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惠来《林氏祠堂(皇封祠堂)》简介</h3><h3> 恵来《林氏祠堂(皇封祠堂)》位于惠城镇西三社区“曲尺祠巷”,规模宏大,历史悠久。据族谱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2),在朝廷为官的族人林富(福建莆田人),明正德二年(1507)由大理评事谪潮阳县丞,期间与狮石祖系十二世裔孙南浦公(时任昔丞,靖海前吴村人)认识,极赏识南浦公的为人处世,忠义可嘉,彼此相交甚笃,嘉靖帝继位后,林富平反,官升左都御史。林富上京时,两袖清风,囊中羞涩,南浦公得知后仗义解囊(传说南浦公夫人退下头上金钗及首饰馈赠),并十里相送,林富深受感动。嘉靖六年(1527),林富奉旨到潮州府抚治勋阳道,返京时专程到潮阳武宁驿站(今恵来县周田镇武宁乡)召见潮阳县丞林实和南浦公,因南浦公已于嘉靖三年(1524)仙逝,林实将南浦公一生美德及恳望在县城建林氏祠堂的事上达,深得林富赞赏。返京后,林富将南浦公一生美德及建祠堂的请求一一俱表上奏朝廷,嘉靖帝准奏,颂布圣旨,追赐南浦公为“义官”(故后裔称其为义官祖),赠俸拾星,恩准在县城建林氏祠堂,派孙林富题写“林氏祠堂”、“九牧流芳”两方匾额,现仅存“林氏祠堂”(残)一方。狮石祖系裔孙奉旨汇全族宗贤共襄盛举,遂择址于“丹凤朝阳”风水宝地建造林氏祠堂,明嘉靖六年始建,嘉靖九年竣工。</h3><h3> 祠堂正座坐东向西,大门朝南,祠堂北面与大门对称处为妈祖殿,大门内右侧为祠丁房,总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整座祠堂宫殿式构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祠堂现保存有明嘉靖圣旨(复制品,原件为汕头市博物馆收藏)、明左都御史林富所书门匾“林氏祠堂”(残)、碑记、界碑、大门(明代石门石雕一畔)、“丹凤朝阳”之凤冠石和明代半米厚夯土墙等文物。</h3><h3> 林氏祠堂的建筑独具一格,平面图呈“曲尺”状,故有“曲尺祠”之别称,“曲尺祠巷”也因之而得名。世称“潮汕座半祠堂,惠来林氏得一”,声名远播;自古以来,世俗所建奉祀祖先的建筑物大都称“祖祠”、“公祠”、“宗祠”、“家庙”等,极少称祠堂的,称祠堂者都为皇帝所赐建,故世人皆称林氏祠堂为“皇封祠堂”,由此可见林氏祠堂的显赫地位。相传在林氏祠堂建设期间,由于林氏家族人多势众,接送砖瓦的人排成长龙,徒手接力,蜿蜒数里,接传如飞,恵来典故“林厝瓦飞”源出于此,成为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至今仍激励着后人协力齐心,奋发图强。</h3><h3> 1927年大革命时期,惠来县革命志士方凤巢、方汝辑、林莱堂等领导成立的农会把林氏祠堂作为会址;抗日战争时遭日机轰炸;解放战争时遭国民党军队焚毁;解放后,祠堂后厅被县供销社改作仓库,官厅、前厅、妈祖殿则被改建为干部职工宿舍;大门、门前埕、门后大天井、祠丁房等被当地改建为民房。从1997年起,惠来县林氏宗亲总会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林氏祠堂的产权已基本赎回。2009年林氏祠堂被列为县文物点,入编《惠来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上报国家文物局备案。</h3><h3> 惠来县林氏家族,总人口约25多万人,占全县总人口近五分之一,是惠来第一大氏族。惠来林氏家族,文脉深远,自古多产栋梁之材,宋代曾“七代连科甲”,明代“两朝登两元”,明朝洪武开科,林逊为明代潮州府第一个进士。近现代更是贤达辈出,不胜枚举,荣史昭昭。</h3><h3> 林氏祠堂是祖宗传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財富,是惠来乃至潮汕林氏家族的文化标志,是惠来林氏的象征,也是惠来县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复建林氏祠堂,是林氏家族团结、意志、力量的展现。</h3> <h3>德启天声曲尺布家风儿孙代代传飞瓦</h3> <h3>蔫扬道义长林源国脉忠孝朝朝是燕谋</h3> <h3>“官庶不忘祖德,显达当继宗情”。林氏祠堂在惠来林氏宗亲总会的领导下,择吉于2016年3月6日(岁次丙申年正月廿八日)兴工建设,阖族裔孙慷慨解囊,奉献赤诚,祠堂主体已经建成,进入油漆工序。大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勇破难关,共圆族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