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刚刚学习写作的人,对于写作会有一种“一头雾水”的感觉。这个感觉是一种冲突,不知道写什么好,要写的东西模模糊糊恍恍惚惚。怎么办?我给你一个方法,就是不要写了,这是最好的出路,你不写了,放下笔,那个一头雾水的东西就不会再和你纠缠。这个地方实际上就是人生哲学,很有意思。我们常常受这个纠缠控制,纠和缠都是让人生受限,不舒服,有所捆绑,陷于乱麻之中。要从纠缠中走出来,一个是去理顺,一个就是一刀两断,或者干脆像我娘一样,把乱的麻线团扔进火炉里,然后非常高兴地对我说:“快看,火焰好漂亮”。</h3><h3><br></h3><h3>写作上的一头雾水,有个地方值得注意,那就是我们对于要写的东西没有把握,没有搞清楚事物自身的内容以及和我们的关系。我举个例子,美篇平台里面,有很多叫做“米兰”的人,也有很多取名“空谷幽兰”的人,我现在给这些几百个人一个题目,各自写一篇关于“米兰”或者“空谷幽兰”的文字,500字可以,5000字也可以,引经据典可以,结果会怎样?我相信很多人会一头雾水,不知道怎么写。因为她对于米兰花没有了解,那种黄色的米粒一样的花朵,她没有触摸过,而《空谷幽兰》那本了不起的作品,估计都没有读过,只是觉得这个名字很好。如果你觉得空谷幽兰四个字很好,很美,很有意境,我给你一篇作文,你来写,把自己的感觉写出来,我估计还是很困难。因为没有思考过。</h3><h3><br></h3><h3>解决一头雾水的方法有很多,除开一刀两段外,更为积极的办法是:你对于要写的事物有一种亲切的了解:</h3><h3><br></h3><h3>我们一旦晓得某样东西的名字,便会觉得更脚踏实地,心灵的薄雾被揭开了,令我们与土地有了联系。当我走在街头,看到山茱萸、连翘,我会对周遭的环境更有亲切感。我留心身边的事物,而且说得出它们的名字,这让我觉得心灵更清明。</h3><h3><br></h3><h3>这是纳塔莉·戈德堡在《再活一次》这本经典的写作教材里面的一段话,你懂得了一株桂花树,你就可以写出来桂花的味道,你晓得栀子花的花蕾,你写栀子花的时候,就会多了一些细腻。在松树根裸露的林子里徒步,脚板心有了不一样的触及,要你来写林中散步就会别开意境。也就是说,你对于事物自身洞悉的程度,决定了你的写作的深度。你读《瓦尔登湖》以及《生命的未来》会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因为梭罗太了解那些趁他外出就访问他那木屋的松鼠和鸟儿了,他花了足够长的时间观察蚂蚁的战争,那种文笔不亚于我们欣赏今天这个时代的星球大战的画面。而建立你和事物的关系,才会保证一篇文字的生命意义。苏东坡是何等地喜欢竹子啊,陶渊明一定常常在菊花丛里发现内心世界的辽阔,就边城来说,沈从文之前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了解边城,在他之后,也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眷恋边城。这种真正明朗清晰的洞察,才足以使得我们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有确切的力量,在抵近一朵玻璃苣紫蓝色花朵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抵近了生命的内在。</h3><h3><br></h3><h3>看清楚事物,看清楚生命,写作就不会再是“一头雾水”了!</h3><h3><br></h3><h3>(图文原创,毛歌微信号:maoge196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