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和卓越的歷數家。他的一生有兩大貢獻:一是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著述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為後人留下了真實的歷史依據;二是司馬遷著述的《太初歷》對當時一致以後發展農業生產、改善人民生活有著重大意義,是國家的一件大事,也是司馬遷人生旅途中的一座里程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祠下伴繞著一條小河,古名陶渠。因漢武帝當年在此採到靈芝草而改名“芝水”。芝水上有一石拱橋,為楊虎城將軍1936年所建,名曰“芝秀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跨過芝秀橋,迎面一座古牌坊,匾書“漢太史司馬祠”,款題“光緒十二年夏四月榖旦。欽加同知銜特授韓城縣正堂加五級記錄十次王增琪重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穿過木牌坊拾級而上,高台上是一座建於清光緒年間的木牌坊,上書“漢太史司馬祠”六個大字。過牌坊,進入司馬遷祠的大門,上懸全國著名書法家啓功先生題書的匾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腳下這條古道最早修建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有三千年的歷史,坡原為土坡,是古時韓城南北交通唯一官道。北宋時用石條鋪設,看到坡道上的凹凸不平,是800年歷史和風雨留下的印痕。</span></p><p><br></p>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座木牌坊是進入司馬遷祠墓的起點,牌坊前後各有題詞,前為“高山仰止”出自《詩經·小雅·車轄》裡面一句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司馬遷在《孔子世家》里曾用這句話贊譽孔子,後人將其用在這,贊譽司馬遷功高如山,德高如山,令人敬仰。後面的題詞為“既景廼岡”字面意思是說想要看這美麗的風景就得登到高崗之上;寓意表達想要瞻仰司馬遷的儀型,學習司馬遷的偉大人格,只有登上這座高崗。</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腳下踏著這條路叫朝神道。在寺廟、道觀、教堂里因為有神來供奉所以才有朝神道。在漢太史司馬遷祠墓,為什麼會有朝神道呢?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大約三千年的歷史,所以韓城人自豪地認為華夏五千年文明史,前三千年歷史韓城人說了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巨大的成就,剛直的性格,博大的胸懷,使韓城人已經把司馬遷當作神來供奉了,所以這條路就叫做朝神道了,這條路修成槽型,是為了排水方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朝神道走完了,就踏上了這組台階。這座建於清代磚石結構的牌坊上有副對聯:上聯是“聖人光道統”,下聯是“漢史竟經文”橫批是“河山之陽”。“聖人光道統”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韓城設立學校講學,發揚光大了儒家思想,也指司馬遷小的時候接受了比較規範的儒學教育。“漢史竟經文”指的是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可以和《詩》《書》《禮》《易》《春秋》等四書五經相媲美。“河山之陽”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的一句話,“遷生龍門,耕牧於河山之陽”指的是司馬遷小時候在家有過一段耕田牧羊的生活。這副對聯概括了司馬遷的成長經歷及所取得的成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座牌坊是清康熙七年,当时的县令翟世琪敕命修建,上面一幅对联,上联是“圣人光道统”,下联是“汉史竞经文”,横批“河山之阳”,上联是说司马迁把儒家的思想发扬光大,下联是说司马迁的史记可以同孔子的经书相媲美。横批说明后人为司马迁选择这里的心思,古汉语里称:山南水北为阳,山东水西也为阳,这儿的山指祠墓后的梁山,河指前面的黄河,祠墓是位于黄河以西,梁山以东,向阳的地方,是个风水宝地,说明了后人对司马迁的崇敬之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無限風光在於險,我終於氣喘吁吁地登上了這組99級台階。為什麼會是99級呢?古人以九為尊,以九為大,帝王的宮殿多以九間面開代表最大及尊貴。比如說故宮的太和殿,都是九間面開,在封建的禮制等級思想下,只有皇帝才可以在建築、辦公、起居之所時用九間房子,而一般的官員、百姓只能根據等級選相應的面寬間數,老百姓雖然對司馬遷懷有深厚的敬意,但在那樣的封建禮制下,只能給司馬遷修一座五間闊的祠堂,但他們卻在拜謁司馬遷的路上修了99級台階,你帝王一個九,我們用兩個九,含有更高至上的意義。而且司馬遷祠墓修在漢武帝夏陽挾荔宮對面的土山上,更有藐視皇權的意義。老百姓通過富有靈性的建築,表達出了對司馬遷的無限崇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站在99級台階之上,回頭望去,黃河如帶、山水相間、滿目風光,會讓你的心胸豁然開朗,司馬遷祠墓修建在這樣一個頭枕梁山,腳踏黃河,南接韓塬,北繞芝水,山環水抱的風水寶地,也是對這樣一位飽受劫難的歷史巨人的蔚籍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司馬祠包括獻殿和寢宮兩部分,獻殿是致施禮儀的地方,也留下了許多文人墨客在吊詠史公時所提的詩文及所刻鐫的碑石。步入獻殿時,迎面可以看到一副對聯,上聯是“剛正不阿留得正氣凌宵漢”,下聯是“悠而發奮著成信史照塵寰”,橫批是“文史祖宗”。上聯說的是司馬遷在李陵案中所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下聯說的是司馬遷在遇到了巨大挫折後的執著奮進,終成偉業,橫批是對司馬遷的高度評價。這副對聯橫批上的標注值得大家深思:徐村裔孫仝叩,為什麼司馬遷的後人都在徐村呢?公元前90年,《史記》問世以後,漢武帝便將司馬遷“下獄死”,司馬遷的族人也因此受到了株連。為了逃避災難,司馬族人決定逃離家鄉,在走之前呢,他們改了自己的姓氏,當時司馬家族有兩門人,於是他們就在司的前面加上一“竪”,在馬字前面加上兩“點”,就變成馮、同兩姓了。等到那場浩劫過去之後,他們又重新回到故鄉,把這個地方叫徐村,徐字拆開就是雙立人加余,表示兩族人余下來了而且徐同續是同音字。在徐村,馮、同兩姓共進一個祠堂,共奉一個祖先,馮同兩姓也互不通婚,他們是司馬遷的真正後裔。</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3>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獻殿中留下了眾多文人墨客吊詠史公的碑文,其中有兩塊較有名氣,一塊是郭沫若所題的五言律詩,一塊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寫的夢碑。1958年春,郭沫若參觀完司馬遷祠墓後,即筆提寫:“龍門有靈秀,鐘毓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大意是說:韓城這個地方美麗而富有靈性,孕育出了像司馬遷這樣的歷史偉人,他的學識是前無古人,文章更是無可比擬。</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3>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司馬遷因憐憫李陵,而遭受殘酷的刑罰。斧鉞是古代的一種兵器,這裡含蓄地指出司馬遷所受宮刑。但苦難之後的司馬遷並沒有消沈,而是把滿腔的幽憤化作動力,寫出了像天邊彩虹一樣絢麗多彩的《史記》。他的功業可以與孔子相媲美,永垂不朽的太史公。</span></h3><h3><br></h3>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獻殿的後面就是列放司馬遷塑像的寢宮了,寢宮里這尊建於北宋的塑像,歷經盡千年的歲月,依然栩栩如生。清風瘦骨的形象把司馬遷內心的無比堅強勾畫出來。</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3>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尊司馬遷的塑像頭略略向北偏。從常情來看,歷代藝人一般在給偉人塑像的時候,都會塑造出正襟危坐,偉岸端莊、神采奕奕的形象。</span></h3><h3><br></h3>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司馬遷的頭為什麼會略略北偏呢?一種說法是司馬遷是在北望李陵,似乎在訴說著什麼,似乎希望能得到些許的交流與安慰;另一種說法是在北宋時期,老百姓捐資修復了司馬遷祠,等到竣工那一天,大家發現還剩下許多磚料,怎麼辦呢?大家一商議就給司馬遷的好友蘇武在梁山以北用剩下的磚料修了一座蘇武廟,來紀念這位忠貞不渝,鐵骨錚錚的漢子。等到蘇武廟修好的那一天,大家都發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蘇武廟中的柏樹都指向南方,而司馬遷祠中的司馬遷塑像頭又擺到了北邊來了,於是人們認為是這對好朋友在相互懷念,所以也就形成了韓城八景之一的“太史北望,蘇柏南柯”這一奇特的景觀。</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3>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座墓作為司馬遷祠墓中最早的建築,建於西晉時期,墓上的五棵柏樹也是那時栽植的,有1600多歲了。這個蒙古包似的圓形磚石墓冢是元世祖忽必烈赦令修建的。後到清朝時,陝西巡撫畢源又對墓進行修復並立下碑文。</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3>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為什麼一個少數民族的皇帝要給司馬遷修墓?因為元世祖忽必烈小的時候接受了比較規範的漢化教育,他對司馬遷剛直不阿的性格、秉筆直書的求實精神、忍辱負重、奮鬥不息的抗爭精神甚為欽佩。入駐中原後,為了表達這種情懷,就為司馬遷修了這樣一座蒙古包似的墓冢,同時忽必烈也知道司馬遷在漢族百姓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出於統治的需要,為司馬遷修墓,也許是在爭取民心吧?</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span></h3>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為這墓的周圍有八封的浮雕用來裝飾並表明方位,所以這座墓又叫八卦墓。八卦是文字產生前占卜者用來傳達神靈意願的神秘符號,後被周文王釋解其意,就有了《易經》。後八卦成為中華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曉八卦,被認為是知天地,通古今的大智大慧者。司馬遷著史記的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這樣鑲嵌八卦的圖案也就表明司馬遷正是一位大智大慧者。</span></h3><h3><br></h3><h3><br></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h3><h3><i>(本文根據導游講解錄音及網絡文字整理)</i><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