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乡愁,是一睡不醒的梦;故乡的山山水水都在梦中……</h3><h3> 回忆,是一杯醇醇的酒;故乡的庙宇古街都在酒中……</h3><h3> 怀旧,是一首怀念的歌;故乡的思念情怀都在曲中……</h3><h3> 思念,是游子怀旧的伤、是离别故土思念的情,家乡的美食及粗茶淡饭、家乡的亲人、家乡的朋友,同学和发小……,都在这浓浓的乡愁里……</h3><h3> </h3><h3><br></h3><h3> 怀念故乡的庙宇、和老街,它承载了古城的历史,它述说着祖祖辈辈的往事,它记录了故乡的兴衰起落和繁荣强大。那么,就从故乡的庙宇和老街说起吧。</h3> <h3> 多伦清代古建筑群分布在椭园形七平方公里的多伦旧城区内,城区南北长、东西宽。娘娘庙、城隍庙、兴隆寺和清真中寺居中,清真西寺、山西会馆、清真南寺、清真北寺分別分布于城西、城南和城北,清代商号及宅院分別分布在寺庙周围。</h3><h3> 二零零六年五月,多伦诺尔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h3> <h3> 碧霞宫又称娘娘庙,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h3><h3> 碧霞宫位于多伦诺尔东盛街,建于乾隆四年(一七三九年),坐西朝东,占地六百余平方米。大殿一座,神像殿八座,钟楼、鼓楼各一座,三层警钟<span style="line-height: 1.8;">楼一座,</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院内古树参天庄严肃穆,为砖</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木结构。大殿供奉三娘子:云霄、琼霄、碧霞,布</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局紧凑,高低错落。门窗、柱檐等部位均施彩绘,梁枋、额坊上下及殿堂墙壁均绘有"</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三霄女</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下</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凡","</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老君斗宝","剪铰</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梅花鹿","九曲黄河阵"</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等内容,</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绘画</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及山水花卉等彩色图案,是</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多伦城内仅有的一座坐西朝东的汉式庙宇</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文革时,牌楼山门钟楼鼓楼被拆除,现存较完整的有正大殿两侧偏殿和南北配殿等建筑,一九八七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span></h3><h3><br></h3> <h3> 山西会馆,也称伏魔宫。门前的牌楼上有《伏魔宫》字样。</h3> <h3>会馆里的戏楼,我曾在这儿看过戏。</h3> <h3> 正中牌楼《四海昇平》,左右两侧牌楼:一个是《左通》、一个是《右达》。</h3> <h3> 山西会馆</h3><h3> 山西会馆:是一座平面长方形的院落,占地面积五千二百平方米,建筑面积有一千一百八十四平方米,南北走向,有四进院落。一进院落为山门和下宿,山门十三间,下宿五间。二进院为戏楼和三间过殿;戏楼为会馆的中心建筑,前台由两根大红明柱子支撑。每年旧历五月十三开台唱戏,直到秋后。三进院为议事厅,是正方形院落,内有会议厅三间,小戏台一座,画像殿六间,是山西各大商号议事的场所。四进院落为关帝庙,正殿五间,耳房二间,东西配殿六间,小戏台一座。正殿中央供有关羽塑像,两边分別是关平、周仓塑像。殿内梁柱彩绘为清代所绘,东配殿墙壁也为清代所绘。多为三国故事中有关关羽一生的业绩,十分珍贵。</h3><h3> 山西会馆西侧立有吉鸿昌将军塑像,纪念吉鸿昌将军一九三三年在多伦抗击日寇侵略者。吉鸿昌(系秘密共产党员)将军率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于一九三三年七月七日与日寇血战五昼夜收复多伦城,进驻多伦后在山西会馆召开万人大会,号召抗日救亡并作了重要讲话。(注:我家过去有本书《吉鸿昌》书中有一章主要叙述了吉鸿昌血战多伦城的故事,由于年代久远,书已丟失。)这一战役也称第一次解放多伦。</h3><h3><br></h3> <h3>山西会馆的彩绘</h3> <h3>吉鸿昌将军抗击日寇,获大胜后进驻多伦。</h3> <h3> 兴隆寺(佛殿),为清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建筑。是北京延庆昌寺和怀来县龙潭寺的下属寺院,是汉传佛教寺院,属于家庙系列。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一千七百四十平方米。</h3> <h3> 长庆街,因兴隆寺的钟楼也称钟楼巷子。我家就在附近,坐在炕上就能看见兴隆寺的琉璃瓦。每当太阳升起,琉璃瓦更显得金光闪闪,碧绿得滴水瓦当绿中透亮,古朴、肃穆,庙宇屋脊上走兽麒麟华光异彩,栩栩如生,一派典雅庄严。小时候常到哪儿玩,那时不知它叫兴隆寺只知它叫佛殿。记得大殿里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十八罗汉。小孩子们常来也不怕,摸摸神像的脚,抬头看看神像的面容,觉得"看!我多胆子大啊!……"</h3> <h3> 城隍庙,为清乾隆二年的建筑,坐北朝南,原建筑豪华。"文革"时毁坏严重。</h3><h3> 沿着钟楼巷子往北走约二百米,再向东步入一个拐角处,有一座深深的宅院,门楼高大,门楣上端有青砖石刻得几个字已记不清楚是什么字了,高高的青砖瓦房,有一特殊的"库房",年久的门锁锈迹斑斑。听长辈们说这房子里用铁链锁着一把"椅"子,是乾隆爷坐过的龙椅。后人怕龙椅遗失,所以锁在那里了。我出于好奇,使劲爬上窗口向里面张望,里面灰尘满地蜘蛛网结了多层,什么也沒看到,真扫兴。</h3><h3> 从这儿再向东走不多远,就是城隍庙。山门外有一对汉白玉莲花宝座上端坐着一对雄赳赳的红铜狮子。它昂首挺胸、气宇轩昂,我从没有再见过这样姿态的铜狮。小时候一伙小伙伴轮替上去骑狮子,心情哪叫一个"爽"。</h3><h3> 我们也曾进入城隍庙一进院、二进院,忽然一声惊人地轰隆声,我们吓得就往外跑,心想"鬼来捉我啦!"于是跌了一跤,顿时血流如注,把膝盖碰破了。庙里跑出一个人,把我扶了起来,"跑什么跑?吓着了吧!叔叔在发电呢…",原来县广播站搬到这里了。自那以后我再也没敢去城隍庙。</h3><h3> "文革"时一对铜狮子"悄悄走了",后来又听说城隍庙着了大火,我跑过去看到熊熊大火浓烟窜了老高,我哭了!再也看不到城隍庙了,好伤心啊。</h3> <h3> 乾隆皇帝坐过的太师椅</h3><h3> 有一年,乾隆到多伦巡边,因朝臣屡奏多伦诺尔城百业兴旺,决定微服私访。</h3><h3> 他一路走来,进了兴隆街,先到"三官庙"烧香祭祀神灵。祭祀完毕,出庙查看街上买卖店铺。见到买卖景象确如大臣所奏,心里十分高兴,走到街尽头,已是中午,见尽头拐角处有一家饭馆,名叫兴隆馆。正好觉得有点饿了,也就信步走进,随从按上谕传了饭菜,万岁爷品尝塞外珍蘑等野味佳肴,心下大加赞赏。吩咐随从"多付银两"走了出去。随从趁机写了"皇上恩赏"的字条,掏出一锭银子,把纸条压在下面。喊道"小二会钞!"。小二正忙着给另一桌客人上菜,瞅着桌上的银子,说"来了!"。谁知等他放下菜转过身来,人不见了。心想,哪来的冤大头,付了这么多银子,急忙过来拿起银子,却发现了一个纸条。</h3><h3> 乾隆爷来多伦的消息,满城沸扬。是真是假,谁也不知道。见了"皇上恩赏"四字,惊喜得不知所措,正好急报老板。老板看罢纸条,又琢磨所付银两,知道绝无差错。但去拜见天颜,知道不可能,便把乾隆坐过的一把太师椅请到阁楼供奉。这把太师椅和兴隆馆从乾隆年间传至现代。而那把太师椅,一直都放在兴隆馆。</h3><h3> "文革"时被当作帝王将相的四旧代表,让造反派砸烂了。</h3><h3> 摘自《锡盟时讯》搜狐号(2018、7、25)</h3><h3> 故事来自多伦</h3> <h3> 三官庙,位于多伦古城偏西南的位置。它秀气、古朴、煞是好看。上学的路上多往西走几步就到了三官庙了。庙虽小但好看,三官庙像一座木楼或又像一座木塔,但又不是塔也不是亭台楼搁,別有风格。三层木梯,层层都有飞檐,雕梁画柱,可惜已毁,再也看不到了。</h3><h3> 注:三官庙属道教。三官指的是道教中掌管天堂、地府、海洋三界的"三官","天官"、"地官"、"水官"。</h3><h3> 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年),康熙在多伦诺尔曾到过这个庙,叫三官庙。</h3> <h3> 多伦县清真寺(著名景点,占地面积五点二亩)。</h3><h3> 多伦诺尔城内有五座清真寺,南寺最古老,北寺建筑规模较大。"文革"期间,东、西、中寺封闭,北寺为军队占住。落实政策后中寺开放,北寺正在修复中。</h3><h3> 对于以上不太了解,只是知道有五个清真寺。吉鸿昌将军进驻多伦就住在北寺。</h3> <h3> 多伦古城的街道也很有意思,街名很具特色。</h3><h3> 小时候去上学就走在兴盛街的路上(小学是兴盛街小学)。</h3><h3> 要去大街就去东盛街(东大街)。还有会馆前街,府前路,前牛市街,马市街,</h3><h3> 小巷、胡同名字千奇百怪:鬼门关,裤裆叉,北翔凤,二道巷,太平巷,钟楼巷,定襄巷。</h3><h3> 还有一很具特色的照像馆在佛殿拐角处。它临街向西,二层木阁搂,一百零四平方米。十分漂亮,有风景幕布,古城人都在这儿照像。</h3> <h3> 右边的二层小楼就是:(长庆街)照像馆。</h3> <h3> 古老的寺庙:善因寺、汇宗寺。</h3> <h3> 善因寺的传说</h3><h3> 善因寺座落在古城西北,永远俯瞰着多伦诺尔鸳鸯河,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h3><h3> 据说,有一天雍正皇帝小睡于皇宫,恍惚中他来到了一片茂盛的草地,草地上流淌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小河边有一对梳着抓髻的童男童女在玩耍。这对娃娃的穿着打扮与当朝小儿小女着实不同。雍正帝便信步走到了他俩跟前,正要仔细端详,但这对童男童女遍体放射出夺目的金光,直刺得雍正帝睁不开眼。雍正帝猛然惊醒过来。</h3><h3> 在圆梦先生的建议下,于是在雍正九年(公元一七三一年),雍正帝下旨拨十万两白银修建了这座雄伟壮丽、金碧辉煌闻名遐迩的寺庙。据说,建寺庙用的石料都是从南方运过来的。由于太重,沿途洒水结冰动用上万民工拖运。所用琉璃瓦、大青砖是用几万只羊驮运来的。善因寺坐北朝南,首端镇住了龙头,尾端压住了凤尾。寺庙建成后,又在寺内打了两眼井。</h3><h3> 雍正亲笔题"敕建善因寺"五个大字,镶嵌在善因寺的山上。</h3><h3> </h3><h3> 节选自《锡林郭勒日报》</h3> <h3> 小时候,我们一伙孩子怀着好奇心去了一趟善因寺。善因寺大殿的红柱子那么多,数来数去乱套了,我随口一说"九九八十一根"谁知道对还是不对?这一说就留下了这么一个"结论"。(现在通过网络证实:善因寺有房间八十一间,还是沒有证实柱子究竟有多少根)。</h3><h3><br></h3><h3> 古寺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也背负了沉重得灾难,规模宏伟壮丽的善因寺毀了,再也看不见那红墙琉璃瓦、碧绿的瓦当,那庙宇脊上的碧绿走兽飞龙,那飞檐尖端的铜铃。历史是人创造的也是人毀掉的。</h3> <h3>残缺的善因寺古墙</h3> <h3> 汇宗寺:始建于康熙年间,扩建于雍正时期,鼎盛于乾隆嘉庆年间。</h3><h3> 一六九零年,康熙皇帝亲率大军,征讨噶尔丹获大胜。翌年在多伦诺尔召集蒙古族数十旗札萨克会盟,应蒙古各部王公所请:建汇宗寺。康熙决定在会盟地多伦诺尔敕建喇嘛庙,汇宗寺,座北朝南,南北长五百米,东西长一千米,其规模宏大故有"寺庙之城“之称。</h3><h3> 寺庙几经动乱,昔日富丽堂煌的主体建筑已不复存在,现存部分只因在文革时期用作粮仓而被保留。二零零一年汇宗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得以修复,再现往日辉煌。</h3><h3><br></h3><h3><br></h3><h3> 摘选自百度:多伦汇宗寺</h3> <h3> 一九六三年学习雷锋时期,兴盛街小学在汇宗寺召开学习雷锋主题大会。至今记忆犹新。</h3> <h3> 如今的多伦诺尔已成为全国三十个美丽县城之一。腾飞的古城一片春意盎然,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厚重的历史古老的寺庙,迎来了八方游客。古城水乡位处于大滦河上游闪电河畔,多伦湖、姑娘湖夏秋之季游人无数。城內龙泽湖、凤栖湖湖水荡漾,景色怡人是避暑旅游的首选之地。</h3><h3> 我爱故乡,爱故乡的山山水水;爱故乡的古朴无华;爱故乡的厚重历史文化。</h3><h3><br></h3><h3><br></h3><h3> </h3><h3> </h3><h3><br></h3><h3> </h3><h3> </h3> <h3>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h3><h3> 另一部分图片提供者:雪原,明路,北斗</h3><h3>在这里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h3><h3> 文章摘录于百度</h3><h3> 文字:秋实,美篇制作:秋实</h3><h3> 2019、09、26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