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童年的足迹,徒步板桥高山记

高山绿茶

<h3>  高山是我的故乡,此次驴行也算是故地重游,和驴友一起追寻童年的足迹。 </h3><h3> 车子过板桥后停在一个叫木岭头凹的路口,才走了十分钟左右就到了屋下坑村,一幢很有特色的房子随即映入眼帘,不尽赞叹:好美的房子。</h3> <h3>说来惭愧,虽说我家在高山村,但我回家是不经过这条路的。如今村村通公路,顺便了解一下老路的状况,都说哪还有人走老路的呀。可是我们登山协会的驴友就喜欢走古路,看我们的协领,对此路多么满意且恋恋不舍。</h3> <h3>一路欢声笑语,古凉亭也开心得合不笼嘴。路上有铺满了刚从树上掉下来的板栗,边走边吃,不亦乐乎。</h3> <h3>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高山村,我们先是好奇地沿路找到里面的小自然村(马踏弄村),到了老支书家里,他的儿子,女儿都和我是同学,老人家激动地拿出了儿子的影集,和我一起回忆四十年前的情景,感觉自己又回到了童年时代。</h3> <h3>高山村是行政村。进入村子,就有狗狗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而且还喜欢跟着我们走呢,大兵哥不习惯还有些害怕。除了狗还有成群的鸡、鸭、鹅,它们也引吭高歌,表示热烈欢迎。这些景象是不是离我们很远了? </h3> <h3>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人口背离故乡,告别世代耕耘的土地,走向繁华的城市。而在他们的身后,被抛弃的家园在岁月风雨的洗礼中,正慢慢褪色。很多房子已经成为弃园。我就读过的小学已经不存在了,遗址长满了荒草。所幸,碰到了我老师,她已是80高龄,精神很好,还一定要带我们参观她亲自种的十株香榧。</h3> <h3>  从高山往山背走,全是下坡,这条路才是我读高小(小学三~五年级)时的必经之路。驴友们不太理解:为什么"山背村"是在“高山村"的下面?无从考查。 沿途还看到村民种的疏菜、厚朴,更有连绵不绝的茶园。我们还体验了一把采茶的感觉。</h3> <h3>走着走着,到了“黄沙塔”,这里是我以前的“娱乐场所”:每个星期会有一个下午的课程不太"重要",我们同村的几个男女同学就把准备的中饭悄悄藏在此塔旁边的草蓬中,骗老师说没带中饭,老师自然是不会不让我们回家吃饭的。我们就在路上把饭吃了却不回家,就在"黄沙塔"玩扑克牌等游戏。这些往事已经过去40多年。上周末因为想着要带队重走我的上学路就和老妈聊到此事,可爱的老妈是绝对想不到她心目中的乖乖女也会有这样的秘密,我俩是笑得前仰后合。就连同行的驴友听后也觉得不可思议:老师不家访吗?反正这件事没被发现过,抑或当年的老师没现在注重成绩,当时小升初读哪个学校是按名额抓阄的,而且老师可能也想着可以早点回家呢。</h3> <h3>到了山背村也就是我的老家。</h3> <h3>这是海洋战友的家</h3> <h3>从枫岭根回板桥的路基本是公路。驴友看到公路下面有老路,就坚持带我们去走一走,下去才发现老路已经是走不通了。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可现在是原本地上有路,因为走的人少了甚至是没人走了,所以路也就没了,正应了"路是走出来的"这句老话。</h3> <h3>此次徒步12公里,途径板桥一屋下坑一泮八一岗头一马踏弄一高山一上山背一下山背一塘弄一枫岭根村。感谢协领茗香阁,驴友云云,1175海洋,王旭雅,梦语,天赋吉运,吴为,大兵哥,会飞的马儿一路同行。</h3> <h3>照片由高山绿茶,海洋,茗香阁,大傅提供,特此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