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10月1日建国70周年前夕,晋中市红军荣军休养院,新建了一个革命伤残军人荣誉馆。我得悉后怀着敬仰的心情踏入展览馆的大门,参观之后的穿越感仿佛又把我带回年幼时,父亲用伤残三轮车载着我,置身在荣院的大操场。周围都是熟悉的面孔,他们还是那么年轻,还是那么有活力,对自己残缺的躯体没有一丝一毫的在意。在我眼里他们和正常人几乎没有区别,残臂的照样洗衣做饭、写写算算、骑车带孩子;残腿的照样做游戏、钓鱼、爬梯上房堵漏屋;面部烧伤的照样各地跑市场;眼睛伤残的炒菜做饭、电话接线、用手摸表针播报开会时间没有丝毫差错。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用自己留存的肢体发挥余热,用赚了的余生谱写新的芳华。</h3><h3>开始是作红色传承报告,后来成立荣军棉织厂解决家属困境,之后又成立五七厂解决子女就业为国分忧。在我的记忆中棉织厂和五七厂成立初期,父辈们个个身先士卒,每个岗位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不吃老本,要立新功”和“发杨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h3><h3>我们的父辈,虽然不都是战功显赫的战斗英雄,但他们都是为创建新中国,保卫新中国,枪林弹雨下的幸存者。他们的牺牲和奉献,就是支撑起新中国的脊梁!</h3><h3>晋中市红军荣军休养院在这么一个盛大庄严的时刻,把我们父辈们战火青春的故事展示给后人,不仅表达了对革命伤残军人的感恩和敬仰。更是激励我们后人要牢记自己的出处,不忘国旗上有父辈的鲜血,不忘今天安康生活中有父辈们的奉献。我们有理由为有这样的父辈自豪,更有将父辈们为国舍生忘死的牺牲和奉献精神传承下去的责任和使命。</h3> <h3>这个戏台我相信有很多人看到就熟悉,就有种亲切,甚至激动。在这个戏台上,我们的父辈用自己的伤残的身躯,自编自演了多少场革命传统教育和励志节目,有多少名家大腕为我们的父辈慰问演出了多少场,我们不一定清楚。但是这个戏台和大操场留给我们的快乐永远清晰!戏台和大操场是我们童年趣事的乐园,也是我们永远也回不去的家了!</h3> <h3>电影《上甘岭》中,15军45师135团三营七连,那位眼睛受伤后裹着纱布仍然指挥战斗的连指导员李锁贵。</h3><h3> 上甘岭战役——现在世界上有名望的权威军事院校没有一家不把它做为战例写进教材的。在这场惊天动地血战中,能从尸山血海的战场上回来,真是微乎其微的生存概率!</h3><h3><br></h3><h3><br></h3><h3>照片、军功章和立功喜报由李锁贵之女李爱梅提供</h3><h3></h3> <h3>这些生锈的军功章🎖,是对“精忠报国”最美丽的注解!</h3> <h3>这一张张的立功喜报,我们小时候都见到过,感觉没有特别。长大后才知道这是父辈们一次次出生入死的里程碑!</h3> <h3>可以想象当时战斗英雄家里亲人收到这张立功喜报时,一边高兴亲人立功,一边庆幸苍天有眼亲人安然!</h3> <h3>革命伤残军人王长松。生于1925年1月。山西省陵川县人,1945年2月入伍。1949年4月任66军196师师部侦察连班长。1951年1月因战致二级伤残。1952年2月来院休养。荣获“解放奖章”。</h3><h3><br></h3><h3>90年代有一位学摄影的学生,给老前辈留下的彩色影像。</h3> <h3>功臣王长松伤残的双腿。</h3><h3>正如《英雄赞歌》中唱的</h3><h3>人民战士驱虎豹</h3><div>舍生忘死保和平</div><div>为什么战旗美如画</div><div>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div><div>为什么大地春常在</div><h3>英雄的生命开鲜花</h3><h3>正是因为有无数个这样普通一兵的舍生忘死,才有今天我们的安逸生活。</h3> <h3>95岁高龄的老前辈,保持着军人坚毅的气质,仍然坚持自己走路,残缺的下肢支撑着坚挺的脊梁!</h3> <h3>2019.7.29日老人家讲述,成立五七厂初期做粉笔时,几位老革命发扬战争时期的顽强精神克服困难,攻克了做粉笔时烧窑火候难掌握、灌模后难成型、粉尘太大等难题。</h3><h3><br></h3> <h3>作为革命伤残军人子女,我们有多少人可以像这位小妹妹一样,有机会日夜陪伴我们的父辈?又有多少人有机会为父辈的残腿残臂疼痛难忍时按摩,有机会为父辈的残眼清洗上药,有机会为父辈体内残留弹片不适痛苦时感同身受地安慰安慰。</h3><h3><br></h3><h3>作为晋中市红军荣军休养院里的子女,我们倍感骄傲和荣幸。晋中市红军荣军休养院,是全国唯一一个加冠红军的休养院,是唯一一个可以带家属的休养院。</h3><h3>想来我们这些子女们,是多么特殊的群体,在一个大院生活这么多年是多大的缘分和福造化呢!<br></h3><h3>红军长征的幸存者能有多少,我们身边就有。</h3><h3>上甘岭战役的幸存者又有多少,我们眼前就有。</h3><h3>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枪炮下的幸存者,我们家里就有。</h3><h3><br></h3> <h3>作为革命伤残军人子女,能依偎在父辈身旁,为他抓痒痒,帮他洗澡,剪指甲,洗衣服,用心倾听他含糊不清的过去,我们中间有大部分人是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是奢望。有父辈健在的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日子吧!</h3><h3>我们也已到了花甲之年,有时间回味与父辈们在一起的时光。细细想一想,我们年幼时父辈们缺胳膊少腿地抚养我们的艰难,我们无以为报啦!</h3><h3>能做到的,只能是努力回忆一下父辈们战火中的故事,讲出去。让更多的人真正理解今天我们常用的互赠语———“家庭和睦,万事如意”等等,这样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啊!</h3> <h3>天际流云瞬息变,地上沧海成桑田。轻剪一缕光暖,静坐红尘巷口,让暖轻敲您的流年,让您的故事盛满芬芳,而我悄悄的躲进您的故事,在花开如海的岁月,为您编织最美的风景。</h3><h3><br></h3> <h3>以下内容为晋中市红军荣军休养院展览馆图片。</h3><h3>感谢院领导在如今多元多变的时代,把我们带入已散去70年的战火硝烟中,领略父辈们的英勇悲壮,读出老一辈记忆中的辉煌!</h3><h3>展览馆呈现了许多父辈们值得骄傲的故事,收藏了他们经历过的非凡过往。</h3><h3>这是真情奉献,是真正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3><h3><br></h3> <p class="ql-block">上甘岭战役的战斗英雄高晋文。</p><p class="ql-block">抗战英雄张汉清。</p><p class="ql-block">太原晋中战役英雄高奎。</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英雄闫福林</p> <h3>渐渐褪色的照片,模糊的面庞,掩盖不了老一辈革命军人的矍铄挺拔和浩然正气!</h3> <h3>1、这一组照片中,大部分是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h3><h3>他们经历过的我们永远无法体会,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被胜利会师时欢呼声覆盖的庆幸;将日本鬼子赶出家门,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时相拥而泣柔情;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把美国佬不败的神话改写时,在国门外的自信。</h3> <h3>3</h3> <h3>4</h3> <h3>6、</h3> <h3>7</h3> <h3>7.1</h3> <h3>7.2</h3> <h3>8</h3> <h3>10、</h3> <h3>12</h3> <h3>5</h3> <h3>10</h3> <h3>15</h3> <p class="ql-block">共和国的国旗上有无数革命前辈的鲜血,革命前辈和革命军人就是国之脊梁!</p><p class="ql-block">时代不同了,我们接受的教育与资讯都完全不同,但是爱国的情怀永远相同,有国才有家是亘古不变!</p><p class="ql-block">爱国情怀不是我们会唱一支爱国的歌,而是要从心底升出一种疼爱与敬畏,完全明白个人对祖国的依附关系,是我们对自己家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行动起来尊重英雄,关爱英雄,也是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历史长河的潮起潮落中,有一段自己身边的故事让我们传诵,还是可以影响我们一代人的历史故事,是很幸福的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