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新疆阿尔泰山脉中麓,喀纳斯湖南岸河谷地带,有一个中国西部最北的村庄,它与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三国接壤。它的海拔1200米,属寒温带高寒山区气候,年平均气温-4~9度,全年无明显夏季,冬季长达7个月之久;它是图瓦人的集中生活居住地,是仅存的三个图瓦人村落中最远和最大的村庄;它保持着最原始的村落风貌,白桦林环绕四周,禾木河从村旁流过,原木垒砌的尖顶小木屋散布村中;它是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世外桃源,享有黄昏夕照和日出晨雾的绝美景致,更有满山金黄、层林尽染的童话秋天;它就是被誉为“神的自留地”的“中国第一村”--禾木村。</h3><h3><br></h3><h3>这天我们离开“神的后花园”喀纳斯,沿禾木公路驱车前往禾木村。深秋的新疆,层林尽染,漫山金黄,全长约49公里的禾木公路在金色树林间蜿蜒,穿行其间仿佛步入一个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秋色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还未到禾木,已让人心醉。</h3> <h3>看到道路一旁图瓦人居住的尖顶小木屋,禾木村就在前面了。</h3> <h3>我们在禾木售票处下车,在这儿购票乘坐区间车前往一公里外的禾木村。</h3> <h3>在禾木售票处,建有图瓦人建筑风格的禾木山庄。</h3> <h3>进入群山环抱的禾木村,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尖顶木屋,当天是中秋节前一天,离国庆节还有几天,每间木屋前都挂着国旗,虽已是黄昏,仍有许多拖着行李箱的游客刚刚入村。</h3> <h3>村里的木屋(当地人称“木格楞”)和栅栏是原木搭建而成,人字形的尖顶可以缓解冬季积雪覆盖的压力(类似于德国、瑞士的传统木屋),房屋用原木交叉打隼,层层挤压堆砌而成,并在两根原木之间夹上一层藓苔草以密封原木缝隙,从而防风透气,房屋冬暖夏凉。房屋的内层平顶与外层尖顶之间的空间用来储藏食物和饲料,屋顶留着烟囱。这种简单实用的“木格楞”仅存于我国的图瓦人聚居地(村庄禾木、喀纳斯和白哈巴),它是随着19世纪初俄罗斯人的进入,由老一代的木屋(一半埋在土里,房型小且矮,没有三角屋顶)改良发展而来的。</h3> <h3></h3><h3></h3><h3></h3><h3>木屋房门和窗框漆成彩色,与房屋的原木色相映成趣,房屋周围都建有木栅栏,表示栅栏以内全部属于房屋主人,里面分布着他们的各种生活劳动场所。</h3><h3><br></h3><h3>值得一提的是,图瓦人从来不砍伐活的树木,都是用枯死的、风吹倒的树木做原材料,来制作日用木器或建房子。或许正因如此,村子才保有如此茂密的森林和良好的生态环境。</h3><h3></h3><h3></h3><h3></h3> <h3>我们入村时已是下午7点,离8点的日落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了,为了赶上拍摄禾木村的黄昏夕照,我们放下行李,拿上相机,直奔最佳拍摄点--村子后的一处小山坡。</h3> <h3>远远望去,遍植白桦林的小山坡上已是人头攒动,我们加紧脚步,唯恐错过最佳拍摄时间。</h3> <h3>山坡上的最佳机位已被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人和他们的三脚架所占领,各种长枪短炮已各就各位,我和老茂见缝插针,立好脚架,尝试拍摄的各种角度。</h3> <h3>摄影者之间相互交流拍摄经验。</h3> <h3>一位大哥给他的相机穿上明艳的黄色外套。</h3> <h3>夕阳余晖映照下的白桦林金黄耀眼,与古朴自然的村庄交相辉映,俨然一幅色彩斑斓的俄罗斯油画。</h3> <h3>太阳落入山后,村庄有炊烟升起,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开始准备晚饭,与家人共进晚餐,共赏明月。此时的村庄安静而温馨。</h3> <h3>小村的日出晨雾是摄影人的最爱,晨雾中清晨光线倾洒下的禾木村迷人而梦幻,是旅游画册和明信片上的经典场景,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摄影人不远千里来到小村,只为守候这梦幻如仙境的场景。</h3><h3><br></h3><h3>深秋的禾木日出时间在八点左右,最好在7:30以前走到小村后山坡--最佳拍摄点,否则会错过日出前半小时的蓝调时刻,关键可能已经没有合适的机位了,众所周知摄影人都是很拼的。</h3><h3><br></h3><h3>我们计划6:30从木屋出发,7:30前肯定能到达后山坡上了。然而还有人比我们出发的更早的,大概5:30屋外就听见了说话声,看来迫不及待的摄影者已经早早赶往拍摄点了。我们仍按原计划6:30出发,此时屋外伸手不见五指,深秋的清晨寒气逼人,穿着羽绒服,围着围巾的我仍冷的哆嗦(估计当时的温度在零度以下)。我们打着手电,小心翼翼地沿着白天已经探索好的路线往后山坡上走去,四周不时出现手电的亮光和传来说话声,有几次我们辨不清方向,还询问路遇的摄影人。一路摸索询问,终于走上了上山的路,越往上走,手电光就越密集,人声也越嘈杂,估计到访小村游客的绝大多数都出动了。人们一边走,一边互动着,对即将看到的场景兴奋着、期待着。</h3> <h3>走到半山腰,已被薄雾缭绕,越往上走,雾越大,当走到山坡高处时,浓雾弥漫的夜色中,隐约着一些人和三脚架的影子,估计离最佳拍摄点很近了。我们继续沿着坡上的一条小道往前走,越往前,小道附近山坡上的人就越来越多,直到我们隐约看见一处斜坡上挤满了拍摄者和三脚架,我们确定这就是传说中的最佳拍摄点了,当时还只是7点多,离八点日出还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这些摄影人执着的精神不得不让人钦佩。</h3><h3><br></h3><h3>我们小心翼翼在林立的三脚架中寻到一处位置(既要合适取景拍摄,还不能挡住后面的拍摄者),立好脚架,尝试取景拍摄。这时人们在浓雾夜色中耐心守候着日出,也期待云雾变薄变淡,露出村庄的轮廓,从而展现出一幅阳光照耀晨雾中村庄的完美画面。还有几分钟到八点之时,东方的天空上晨曦微露,浓雾笼罩下的村庄隐约着星星点点的灯光。</h3> <h3>山坡上执着守候的拍摄大军是早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h3> <h3>随着时间推移,西边天空上的云层被清晨的光线打亮,色彩从浅桔红色到浅红色,直至鲜红色,最后朝霞铺满整个蓝色的天幕,云雾也被染上淡淡的粉色。</h3> <h3>附近的山头、山上的白桦林、山坡上的拍摄者都被光线打亮,进而染上清晨太阳的红色。在清晨寒风中长时间守候的人们兴奋不已,顿时相机手机的快门声此起彼伏,只愿所有美景都到镜头里来。</h3> <h3>此时云雾渐渐散开,若隐若现的村庄犹如人间仙境。</h3> <h3>这时一条浓厚的白色云雾带横跨在村庄上空,它在随风飘移,时聚时散,令人惊叹。</h3> <h3>人们在聚精会神地拍摄,第一次见此场景的我和老茂也是不愿放过每一个精彩的瞬间。在拍摄间隙,拍摄者之间也会互相交流,我们旁边就有从云南昆明自驾来的一队人马,他们也都是摄影爱好者,我们与他们相聊甚欢,还互留了联系方式。这也是旅行中常有的“偶遇”,它让我们的旅行更加多姿多彩。</h3> <h3>云雾缭绕中的山峦、村庄、禾木河和白桦林组成了一幅中国水墨画,清新淡雅,美不胜收。</h3> <h3>我们陶醉在眼前飘移不定的云雾和随之变幻莫测的景致之中。</h3> <h3>阳光照射云雾下的村庄的景致一直未出现,人们还在守候。然而我们却对云雾下的村庄情有独钟,因为它更加梦幻,而且仙气十足。</h3> <h3>天渐亮,蓝天渐显,少数人已经下山往回走,大部分人仍在期待奇迹出现,然而云雾却越聚越浓,阳光难以穿透云雾。</h3> <h3>在山谷中蔓延的浓雾完全遮掩了整个村庄,只有我们所在山坡一侧的山头、树林隐约可见,有一阵子我们身边都弥漫着薄薄的雾气,行走其间仿佛云中漫步。</h3> <h3>当太阳终于从西边的山头升起时,浓雾已充满整个山谷,村庄、山峦和树林已无处可寻,完完全全的山朦胧、树朦胧、人朦胧,一切都朦胧。我和老茂决定下山了,去拍一下清晨村庄的景致。</h3> <h3>这条木栈道一直通向山下,我们清晨上山走的是另一侧的山路,可能当时天色太暗,我们没有摸索到这条栈道。</h3> <h3>栈道掩映在金黄色的白桦林间,远处是起伏的山峦和缭绕的云雾。下山的人们边走边拍,陶醉在宛如仙境的景致当中。</h3> <h3>栈道被白桦林金色的落叶装点着,仿佛童话世界的场景。</h3> <h3>大妈和大叔两人正在互相为对方拍照,之后两人牵手走下栈道,老来相伴的浪漫和恩爱让人羡慕。</h3> <h3>树干挺直的白桦林直插云端。</h3> <h3>下山回到村子需经过禾木河。全长68公里的禾木河是额尔齐斯河的第二大支流,来源于中蒙边境的友谊峰(海拔4374米)上的融雪,它与喀纳斯河交汇后流入布尔津河,布尔津河注入额尔齐斯河,然后流经哈萨克斯坦,进入俄罗斯,最终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让人不禁对眼前的这条小河刮目相看。</h3> <h3>禾木河上有一座始建于1920年的木桥,当时是由白俄罗斯人修建的,后来由于木桥年久失修,在1970年村里拆了旧桥,重建了新桥,新桥东西两端建有门拱和双开木门。因为离边界只有几十公里的禾木村属于边境管理区,当时由于战备需要而修建了桥上的门。如今藏于深山的小村成了闻名遐迩的摄影胜地,这座桥也见证了小村的历史和变迁。</h3> <h3>友谊峰的雪水浇灌出了禾木这块富饶的土地,图瓦人得以在此繁衍生息。</h3> <h3>走回村庄,太阳已升高,回望清晨我们拍摄所在的那座山头,仍有云雾如一条玉带于山腰处缠绕,无法想象清晨我们曾在那里云中漫步。</h3> <h3>又一批新来的游客拖着行李箱步入村庄。</h3> <h3>又撞见昨天下午在山坡上给相机穿外套的那位大哥,他肯定也是拍完晨雾刚从山上下来的,他身上鲜艳的装束倒是和相机外套挺搭的。</h3> <h3>游客几乎人手一部相机,这里已然成了摄影爱好者拍摄秋天的网红打卡地。</h3> <h3>在栈道上看到的那位大妈正在聚精会神地拍照。近看才发现她用发夹夹起一缕头发,这样显得年轻,还是个时尚大妈呢。</h3> <h3>大妈用相机拍了村庄,又兴致勃勃地用手机笑着自拍,很沉醉的样子。</h3> <h3>走过几个小朋友,今天不用上学吗?忽然想起今天是中秋节,学校也放假了。</h3> <h3>路边集合准备返程的游客。</h3> <h3>此时清晨的禾木村是安静祥和的,然而随着村庄的知名度大增,到访的游客与日俱增,甚至数倍于当地的居民,到了秋天,特别是国庆黄金周期间更是一房难求,村庄的宁静在逐渐被打破。我们到访时适逢中秋佳节,许多游客已返程回家与家人团聚,我们才得以有幸避开高峰,看到一个安静美好的村庄。</h3> <h3>木屋外升起了袅袅炊烟,村民们又开始了一天忙碌的生活。</h3> <h3>忙了一早上的拍摄,吃早餐时已是10点半,一碗番茄鸡蛋面(是这个大碗里盛出的一小碗)下肚,我们又满血复活了。</h3> <h3>早餐后,在村里溜达。蓝天白云下的村庄更美了。</h3> <h3>有人在吊椅上休息,小朋友们在荡秋千。静静地坐在吊椅上赏景发呆也是极好的。</h3> <h3>我们坐景区区间车离开禾木村,来到禾木村售票处,我们的车停放此处(除了区间车外的所有车辆禁止开入村庄)。不断有游客抵达或离开这里,抵达的游客满怀着对禾木村的美好期待,离开的游客收获了禾木村的美好景致,这里成了几乎和喀纳斯齐名的旅游胜地。</h3> <h3>从售票处到禾木村的路上,景色最美。但因为不能停车拍照,我们只好遗憾错过。然而我们没有错过售票处附近山野的秋色,这里漫山遍野交织着金黄色的白桦林和墨绿色的松林,还是老茂眼尖发现了,喊着我一起去拍。大气唯美的秋色再一次征服了我们。</h3> <h3>离开禾木村售票处,我们驱车驶往可可托海。在路上偶遇一个只有十几户人间的图瓦小村落--契巴罗伊。与禾木一样原始古朴的村庄,未曾被世人所打扰,安静地存在于密林覆盖的山峰脚下。</h3> <h3>房屋前的一个长桌上摆卖天然黑蜂蜜、花粉、王浆等当地土特产品。</h3> <h3>木屋门漆成鲜红色,格外醒目。这时我们注意到垒砌房屋的木头上标有记号,经过了解,这样是为了方便房屋在拆除搬移至新的地方后,可以很快重建,从而适应了图瓦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需要,也使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居住在山青水秀、水草丰美的地方,正像如今图瓦人聚居的村庄禾木、白哈巴和喀纳斯都是景色秀美之地。那么眼前这个村庄的附近应该也流淌着一条小河吧。</h3> <h3>这家女主人正在制作一种哈萨克族特有的油炸面点小吃--包尔萨克,它是由发酵过的面油炸而成,外脆内软,闻着香,吃着脆,是哈萨克人早餐的主食,有一位村民在一旁等待购买,估计是熟客,和女主人聊的起劲。</h3> <h3>诱人的包尔萨克。</h3> <h3>小朋友一手拿一个,吃的津津有味,我们也忍不住买了几个尝尝,确实又香又脆。</h3> <h3>哈萨克族女主人穿着打扮已经汉化,但还保持着古朴的生活方式,住着传统木屋,享用着本民族传统美食待人热情淳朴。看见我在给她们拍照,那位买面点的大妈脸上露出和善的笑容。</h3> <h3>离开小村契巴罗伊,我们继续驱车前往可可托海,那里是被称为“全国第二冷极”的“额河第一村”,有着堪比喀纳斯、禾木的绝美秋色,刚刚离开有着童话秋色的禾木,我们无法想象可可托海的秋色将是如何的五彩斑斓、绝美之至,我们期待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