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已有一年多没回母校了,但却时时关注着她的一呼一吸。常见有人在网上发布她的倩影,尤其是未名湖里的那些小精灵,总不时勾着我的心。趁着入秋后天气好,我和雨南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p><p> 其实我家离北大不远,交通也方便,小区围栏外就有公交车站,上车凭老年卡免费乘坐9站,到中关园下车,过了天桥就是北大东南门了。</p> 站在中关园前的过街天桥上远眺物理大楼,我们曾在那里度过6年多的大学时光。 在当年我们就餐的大饭厅的地基上建起了百年讲堂,算来也已经有21个年头了。正值祖国70周年大庆前夕,校园到处看到喜庆的色彩。 大讲堂南面的马路上很热闹,各学生社团正在招募新成员。年轻人活力四射,我们也受到了感染。 偶见北大冰球队的招新广告贴在一张课桌上 当年的冰球队老队长忍不住和孩子们聊了起来 在年轻人的要求下,老队长操起球杆比划了几下带球动作,“场地”太小,有点施展不开。 孩子们介绍说,冰球队刚刚组建,装备都是自费购置的,正备战11月份将要举行的高校冰球赛。老队长勉励他们好好训练,争取获得好成绩。大家欣然合影留念。 当年最有“故事”的“三角地”早已不见了踪影,一排平房也消失得无影无踪,留下一块长满草的小“高地“。 哲学楼,我们当年常在这里上习题课、自习课,还开过班会,韩汝珊老师的普物习题课是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习题课。西端的大阶梯教室50多年前曾是我们文艺演出队排练的场所,那里曾留下过我们多少汗水和难忘的记忆! 大图书馆正在修缮,东门前的广场已经围起来了,只能从南门进入。 平时人来人往最繁忙的东校门也在修缮,远远看见大老吊矗立在校门口。 熟悉的南北阁依旧。 瞻仰革命老前辈李大钊铜像。 在俄文楼前的草地上偶遇一只校园的小精灵,见有人来,抓起面前的松果就快速逃上树去品尝美餐。 掩隐在竹林、松柏中的临湖轩。早年这里是燕京大学老校长、教育家司徒雷登的住处和工作场所。不知何时他的骨灰能如愿回归故地? 穿过临湖轩东侧的小路,便来到未名湖边的小桥。记得1970年3月临离开北大前,我曾为大学同窗慰宗姐在这里拍过一张照片。今天,让我为也是大学同窗的先生留个影吧! 中午的太阳还有点毒,只见未名湖面上静悄悄、明镜一般透亮。小精灵们,你们在哪里啊? 当眼睛扫向湖边阴凉处,发现一对鸳鸯正在树荫下歇息,莫非它们也有午休?轻轻按动快门,生怕打搅了它们的美梦。 终于下水了 成双成对 <p>湖里的精灵们开始活跃起来了,除了鸳鸯,还有麻鸭、绿头鸭。给它们录个像吧:</p> 雄鸳盛装“出演”,靓傻了我的眼! 如此近距离观察鸳鸯,我这辈子还是第一次。 <p>好友张杰(北大中文系才子)特为其赋诗一首:<br>题伟利未名湖野鸭照片<br>果然小精灵,湖中任横行。<br>彩羽披云霞,神态亦从容。<br>天地有文章,无人知其明。<br>湖中来复往,最解天地情。<br>张杰 2019/9/26<br></p><p>(张兄说:“鸳鸯即是野鸭之一种也。称“野鸭”有阳刚之气,呼“鸳鸯”具暧昧之嫌。”)</p> 见过像喜鹊一样高飞的鸳鸯吗?见过鸳鸯会上树吗?未名湖的鸳鸯有着超强的本领,它们不愧是未名湖水滋养出来的精灵! 看,它们在树上多么悠闲自得! 记录这难得一见的景象。 未名湖里肥肥的锦鲤鱼也是一道有趣的风景,它们和鸳鸯的和平共处,构成了一道和谐的风景线。 鸳鸯的幸福生活……<br> 曾经在这里给很多朋友拍过照片,但今天却是我第一次单独在此留影。未名湖,寄托着我们太多的爱! 湖中的石鱼张着大嘴,难道是等着天上掉下个馅儿饼? 备斋前的湖水总是如此诱人,阿娜多姿的垂柳令人浮想联翩…… 站在湖中小岛上北望,这样的风景看不够。 湖光塔影,令人流连忘返,不忍离去。 未名湖的滋养,让我们受用一生。 这里留下过我们青年时代的梦想,也有过彷徨和迷茫…… 未名湖的过去,曾和我们这一代人紧密相连,她未来的篇章,将由年轻人去谱写。 在湖边寻找到仅有的一点秋色。 办公楼前的石兽是忠实的守卫者 它远远注视着西校门的来往过客 也注视着这位不常回来的稀客 每次回母校,和办公楼前的华表合个影,几乎是北大人的标配。 古老的银杏树仍散发着勃勃生机 西校门里的迎宾桥曾留下过无数北大人的足迹 古色古香的西校门是北大的最佳标志 <p></p><p><br></p><p>每次的离开,总有些不舍。但“再见”的含义却意味着下次再来。等到深秋叶红时,我们会再来。</p><p><br></p><p>感谢好友张杰发来了读后感,为本篇添彩:</p><p> 题伟利“重回燕园美篇”<br> 鸳鸯教授发美篇,<br> 塔影湖光亦缠绵。<br> 风雨常忆五十载,<br> 而今云端做神仙。<br> 张杰 9/29<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