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h3> 程霓(1917——2005),字子光,笔名虹川,山西祁县北左村人。曾任太原市服务局、太原市糖业烟酒公司秘书。中国书法家协会山西分会、山西老年书画研究会、太原市书法家协会资深会员。</h3> <h3> 虹川先生一生酷爱书法,善写魏碑行书,字体潇洒而庄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即在银号办的书法班教人写字,四十年代开始写牌匾,五十多年来,约写牌匾四百多块,外埠也有一百多块,还写了许多墓志碑文。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书法展览并获得多次奖励,部分作品被中外友人收藏。</h3> <h3> 八十年代,全国第一个办起了私人书写服务部——虹川书写服务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山西电视台等十余家新闻媒体先后予以报道,一九九九年被《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第一卷收入。</h3> 作品欣赏 刊物报道 <h3> 虹川老先生的事迹在各省、市刊物均有许多报道,现分享其中一篇,题目为《桑榆虽晚霞满天》,原文刊登于1994年3月5日《太原日报》。</h3> <h3> 有的人一生爱好广泛,但无一专长。有的人兴趣专注而矢志不渝。虹川先生就属于后者。这位从孩童起就对书法兴趣颇浓的古稀老人,对写字这一常人看似单调乏味的苦差事,一迷就是70个寒暑。但他最终还是成功了。</h3> <h3> 人称傅山先生诗不如画,话不如字,字不如人,对傅山先生的末一句颂辞正适合虹川先生。多年来随着声名的远播,前来向虹川先生求教,求字者络绎不绝。对此,他不管相识与否,也不管本地还是外省,他都要给予热心辅导帮助,尽可能满足求学者的不同要求。前些年,虹川退休后,前来求学者甚多。小到十余岁的小学生,大致年过花甲的老人,他总是不厌其烦的给予指导。看到这些老少学员的每一点进步,他心里无比欢愉,走路也有了精神。看到个别求学者少了兴致或中途辍学,他也显得无精打采。有一个向她学书法一年多的学生,不知何故,对写字少了热情,甚至想中途隐退,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劝导,并给其讲述自己幼年时由于家里穷,买不起练字的纸张受人嘲笑的心酸往事。终于使这个少年鼓起了勇气,继续学书,并和他成了忘年之交。</h3> <h3> 虹川先生对待求学者不吝赐教,并告诫其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为己所用。唯此才能有所进步。这也是他一生中求学的信条。他从不认为自己已是人书俱老,不需要向他人学习,他甚至认为,但凡一个写字者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的优势。所以对他人的作品他很少评头论足轻易下结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说一个人一旦认准了一个目标,不要轻易改变,要努力坚持下去,舍得吃苦不要间断,多求师指点。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年少时从祁县步行到太谷、榆次向老前辈赵铁山和常氏兄弟学习字的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这些书法前辈看到他榜书有所特长便善意地告知他:欧体峻整刻工、结体最精;虞书珠圆玉润,真传二王家法;诸字飘逸潇洒,俨然丰艳君子。此三者中自行文均见嘉妙。若志取榜书,则非攻颜体或魏碑不能致胜。这些书法大家的一席话,竟成了他一生的宏旨。</h3> <h3> 虹川先生一生当中题写的匾额有多少,恐怕连他自己也难以记清。从三十年代太原老字号“三晋茶庄”、“老香村”、“和记纸庄”、“裕晋号茶庄”、“绸缎庄”到后来的“益源庆”、“认一力”、“稻香村”、“乾和祥”、“华泰厚”、“双合成”,无不出自他的大手笔。就连我省其他各地和外省市,都有他书写的略带魏碑味的各式匾额。</h3> <h3> 由于榜书所限,虹川先生养成了善写大字的习惯,每逢夏天他便用黄土写大字,他说这样不仅能锻炼臂力,有助于运气,也省却了人家放大等诸多不便,可谓一举两得。难怪年近八旬的老人,耳聪目明、思路清晰、手脚灵巧不仅给晚年找回了乐趣,也为社会敬了一份绵薄之力。</h3> <h3> 虹川先生永远地离开我们了,但是他给书法界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悼念他,一是要学习他高迈的人文品格。弘道养正,淡泊名利,善待他人。二是要学习他高尚的艺术情操。崇尚经典,学习经典,创造经典。三是要学习他高超的书法艺术。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创新。</h3><h3> 虹川先生精神不朽,艺术永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