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屋 的 魂 灵

浮华散尽

<h3>  本文为浮华散尽原创作品,为其真实的生活记录。</h3> <h3><b>  唐山抗震纪念碑,唐山抗震精神和城市之魂的象征。</b></h3> <h3><b>  对唐山地震的幸存者来说,这天永远是一个披着黑纱和失去光泽的日子。</b></h3> <h3></h3><h3> 每年的“7.28”唐山抗震纪念日前夕,我都要回到那曾经居住了近30年的老屋旧址看看。地震过去40多年了,尽管物去人非,世事纷繁,使我对什么都看得淡了,惟有那座老屋却让我梦萦魂绕,情思绵绵。</h3> <h3><b>地震前唐山独有的焦子顶平房</b></h3> <h3><b>  地震前小窑马路(今龙泽北路)一带的焦子顶平房。</b></h3> <h3>  那是一座仅有两间半房和一个小院的破旧老屋。它坐落在唐山市最老的街道——解放路的中段,距离唐山的小山繁商区仅有500多米。土坯垒就的四壁,用唐山特有的石灰掺炉灰渣打成的焦子屋顶,房子矮得一米八的个头伸手能摸到房顶。由于此房的对面是德合里小巷,当年买房时为了避邪,风水先生叫我们在屋顶对着胡同安了个石头的狮子狗,人们说它是二郎神的哮天犬。</h3><h3> 这座房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三百”。一个是门牌300号,另一个是房价300元。唐山解放前,我家属于城市贫民,父亲凭着绱鞋手艺给九峰鞋店老板打工,收入微薄生活拮据,全家5口人只能租间小房居住。由于国民党发行金圆券导致物价飞涨,扛着一面袋纸币仅能买回一个烧饼,房租也随之不断上漲,逼得我家为求便宜不断搬家。直到1948年12月12日唐山解放后,生活才安定下来。父亲自已开了个小绱鞋铺,母亲和哥哥也帮着做鞋卖鞋,生活渐渐好转,有了些许积蓄。1956年,我家在吃够了颠沛流离遭人白眼的苦之后,用300元(相当于当年一年的工资收入)买下了这座房子。我家在经过两代赤贫之后,总算有了自己的房产。1963年冬天,重病的父亲在去世前拉着我的手说:“孩子,爸爸一辈子受穷,没有给你留下什么,只有这座老屋留给你了,你要把它照看好啊!”</h3><h3> 那年,我才12岁。</h3> <h3><b>  唐山地震前遍布市区的焦子顶平房,沉重的焦子顶是地震时造成人员大量伤亡的重要因素。</b></h3> <h3>  1976年7月26日,哥嫂由青海西宁来唐山,与其女儿小三住进后院的小屋,我临时从后屋转到中间小屋与母亲一起住。7月27日,天气异乎寻常地燥热,全家不得不跑到门外马路边乘凉。各家都将凉席铺在门口狭窄的人行道上,邻里们抱怨着这天气的闷热,呼达着扇子驱赶热气。那夜不知怎么了,我家的老母鸡一直不肯进窝,扑楞着翅膀在院里乱跑,把小饭桌的饭碗都碰到了地上。我一生气,逮住就将其关进了窝里。直到夜里12点多,闷热劲儿消退了一些,我们才各自回屋睡觉。</h3> <h3><b>地震前夜人们热得在街头乘凉。</b></h3> <h3><b>地震前夕,我所在的钳工车间职工日夜奋战组装机械产品。</b></h3> <h3>  天实在是太热了,人躺在凉席上一会儿后背就被汗汪起来。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热得觉都睡不沉。梦中我仿佛回到了车间,受到那热火朝天的工作气氛的感染,我抢过大锤就干了起来。砰砰两锤,打得稳、准、狠,第三锤砸下去,锤击下的扁铲突然变成了毛刺,反弹回来,狠狠地击中了我的太阳穴,我大叫一声惊醒过来。抬头一看表针正指向3点。我突然想到应该到工厂去加班,自己做为团干部和党的积极分子,此刻正是党考验自己的关键时刻。我怕惊醒母亲,就悄悄摸下床,推起自行车出了门。刚走出几步,忽然感觉浑身发软,打哈欠流眼泪,困劲再次袭来。心想,已经连续干了5天5宿了,太累了,还是睡会儿再上班吧。于是重新将车子推回屋,躺在炕上又眯呼着了。</h3> <h3><b>地震前兆出现的地光</b></h3> <h3>  凌晨3点40分左右,窗外突然刮起一阵狂风,随即白光一闪。母亲睡觉轻,用手推醒我说:“天要下雨,快去把院里晾晒的衣服收进来。”我应声从炕上往起坐的一刻,闷雷似的响声从地底传来,随之大地剧烈震颤,我家的老屋如同一叶扁舟颠簸于波峰浪谷之中。它承受不住这剧烈的筛动和大幅度的水平扭动,瞬间发出了撕心裂肺的轰然倒塌声。我身子还没有坐直就被砸倒在炕上。幸好房粱的一端搭在了窗台上,造成一个三角形的空间,将我和母亲夹在里面。呛人的灰土几乎要将我们窒息,两棵房檩将我夹在其间,倒塌的废墟将我的双腿压在炕沿下,我的肺快要炸裂,艰难地咳嗽和大喘气,废墟里的氧气越来越少,我被憋得眼球要蹦出来。就在我和母亲奄奄一息之时,突然,在地震剧烈的震颤中,整块的焦子屋顶在我的头部上方裂开了一道缝,一股新鲜空气涌进来。我亲爱的老屋,在自身毁灭时仍给我和母亲留下了一隙生还之路。</h3> <h3><b>  这是地处震中的路南区震毁照片。我的家就在这照片正下方的解放路中段。</b></h3> <h3></h3><h3> 此时,哥嫂所住后屋的屋顶向东甩出1米多远,哥哥竭尽全力撞碎头上压着的玻璃,从直径300多毫米的小洞中生钻出来。他在扒出我嫂子的头部后,到处摸不到小三,就大喊着母亲和我的名字蹦到前屋的废墟上。由于有了这条裂缝,哥哥和邻居很快发现了我们。当我和母亲被救出来时,眼前的景象使我惊呆了:方圆十几里内的建筑物已荡然无存,老屋已坍成一片废墟,惟一能找到的旧时容颜就是躺在废墟上的碎成几块的焦子屋顶和那对着胡同吠叫的石头哮天犬。这就是曾经庇护了我20年的老屋吗?</h3> <h3><b>地震废墟</b></h3> <h3>  我在废墟里被埋了4个多小时,两腿被砸骨裂,痛的不能站立。我从废墟上匍匐到后屋,和哥嫂一起扒出了小三,可怜这12岁的孩子被地震颠到大人脚下,北面房山倒塌将其掩埋,嘴和鼻孔里塞满了土,早已窒息而死。</h3><h3> 7月28日是刻骨铭心的一天。</h3><h3> 我被救出来后,立即与哥嫂和邻居扒救隔壁魏家的一对新婚夫妇。市医药公司的高房全部砸在魏家的房上,这对小夫妻的身上压了1米多厚的两层屋顶和砖石。我们拼命的用手扒着,终于挖出了一个1米多深的坑,看见了这对新婚夫妇的脸,那媳妇早已窒息而亡,男的还在捯气。当我们把他拽上来后,我和哥哥立即轮流给他做人工呼吸,仍未能挽救他的性命。</h3><h3> 大地震造成我家和7家邻居死亡10人,幸存的14口人没有时间悲伤流泪,只是红了眼似的扒人救人。当天夜里,我们7家14口人挤在用木棍和床单搭起的三角窝棚里,在饥肠辘辘中分吃了扒出来的15个土豆。</h3> <h3>  那天的夜里,万籁俱寂,天黑得如同倒扣的铁锅。人们互相依偎着,在一片恐怖中煎熬着……</h3><h3> 大约半夜时分,一片嘈杂的人声从南边传来,我、哥哥和一些邻居趴在2米高的废墟顶上向下望去,但见被砖石瓦块填满已成一条窄沟的解放路,从南边忽忽悠悠飘来一片小灯笼,影影绰绰的人影随之向北涌来,一片声音在叫着:“走了,走了,回老家了。”我们听着这瘆人的声音,想到此时不可能有人敢走,越发觉得这分明是鬼影和鬼声。大家战栗着,身子紧紧贴在屋顶上,大气都不敢出了。突然,我感到已成废墟的老屋仿佛站立起来,在我们四周竖起了一座高墙,把我们紧紧地保护起来……</h3><h3> 对于鬼提灯这段经历,我曾经和一些人讲过,也曾在QQ空间和地震亲历者微信群与大家研讨过。有些年轻人质疑它的真实性,甚至一些地震亲历者也认为是“群体性幻觉”。对此,我只能说这绝非幻觉,是我和一些邻居亲眼所见。至于是人是鬼,须留待当事人和研究者予以科学合理地解释。</h3> <h3>  听说还要发生大震,人们纷纷逃出市区。我们也丢下老屋逃到了南厂的铁道上;据说住在铁道上,地裂缝也掉不下去。</h3><h3> 震后第10天,哥嫂从丰润县老家找来三辆马车,准备拉上从废墟中扒出的家具物品寄放到百里之外的嫂子娘家。当清扒小院的废墟时,忽然听到鸡的叫声,我在倒塌的鸡窝废墟里,将那只老母鸡扒出来,那鸡被挤压在废墟中,翅膀和头部结满血痂,左眼球被砸的流出眼眶,虽然遍体鳞伤,饿得精瘦,仍瘸着腿往外跑,但跑不多远,却又返身回到被埋压的鸡舍旁,蹲在那里一动不动。我的耳边响起了屈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吟诵,触景生情,眼泪差点掉下来。兽犹如此,人何以堪!躲过劫难的老母鸡理应获得生存的权利。我唯恐在此将老母鸡放生会被人们吃掉,就将它带到了丰润县的嫂子娘家,并嘱咐他们好生喂养,不得杀害,直至其寿终正寝。我想,在废墟中蜷缩着得以逃生的老母鸡,这回尽可俯仰屈伸、奔跑自如了。</h3><h3> 震后的最初两年,我多次去嫂子娘家取东西,那散养在院外的鸡群见到我都作鸟兽散,惟见这只老母鸡忽的从鸡群中冲出,乍着翅膀半飞半跑地冲到我身旁,它用身子轻轻蹭着我的裤脚,尖尖的嘴轻轻地啄掉我鞋上的土粒。真是万物皆有灵啊!一时间,我陶醉了……</h3> <h3><b>我家附近的永红桥两侧摆放的震亡者遗体。</b></h3> <h3>  我在废墟中清扒东西时心情是愉快的,觉得终于可以离开这危险境地了。可是,当我和母亲真的要坐上马车离去时,我却泪如泉涌了。这毕竟是养育了我20年的老屋啊!鸡且恋窝,何况人乎?我搀着年迈的老母亲一步三回头地向老屋洒泪告别。当我们走到解放路与宋谢庄大街(今南新东道)的十字路口时,立即陷入救灾的车流、逃难的人流和排成排码成垛的死尸堆中。我们左冲右突,在里面转了一个多小时,定睛一看,却又回到了我家老屋的屋顶,我们扑在废墟上嚎啕起来。母亲边哭边说:“这是咱家的老屋舍不得咱们走哇!”</h3> <h3><b>  我家所在的解放路与小山大街交口的建筑震毁景像。</b></h3> <h3><b>  我所在的工厂自缝车间震毁情况</b></h3> <h3><b>  地震后的1977年7月,我所在工厂正在重建震毁的机修车间。</b></h3> <h3> 地震一个多月后,姐姐将老母亲先接到山东青岛婆婆家暂住,后又转到青海冷湖家中,不久又到青海西宁哥哥家住。我则响应市委“先治坡,后置窝”(即先恢复生产,后建设简易住房)的号召,搬到工厂办公室全身心地抗震救灾和恢复生产。地震快一周年了,当我家周围都盖起了一栋栋简易房时,只有我那化成废墟的老屋,依然默默地卧在那里。母亲因为没有住房难以返唐,我家可能成了唐山唯一没有建起简易住房的人家。</h3><h3> 1977年“7.28”前夕,十几名解放军战士来到我家老屋的废墟上。他们从废墟中扒出房梁和门窗,帮我家盖起了两间简易房。这是当时唐山典型的“一坡水”房屋,墙用砖头垒到半人高,上半截钉上苇帘,抹上泥巴和石灰,一面坡的屋顶铺上油毡,以砖头压缝。我家的老屋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它就像负伤的勇士,在亲人解放军的帮助下,毅然从废墟上站起来。虽然瘦骨嶙峋,衣衫不整,其貌不扬,但却挺拔坚毅,傲岸不屈。我的母亲在经历了1年多的颠沛流离之后,终于又回到了养育我20年的老屋。我们在这所简易房中一住就是9年。条件的简陋,比起现在两水两气俱全的楼房来,有天壤之别。当时人们形容简易房是“进门先低头,刮风先发愁;冬天冻不死,夏天(热得)像泥鳅”。即使这样,我和母亲在老屋里住得仍是有滋有味,因为,这毕竟是我们的家呀!</h3> <h3><b>解放军正在帮助唐山灾民建简易房</b></h3> <h3><b>中央对加快唐山城市重建予以批复</b></h3> <h3><b>  1977年国庆节期间的居民区</b></h3> <h3>  1985年4月,唐山震后恢复建设进入收尾阶段。根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处在地震中心的我家老屋地段将被弃之不建。按市里规定,我家要随工厂搬迁到25公里外的丰润新区。当搬迁的汽车起动时,77岁高龄的老母亲说什么也不走,她流着眼泪唠叨着:“这是我的家,我不走,我不走啊!”其实,我又何尝舍得走呢!故土难离呀!在近30年里,这老屋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曾与我相依为命。老屋最懂我的心,我也最解老屋的情。近10年的风雨冲刷,使老屋饱受摧残,断墙、朽木已难以支撑这偌大的空间;那从潮湿的顶棚上滴下的串串水珠,仿佛是老屋在流着眼泪规劝我:“走吧,走吧!我实在挺不住了,保护不了你们了!”为了安慰母亲的感情,同时也为了平覆自己的感情,我决定留下来陪伴老母亲,而让妻子带孩子先搬到新区居住。7个月后寒冬将至,在大家的劝慰下,老母亲才和我搬进新区温暖的新家。临行的头天晚上,母亲和我都彻夜难眠。早上起来,母亲抚摸着已然糟朽的木门窗,流着泪念叨:“难道就这么走了?”……</h3><h3> 我双膝跪地,对着老屋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我的老屋哇,我实在舍不得离开你呀!我走后,你那身躯将化为乌有,但你那坚毅不屈的魂灵将成为永恒。</h3> <b>建设路两侧的建筑物加快建设</b><h3><br></h3> <h3>  倏忽十年,弹指一挥间。1996年“7.28”前夕,我作为市城建部门工作人员,带着记者去位于解放路老十中的军民共建丰碑园采访,使我又得以去老屋旧址寻梦。众里寻她千百度,却蓦然发现昔日的废墟堆已杳无踪影。在我家老屋旧址北面,一座高大的门楼矗立起来,横楣上“小山物资转运场” 7个遒劲有力的金字行书灿灿生辉,汽车载着满满的货物繁忙出入。在我家老屋的后身,原唐山医药公司药库的旧址已经改造成了商贸流通集散地——小山的物资转运场。广场上摆满了大客车和载货车,熙熙攘攘的人流涌动,人们背着扛着硕大的编织袋抢着上车。啊!改革开放使我家的老屋脱掉了旧躯壳,成为唐山市最大的小山批发市场的一部分。</h3><h3> 老屋当有灵,会欣慰的。</h3> <h3><b>  位于解放路中段的我家旧址,1985年搬迁后成为小山运输市场的一部分。</b></h3> <h3></h3><h3> 2006年“7.28”前夕,我参加唐山纪念抗震三十周年活动筹备工作,再一次去老屋旧址寻梦。唐山城市建设的十年腾飞,已使我认不出我家老屋的所在,以致我所乘之车开过去30来米远,又不得不下车返回来寻找。凭着那在老屋边竖立了50多年的电灯杆,我才确定了老屋的位置。老屋边的小山物资转运场更是今非昔比。来自唐山各县和外地市的车辆川流不息,看门的老大爷介绍说,经过十年的发展,这里已成为冀东的货物集散中心,每天有数百辆客货车发往外地。过去的地震废墟,现在已成了寸土寸金的宝地,我家的老屋,如涅槃后更生的凤凰,随着唐山的腾飞而羽化成仙了。</h3><h3> 2016年“7.28”前夕,我从石家庄返回唐山,参加唐山电视台抗震复产访谈节目的录制,借机寻访我魂牵梦绕的老屋。凭着那基老灯杆,我很快找到了老屋的旧址。旧址北面的牌楼依然醒目,但横楣上的字已换成“唐山市冀东驾校”。牌楼里面的大门垛上挂着“唐山市小山运输市场客运服务处”的旧牌子。走进大院,只见偌大的广场上仅停着几辆教练车,昔日喧嚣拥挤的广场变得冷寂萧条,我的心不禁沉重起来。询问在屋外乘凉的几个工人师傅,他们说,这里早就不搞客货运输了。现在国家鼓励搞物流,路南区、路北区打造生态型信息物流产业园区,在市郊的南刘屯、越河、唐古路、唐丰路等地分别建了物流园,市区周边遍布着许多物流公司,小山批发市场到处是他们的物流点,小商贩根本不用自己找车运货,只需一个电话就解决了。</h3><br><h3></h3> <h3><b>我家旧址所在地建成自建公助的平房区</b></h3> <h3>  与我家老屋所在的解放路南段“门前冷落车马稀”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跨过南新东道进入解放路北段,由于紧靠小山批发市场,经济很是繁荣。</h3><h3> 我徜徉在老屋附近的街区,突然发现这里幽静而美丽。这是震后国家统一规划的自建公助平房,棋盘网格式的布局,土地平阔,房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小巷两侧遍植杨柳,隐天蔽日,形成条条绿色长廊;各家门前、院中的葡萄、石榴、苹果、桃、梨等果木硕果累累,值此瓜熟蒂落时节,间或有熟透了的鲜桃坠地,噗噗声中果香四溢。在杨柳一面街,一位老者爬上房顶,从架上采摘下串串葡萄,那葡萄挂着露水,晶莹剔透,宛若串串珍珠。老者虽汗流浃背,却怡然自得其乐。顾盼左右,我仿佛进入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世外桃源了。</h3> <h3><b>唐山世界园艺博览园景色</b></h3> <h3><b>  1878年开平煤矿1号井开钻,唐山大地开始苏醒。</b></h3> <h3><b>  1878年开建的中国第一佳矿一一开滦唐山矿一号井,至今还在出煤。</b></h3> <h3><b>唐山世界园艺博览园一角</b></h3> <h3> 我信步走到距我家老屋3000多米的南部采煤塌陷区。</h3><h3> 1878年,开平矿务局在桥头屯打下中国近代第一口机械采煤竖井,经过100多年的采煤,在此地造成了1800多公顷塌陷区。这里垃圾成山,坟茔充斥,污水横流,臭气冲天,成了人迹罕至的采煤塌陷废弃地。</h3><h3> 1996年7月28日下午,在参加纪念唐山抗震二十周年活动之后,我作为市城建部门工作人员,随市领导及城建、建设、土地、环保、交通等部门负责人,冒雨踏勘了南部采煤塌陷区。我并连夜草拟了报市政府的《唐山市城市建设管理局关于南部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暨建设南湖公园的请示》。随后由我局牵头强力推进生态改造工程建设。</h3><h3> 1997年3月,机声隆隆,红旗猎猎,2万多名干部群众和驻军官兵浩浩荡荡开进南部采煤塌陷区,从此展开了持续10年的生态环境治理和绿化改造。</h3><h3> 1998年,我撰写了《创建有唐山特色的园林城市规划(1998——2005年)》,集中专家意见,提出化腐朽为神奇,突出水体特色,采用乡土适生树种,将南部采煤塌陷区建设成为具有水乡情趣和自然森林风貌,集游憩、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粗放型森林公园。</h3><h3> 2000年4月,南部采煤塌陷区部分地段建成了面积133.58公顷的南湖公园。</h3><h3> 2004年1月,唐山市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h3><h3> 2004年7月,唐山南部采煤下沉区生态建设项目获得联合国颁发的“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h3><h3> 2005年5月,南部采煤下沉区部分区域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唐山市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h3><h3> 2010年10月6日,我局3位领导作为申办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韩国顺天举行的世界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第62届年会,唐山申办代表团以精彩的陈述和近乎完美的表现,征服了所有理事会成员,为唐山争得了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承办权。</h3><h3> 2016年4月29日,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南部采煤塌陷区隆重开幕。此值唐山地震四十周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以“都市与自然•凤凰涅槃”为主题,向世人展示了唐山这座凤凰城从地震毁灭、崛起、振兴、腾飞到高速发展的过程和生态治理恢复的成果,表明了唐山人民保护环境、修复生态、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h3><h3> 徜徉在我曾经参与规划、绿化的世界园艺博览园内,百感交集,心潮澎湃。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风雨沧桑,老屋旧景虽不在,近旁崛起世博园。往事依稀恍如梦,觉来旧貌换新颜。<br> 啊! 我家的老屋,我永远怀念的地方。</h3><br> <h3><a href="http://h5.qzone.qq.com/feed/visitor/1834862605_2_1472881464__1472881464/feedvisitor?hostUin=1834862605" target="_blank">浏览116次</a></h3>。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h5.qzone.qq.com/ugc/share/6A0B8E8A2147B57828C3EC33F8F0464F?uw=1834862605&subtype=0&sid=&from=singlemessage&blog_photo=0&appid=2&ciphertext=6A0B8E8A2147B57828C3EC33F8F0464F&_wv=1#wechat_qqauth&wechat_redirect"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h5.qzone.qq.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