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回去!一个执拗的念头,纠缠成难解的心结。纷纷缕缕,把我们老知青的脑海占据。</p><p> 回去!是绕不过去躲不开的热点话题。</p><p> 回去!是一个梦寐以求的渴望与希冀。</p><p> 回去!是个个年届古稀,铁了心的主意。</p> <p> 回去!回到那片曾经历练青春的土地。</p><p> 回去!为了感恩,为了回报,为了续写知青与老乡半辈子结下难以割舍的友谊。</p><p> 回去!为了生命的年轮再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为知青岁月再加盖一枚验证年检的深红印记。</p><p> 回去!非走不可,坚定不移,历经艰辛,在所不惜,势不可挡,迫不及待,千方百计,只争朝夕。</p> <p> 回去!是一项故土的膜拜,虔诚的心灵洗礼。</p><p> 回去!如同组织一场大规模的战役。</p><p> 商定日期,考虑周密,购票食宿,安排过细。</p><p> 制作横幅,斟词酌句,营造氛围,策划联谊。</p><p> 回去!是拼接那破碎的斑驳,远去的芳华。回收那青年点生活、五味杂陈的气息。本意初心,不为游山玩水,千里迢迢是为了我们青春的回忆。留下真实,留下细节。以共和国同龄人的诚信担保,拒绝戏说、拒绝演义,写出经得起时光考验的"知青史记"。</p> <p class="ql-block"> 回去!对许多人来说杂事缠身、体质下降、成行实属不易。对某些人来说也许此行是人生舞台谢幕前最后一次返乡之旅。</p><p class="ql-block"> 回去!哪怕结局不尽人意,但最终能重游故土,看一眼那片浸洒过青春汗水和泪水,历经风雨的多情土地,亲眼看看第二故乡五十年的沧桑巨变,亲身感受到四十年改革开放给新农村带来的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那就不虚此行,没有怨言,没有失落,没有遗憾一一我心足矣!</p><p class="ql-block"><br></p> <p> 回去,是对自已的一次总结。</p><p> 回去,是人生路上的一次巡礼。</p><p> 回去,是对曾经付出代价的告慰。</p><p> 回去,是对美好晚年的希寄。</p><p><br></p><p> 回去是旅程,回不去是历程。</p><p> 回去是记忆,回不去是岁月。</p><p>不管是热情还是冷淡,我们都回去了。</p><p> 这是青年点最后一次集体行动,历经半个世纪的群体依然是激情满怀、老骥伏枥!</p><p><br></p><p> </p> <p> 2019年9月26日,是我们老三届知青上山下乡51周年的纪念日。</p><p>在青年点同学们倡导下,大家从祖国的四万八方聚集青年点所在地一一辽宁省凌海市三台子镇枣园子村。</p><p> 枣园青年点从1968年9月起,由抚顺胜利矿中学、抚顺石油炼建中学和锦州铁路中学分三批共三十多人组成。</p><p> 我们青年点距沈山线羊圈子车站仅2里地,50多年前这座百年老站为四等车站,每天迎送旅客列车十几个车次,现在已被撤销变为临时乘降所。</p><p> 车站也被扒得惨不忍睹,上图为原来的羊圈子车站。</p> <p> 七绝.心系青年点</p><p> 车轮滚滚驶辽西,绿树桥梁向后移。</p><p> 企盼今日圆兆梦,家乡美景觅风奇。</p> <p> 七绝.回青年点</p><p> 秋高气爽雁南翔,游子归来两鬓霜。</p><p> 重叙知青插队事,五十年后返家乡。</p> <p> 高雅琴同学夫妇专程到火车站接站,设宴为同学们接风洗尘,衷心感谢高雅琴、张雨霆对我们热情的款待。</p> <p> 大片花生长势喜人。</p> <p> 鲜嫩的大红袍萝卜。</p> <p> 村民放羊归来。</p> <p> 村民家的牛棚。</p> <p> 原枣园小学与外村合并,旧址变成加工点。</p> <p class="ql-block"> 高雅琴同学从抚顺退休后,老俩口回乡创业办起了养猪场,在经历去年猪瘟等不可抗拒因素惨败后,重整旗鼓又养了一百多头猪,用现代化技术科学喂养。</p> <p> 猪舍里的猪个个膘肥体壮,待长到300斤左右就可以出栏走向百姓餐桌。</p><p> 今年生猪行情见好,完全可以抵补去年的经济损失,赢利喜人!</p> <p> 房前屋后的枣树。</p> <p> 我和平志忠同学与高雅琴老俩口合影留念。</p> <p> 村民家的平房改建成楼房,代步自行车换成小汽车。</p> <p class="ql-block"> 原来的土路都建成柏油路和水泥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南来北往的小客车也方便了村民。</p><p class="ql-block"> 从前街逛到后街,有几个见不到:</p><p class="ql-block"> 1.路上见不到车辙印和马车,铁牛代替了黄牛。</p><p class="ql-block"> 2.村里见不到水井和压水井,家家用上自来水。</p><p class="ql-block"> 3.地里见不到村民,机械化队负责秋收。</p><p class="ql-block"> 当年全村仅有二、三口甜水井,其余都是苦涩咸水井,长期吃井水,大部分人的牙都是浅红色。我们青年点院里打的井也是苦涩水,晚上点煤油灯,写封家信后一摸鼻子熏的漆黑,一不小心还烧焦了头发。</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村委会(大队部)。</p><p class="ql-block">锦县大中公社枣园大队,随着时代变迁和乡镇重组,地名也变为:凌海市三台子镇枣园子村。</p><p class="ql-block"> 村委会前的健身广场和灯光球场宽敞大气,各种健身器材应有尽有,完全可与城市的花园小区媲美。</p> <p> 山上果树硕果累累,馨香四溢。</p> <p> 村子较50年前比,四周全往外扩,面积是以前的二倍。以前石头墙、苇席顶、糊窗户纸的房子几乎找不到。</p><p> 费挺大劲找到了我们大队的青年点,卖给个人后人家当仓库,基本找不到从前的样子。</p> <p> 七律.重返青年点</p><p> 村头老树叶发黄,两鬓斑白返故乡。</p><p> 土道泥屋成记忆,柏油马路贯新庄。</p><p> 颗颗鲜果盛筐运,粒粒粮食满囤藏。</p><p> 情注枣园回首看,丰收场景映秋光。</p><p><br></p> <p> 同学们在村委会门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这座二层楼房在村里十分醒目,得知是当年三队帅小伙丁国君和二队妇女队长、村花胖丫夫妇的"豪宅"。</p><p class="ql-block"> 他俩都是我们同龄人,在我们回城后,两人情投意合鸾凤和鸣,靠致富的头脑和辛勤的劳动率先进入小康家庭,现在村里有地,山上有果树,孩子们都在南方创业,是一户典型的富户。</p><p class="ql-block"> 听他们介绍,现在种地都是机械化操作,一改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滿手老茧汗湿衫"的农耕旧方式。怪不得没见到一套马车出现,老农具也都进了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二层楼房装修典雅,宽敞舒适,真让我们羡慕。</p> <p> 乡亲们听说我们来了,都兴高彩烈地奔向村委会与我们见面交谈,回忆起朝夕相处的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 原三队的知青平志忠和刘佳伦看望老队长赵树忠。</p> <p> 当年知青全被编入果树队,在后山上栽树育果,林间间种短杆作物。</p><p> 当时我们小的十六、七岁,大的才二十岁,身单力薄,从山下挑水浇树很吃力,队长让我们挑半桶,爱面子就硬逞能挑满桶东倒西歪洒一路水,收工回来肩膀压肿了,裤角鞋子全湿了。练了几个月就都能担满两桶水飞跑。</p> <p> 现在见山脚下路两侧多了两个人工湖(大水坑),原来是修高速公路从这儿取土造成的,湖中积水也解决了山上果树灌溉,用水泵通过管道直接上山。</p> <p> 山上果树排列整齐,又红又大的苹果把果树压弯了腰,大家争相在绿树红果中留下倩影。</p><p> 从山上走下来的果农我一眼就认出是我们原四队的丁儒林大哥,他长我一岁,当年英俊敦实,十八、九岁就是干农活麻利的老把式,印象最深的是见他刨茬子,一手拿小镐一手抓茬子,一镐一个。我们试一下,得好几下才能刨出来一个。</p><p>现在丁儒林承包了一片苹果林,枝茂果大,丰收在望。</p> <p class="ql-block"> 这种苹果是新品种“北斗”,硕大鲜美,赏心悦目。</p> <p> 此行有三位女同学,打听当年房东孟大姑的消息,得知老人已去世。买上贡品和烧纸上山叩头祭奠,感恩大姑当年对知青的关爱。(老人终身未嫁)</p> <p> 村委会在宣传土地承包政策,上级派来的村第一书记及村委会其它成员出席大会。</p> <p> 在我们伟大祖国70周岁生日前夕,我们从天津、沈阳、抚顺、本溪、锦州等地回到我们曾经生活过的第二故乡,目的就是省亲观光,近距离地感受半个世纪以来家乡的巨大变化。不忘初心感恩当年大队和生产队的众乡亲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帮助,手把手教我们农活,帮我们渡过那激情燃烧的蹉跎岁月,我们在国家最艰难的时期,奉献了青春,荒废了学业。但锻炼了筋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了解了农村,读懂了农民,学会了生活自理,吃苦耐劳,学会了忍耐,领悟了艰辛,克服了困难,收获了成长。从而形成了爱国、奉献和担当的知青精神。</p><p> 我们都已是古稀之人,趁身体硬朗来一趟我们曾经生活三年至七年的第二故乡,看望一下乡亲们,近距离接触枣园子半个世纪发生的变化,也了却了我们的一生的愿望。</p><p> 我们青年点的同学已有四人仙逝,这次活动也有同学行动不便,想来也来不了。50年了,大部分同学都是首次回来,也许是最后一次。</p> <p> 为了表达对全村父老乡亲的厚爱,我代表我们枣园知青将我珍藏和创作的七律.《知青情》字画献给村委会。</p><p> 这幅字画由我的大学同学,沈阳师范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书法家董菱书写。</p><p> 七律.知青情</p><p> 寂静村霄挂斗星,知青陋室闪油灯。</p><p> 春耕夏铲汗如雨,秋作冬忙茧似铜。</p><p> 曾有胸怀夸浪漫,焉知岁月续峥嵘。.</p><p> 光阴一枕他乡梦,唯剩白头不了情。</p> <p> 这幅字画和作者简介刊登在《幸福老人报"中国知青专刊"》第四期。</p> <p> 乡亲们与我们合影。</p> <p> 丁国君夫妇一再挽留我们,让我们多住几天,老两口独居二层洋楼,说现在不象那时,温饱都没解决,现在住的吃的行的都方便。</p><p> 感谢诚挚的心意,我们决定返程时,就用自家的面包车送我们到盘锦北站,我们真的感谢、再感谢!心里暖暖的。</p> <p> 鹧鸪天.忆知青</p><p> 少小离家奔远方,碱滩遍野眼迷茫。流烟岁月三年度,广袤乾坤半世长。</p><p> 粗米饭,涩盐汤,艰辛磨练志刚强。风华正茂青春逝,梦里依然思故乡。</p> <p> 这是羊圈子大集早市的当地特产。</p> <p> 离开枣园,思绪万千。回首往事,浮想连篇。</p><p> 再见了,第二故乡。愿家乡越来越好,村民健康长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走在前列,幸福万年长!</p><p> 鹧鸪天.五十年后又相聚</p><p> 喜鹊登枝霞满天,知青迟暮返家园。同窗同点相邀悦,乡里乡亲逐笑颜。</p><p> 无阔论,少高谈,促膝打唠话当年。村中巨变心中喜,世纪新农把梦圆。</p> <p> 作者:贾季春(枣园知青),老三届知青,1968年9月26日由抚顺胜利矿中学下乡到枣园大队。1971年9月26日选调回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