的面香、好吃。即使有朋友请吃饭,也要推掉,为的就是要吃姥姥烧的一碗面,这就是一份亲情,一份对母亲深深的眷恋。</h1><h1> 如果没有母亲的细心照料和庇佑,我们又如何健康成长?</h1><h3></h3> <h3> (2005年2月9日,父母与外孙、外孙女、孙女三个宝贝春节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外孙又是母亲的心头肉)</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陪曾外孙玩很开心)</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5年春节全家福)</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9年八十岁的老母亲精神抖擞)</h3></font></h3> <h3> (2016年5月28日,到上海参加大伯伯外孙结婚宴时,与遂昌的姑姑、姑夫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婚宴上女将们合影)</h3></font></h3> <h3> (2019年7月14日,外孙从北京带女朋友回武义看望母亲,母亲高兴得不得了。)</h3> <h3> 活到老,学到老。母亲带大了子孙,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母亲不甘寂寞,又拿起了书本,走进了老年大学。母亲认真做着笔记,一节课不落,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既长了知识,又充实了老年生活。遇有什么新鲜事,就与我们分享。</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母 在 家 在</b></h1><h3></h3><h1> 家有一老,有如一宝。尽管母亲已有九十高龄,但仍头不昏、眼不花、耳不聋、背不驼,身板硬朗,走路不用拐杖。母亲身体硬朗,真是我们晚辈天大的福份。</h1><h1> 母亲的记性也很好,晚辈的生日,母亲还一一记在心里,大事小情都要过问,总有操不完的心。四世同堂,其乐融融。</h1><h1> 母亲在,家就在! 是啊!母亲在,兄弟姐妹是一家,母亲不在,兄弟姐妹是亲戚!过年过节,一家人聚聚,为的就是这份家的感觉!</h1><h1> 平时忙于上班,不能守候在母亲身边尽孝道,只有在晚上忙完一天的杂事后,到母亲身边,陪母亲唠唠嗑、看看电视,坐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这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这就是天伦之乐。</h1><h1> 尽管母亲身体还硬朗,但我知道,母亲留给我们行孝的机会和日子真的不多了!</h1><h1> 看着日渐衰老的母亲,有太多的不舍和心疼。我无力挽留时光匆匆的脚步,唯有以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之心感恩母亲,让母亲能开开心心安享晚年!</h1><h3></h3><h1> 所以平时节假日,有时间就与二姐一起带母亲出去走走看看。</h1><h3></h3><h1> 自从去年父亲去逝后,母亲仿佛一下子老了好多,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已变成满头银丝。父亲的突然病逝,使得我们深深自责,尽管母亲极不愿意,但在我们姐弟的极力坚持下,请了保姆,为的是平时有人陪母亲说说话,不太孤单。</h1><h1> 母亲有一个习惯,就是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政治,每天必看中央新闻联播,雷打不动。所以与母亲聊天下大事,她都清楚,中央领导、省、市、县主要领导名字都能如数家珍,我们有时还说不上。所以陪母亲看看新闻,也是接受教育的时间,母亲就是世上最伟大的老师!</h1><h1> 歌词唱得好:有妈的孩子象块宝,没妈的孩子象根草。在母亲面前,我们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h1><h1> 今天是农历八月廿九日,是母亲的生日,谨以此文献给慈祥的母亲,作为送给母亲九十大寿的生日礼物!</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愿母亲长命百岁!</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想永远做母亲的宝!!</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您养我长大,我陪您到老!!!</h1><h3></h3><h3></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十八岁的老母亲还能上山摘杨梅)</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女儿与儿媳陪母亲观灯)</h3></font></h3> <h3> (2017年春节大姐、二姐陪父母在武义长安桥游玩。)</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小孩,老来乐。)</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7年春节,陪父母在壶山公园。)</h3></font></h3> <h3> (2017年春节,大姐带儿子回武义看望父亲。)</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在吴前村游玩)</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十九岁生日)</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八十九岁生日,与曾外孙一起吹生日蜡烛。)</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2018年10月7日,在武义孝里人家游玩。)</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2019年5月12日,母亲节陪母亲在武义平头村游玩。)</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平头村游玩时与二姐、二姐夫合影)</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祝老母亲福如东海!寿比南山!</b></h1><div><b><br></b></div></font></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ataykyc?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一个充满神话故事的乐园</a><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aqlahe1?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一个不收门票的千年古镇</a><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3wzbe6p?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书香弥漫平头村</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