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铁路的故事

往事并不如烟

只要是川外人,看了文章题目,就应该知道“那条铁路”是“哪条铁路”了。<br><br>没错,那条铁路,就是现在横穿川外校园的那条废弃了的旧铁路。我在川外生活了20年,这条铁路当然也陪伴了我20年。那一根根破旧的枕木,那一节节生锈的铁轨,还有那一粒粒掩着枕木的碎石,无不记载着我青春时光的点点滴滴。虽然这条铁路早已废弃,而我也离开川外20余年,但对于那条铁路的记忆,却是历久弥新,因为它承载着从1972年以后进校的每一届川外学子的美好记忆。 <h3><font color="#010101">前几日,有人在某川外校友群里转发了一条消息,说来自官方的消息,川外小铁路将保留和修缮,另外增加人行步道穿插其中,这段铁路有望成为新的网红打卡景点。记得在2012年,就有消息说有关部门计划拆除这段铁路,后来遭到川外学子以及部分市民的反对抗议,时任重庆市长的黄奇帆先生从善如流,亲自批示,这条铁路才得以保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铁路修缮后的效果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其实,这条被人们称为川外小铁路的铁路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小”铁路,而是实实在在的标准轨距正规铁路,只是不跑客车而已。其次,这条铁路是二钢(后改为重庆特殊钢厂)的专用铁路,从位于双碑的二钢厂区经石井坡、童家桥、烈士墓,在梨树湾与铁路局的公用铁路连接,再经天星桥、新桥、上桥,一直延伸至中梁山煤矿,全长近20公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严格说来,我与这条铁路的交集,至今已有50多年。1965年,我考上了四川外语学院附属外语学校。当时的外语学校还在上桥,借用的是煤技校的校园。校园外是凤鸣山通往中梁山的马路,马路外面便是那条铁路。白天坐在教室里上课,通过窗户便能瞅见远处冒着白烟驶过的火车。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经常能听见远处传来的轰隆隆的声音。但凡遇到下雨天,铁轨打滑,火车要重新起步,那欢快的轰隆隆的声音便变成了粗重的哐哧哐哧的喘气声,有时候这种声音甚至可以折腾大半夜。周末,也有家住二钢或嘉陵厂一带的同学,选择沿着铁路走回家。记得我也曾伴随某些同学走过这条道,从上桥开始,沿着铁路经新桥、天星桥、梨树湾、烈士墓、童家桥,再穿过两个隧道,便可抵达石井坡或双碑。一年之后,外语学校新校区建成,我们便从上桥搬到了石桥铺,离开了那条铁路。</font></h3> <h3>这是当年外语学校在上桥煤技校的校址。</h3> 然而,8年之后的1973年,我进入川外校园读书,又开始了与这条铁路作伴的生活。而这一次,便是整整20年。<br><br>川外原来的校园在北碚澄江镇三花石,紧邻北泉公园,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可惜整个校园都位于半山腰,环境逼仄,校门外便是重庆通往合川南充的公路,无法扩展。1970年年底,川外搬迁至歌乐山下烈士墓旁的西南政法学院校园。在此之前,西政已经奉命停办。当时的西政校园以进校门后那条主干道为界,分东山校区和西山校区,西山校区的围墙外便是那条铁路。1972年,川外恢复招生,俄语系和法德系住在西山校区,英语系则栖身在东山校区那座矗立在山头上的五层高楼里。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1973年川外(西政)校园的校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背后山坡上的那栋大楼便是英语系几百学生住宿和上课的东山大楼。</font></h3> <br><br> <h3><font color="#010101">每天晚饭后,无论是东山的英语系,还是西山的俄语系法德系师生,都会习惯性地走出围墙,或三五成群,或独自一人,沿着铁路走上一段。三五成群的自然会边走边嘻嘻哈哈地摆龙门阵,那独自一人的也不会闲着,他要么是在默默地记单词,要么是念念有词地背诵课文。这期间,我有一位小学同学正好在烈士墓展览馆工作,就住在铁路边上的“狼犬室”旧址里。还有一位小学同学在新建厂(后改为“重庆发动机厂”)工作,也住在那附近的工厂宿舍里。偶尔,我会沿着铁路,去到他们那里聊天喝茶,打牌下棋。1975年,我恋爱了。女朋友家住沙坪坝,而我家住杨家坪,星期天返校,都要在沙坪坝17路公交站乘车。如果时候还早,我们在17路车站会和后,会放弃乘坐公交车,而是步行走回学校。我们会穿过沙坪公园,路过公园角落里那个红卫兵墓园时,偶尔还会找个地方坐一坐。然后再从梨树湾沿着铁轨,数着一根根枕木,走回学校。后来,学校安排我们73级同学到二钢学工一个月。每天早上,我们都会沿着铁路,一路步行到二钢。下午下班之后,再沿路返回学校。当然,有的同学也会选择在烈士墓乘坐公交车到二钢。二钢厂的工人要么是炼钢车间的炉前工,要么是轧钢车间的轧钢工,都是既需要经验技术又非常危险的工种,我们这班什么都不懂的大学生能干什么呢?于是厂里给我们分配的任务便是挑炉渣。一人一条扁担,两个撮箕,把沉重的炉渣从一个地方挑到另一个地方。这种无用功的学工,纯粹就是为了完成任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转眼到了1978年,西政恢复招生。上级决定,两校均在原西政校园办学,以主干道为界,东山校区属西政,西山校区归川外。对于这个决定,西政当然是满心的不愿意和不服气,总认为是川外抢了他们的地盘。为此,两校教职工和学生多次发生摩擦,甚至流血冲突。一天傍晚,我在铁路上散步,偶遇几个半大孩子,看上去像是西政的家属子弟。估计他们也看出我是川外的老师,于是便朝我唱起了童谣:“川外川外,天天吃咸菜;政法政法,顿顿吃嘎嘎!”这事尽管让人哭笑不得,但两校积怨之深,可见一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川外全部搬入西山校区以后,就逐步向铁路以西的歌乐山上发展。先后在铁路西边修建了幼儿园和好几栋职工宿舍。前些年,甚至在山上新建了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运动场、食堂等设施,把一个荒山坡变成了雅致的校园。至此,这里便成了川外的西区,原来的西山校区变成了东区。更重要的是,原来位于校园围墙外面的的那条铁路,成了川外东西两校区的分界线。最后,这条二钢的专用铁路,终于变成了“川外小铁路”,与西政彻底没了关系。真不知道那些老西政人,现在该怎么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就在今天,收到川外一位老师发来的几张照片。铁路改造工程已经开始施工,工人们首先把铁道上的杂草铲除干净,疏通排水沟,然后开始铺设行人步道。</font></h3> <p>祝愿川外小铁路早日改造完工,为川外人和重庆市民提供更好更漂亮的休闲游览景观。</p><p><br></p><p><a href="http://guoqing.china.com.cn/2019-09/10/content_75191408.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i>寻找最初的浪漫!川外最美小铁路步道这样建</a><br></p> <br><div><h3>2019年9月26日</h3>写毕于 莞翠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