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时常会梦到姨奶家居住的四合院,说是四合院,实际上只有南面、北面和东面有房子,西面是供居住在院子里的三家人出入的一个豁口。出了那个豁口后,有一条窄窄的胡同,通往外面的菜市街,这是我关于七十年代初期高唐老城南关一隅的记忆。
姨奶家住在北屋,姨奶的大孙子国庆小我一岁,他小时候长得比较弱小,我总是欺负他。东屋的建军比我大一岁,我们三个总是一起玩,除了拍球,就是摔泥巴,再就是捉迷藏。有时候,几个小伙伴为了争抢东西,会争得面红耳赤。
我五六岁的时候,一年当中要跟随奶奶去姨奶家几趟。当时,爸爸用从二爷家里借来的自行车来回接送我们娘俩。我就来来回回坐在自行车大梁上,腿坐麻了,爸爸就让我追着车子跑一段路。那辆自行车可是整个村子为数不多的几辆自行车中的一辆,是二爷的心肝宝贝,每次爸爸去借取自行车,都要陪着十二万分的小心。
能有一辆自行车骑着去县城,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是很不错的事情了。据奶奶讲,六十年代初期,我爷爷在县医院住院,奶奶每天晚上侍候爷爷吃饭后,才靠一双小脚走着回村照顾家里我爸爸和叔叔们吃饭洗衣的生活事宜,第二天早上再早早赶回县医院照顾我爷爷。在那种时代背景下,祖辈和父辈们不知吃了多少的苦。所以,奶奶说起后来的好日子,都会夸赞共产党领导得好,要我好好学习,以后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
每次我们去了姨奶家,都要住上几天。姨奶和三舅爷都住在当时的老城,姨奶家住在老戏园子南边大约三百米的地方。舅爷家从邮局东面的走桥不见桥下去,顺着一条依着池塘的小路一直走到当时杂草丛生的南湖边上,舅爷的院墙外就是原来的南湖旧址。
那时候国家还没有出台计划生育政策,各家都有几个吃死老子的孩子,奶奶兄弟姐妹多,孙男弟女就多。于是诸兄弟姊妹间,适龄男女结婚,孩子过十二、生日等等的事由来往就比较多。
那时候串亲戚大都是蒯个馍馍篮子,生孩子的放上两包大米,两包红糖,几个馒头。做生日的放几个烧饼,用纸包着一小掐油条,用纸捻做的绳子、松松垮垮地捆上,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害怕衬不起篮筐。鸡蛋和肉以及布匹,都是凭票供应,老百姓也大多买不起。又过了几年,串亲戚的行头,由竹编的篮筐进化成了黑皮革的书包。
当年,红卫兵小学里住着二舅爷家我的兰姑,兰姑和姨奶舅爷他们三家都住在当时老城区最繁华的地段。我还有一个大姨奶奶,也生活在农村,我和奶奶姨奶奶们就经常在那条街上穿梭行走。除了老戏园子和邮局,我记忆中,当年的新华书店,县招待所,县社,外贸公司,粮食局,照相馆,钟楼,大寺等都在那个地段分布着。
那个年代的小孩子随大人串亲戚,无非就是为了一张嘴能吃到点糖果点心和肉蛋油水。当年城里乡里的日子都不好过,姨奶年轻时就死了丈夫,自己拉扯着两男一女三个孩子过日子。我家爷爷也在我父亲十九岁时就过世了,奶奶和爸爸以及两个叔叔带着幼年丧母的我一起生活。
姨奶是我们城里的穷亲戚,我们是姨奶乡下的穷亲戚。我们去时,给姨奶和孩子们带去队上分的瓜果蔬菜,回来时姨奶给我和小叔带回些糖果点心,也算是互通了有无。在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奶奶和姨奶一起经历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生活的风风雨雨,两姐妹相互搀扶支撑着往前奔。
奶奶和姨奶几乎整宿都在说话,我睡醒一觉了,听到她姐俩还在拉呱,她们说着当时艰难困苦的生活和诸兄弟姊妹家相同的境况。姨爷死后,单位照顾姨奶在果木市街经营着一家不大的小商店,宽宽的店门向东开着,早晨把老式的板搭门一块块取下来,晚上停业时,再一块块的插上,闩好。
当时奶奶去了后,要为姨奶家的几个孩子做过冬的衣服和被褥,姨奶没空做也做不好。我就天天穿梭在姨奶的商铺内外,有时趁她不备偷偷从盒子里抓两块糖果,躲到街上独自享用。小孩子的那点聪明,哪里能瞒过大人们的眼睛,姨奶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也就算蒙混过了关。
顺着果木市街走到北头,就是当年县城的大戏园子,再往西,是县城人民的菜篮子菜市街,当年,这里是人来人往、客流比较大的地方。有奶奶们的再三叮嘱和吓唬,我一个人是不敢走过那条东西大街的,就是现在的鼓楼路。
一晃四十几年过去了,奶奶和姨奶于新世纪初相继去世。县城里的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了老人们的牵扯和相互走动,从那以后,我们和县城里的亲友间,渐渐地没了来往。但是那些小时候的玩伴和美好的往事记忆,还会时不时从脑海里跳出来,温热岁月的容颜!
八十年代中期,我曾在高唐一中高中部就读,那时候县城里的经济还非常落后,整个县城也就南面和北面两个商贸大楼和棉纺织厂的职工宿舍楼。当时的电影院还是几十年的旧址,老式的门脸,破破烂烂,大街上临街的商铺也都是破旧的老房子。
县一中也大都是几十年的老房子,作为全县的最高学府,学校里老师的住宿和生活条件都很差,学生们的生活条件,更是异常艰苦。
当时的学生们要自己辗转几十里、从家里用自行车驮来粮食交给伙房,过称后倒进学校里的粮仓里。学生们每天排队从伙房打来窝头和稀得可怜、大多时候是带着很大焦糊味道的粥,就着从家里带来的老咸菜,过着一天天循环往复的艰苦生活。大家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还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学习和锻炼身体。尽管师生们都很努力,那个年代的升学率还是非常低。
要说娱乐和消遣,三年间,也就是学校组织看了两场电影,一场是《四渡赤水》,一场是《少年犯》。我当年穿的最好的衣服,是当年姑姑给了我十块钱,我自己在南大楼上扯得一身青色的确良套装。那段艰苦的岁月和刻苦求学的经历,当时不觉得苦,还每天唱着跳着,乐呵得很,现在回想起来,感觉真的是不堪回首。
时至现在,今年八月初的一个晚上,我和几个文友一起去看了四湖夜景,欣赏了代表着高唐地理特征、展示着人文关怀的湖光山色。
这四湖景区,正是我当年和奶奶一起来县城的几家亲戚串门时,经常流连光顾的地方。可是现如今,这里再也没有故园的景色,再也没有亲人们的笑脸,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和浩浩汤汤的一池秋水,诸多的感慨,抚今思昔,真是换了人间,心里特别激动!
是谁?植一抹清翠入眼,山水湖畔,笑语盈盈。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于清风婉约间,于岁月静好处,一袭清丽之衣,端然静坐,落霞披满锦绣,书画辉映长廊。
柳丝轻拂水面,一处水云间,霓虹阑珊,波影摇荡,这良辰美景,曾经映入过谁的眼眸,又荡漾了谁的心田?
红衣落霞,翘楚争锋,归燕蹁跹,人影交织。清风徐来,浮云渐收,月撒清辉,星子眨眼,一幅大写意的水墨丹青,渐渐于眼前铺展开来!
鲁西一隅,观光之地,生命绿洲,盛世家园。赏亭台楼阁,观小桥流水,游书画长廊,品诗韵芬芳。湖畔绿树成荫,鸟鸣婉转,高楼林立,灯影轩窗,实乃良辰美景。
脚步漫溯,廊桥迴转,月影交汇着灯影,笑声感染着笑声,不觉行至南湖岸边,喜看游人欢聚,又闻歌舞升平!
书画之乡,翰墨高唐,历史的风韵犹存,一进院落,柴府花园,俨然一位圣贤之士,于湖畔打坐问舟。齐鲁圣地,自古人才辈出,高唐美栖,又闻柴大官人,一生绿林,一世英豪,李逵虽然生得鲁莽,忠义积德,敢作敢当!
书画名流,人才辈出,问鼎修世,当属大石、苦禅等若干前辈。得故土滋养,得山水润泽,心系国家兴亡,脚步游历四方。一杆杆神笔挥洒浩荡,画山山有灵,画水一脉香。
我问风问柳问岁月,奈何让沧桑爬上我的心上眉间!似水流年,记忆斑斓,犹记青葱少年,三两好友相携,曾经湖畔流连,笑语喧哗,倩影依稀,光阴的故事,不觉就温暖了心田。
垂柳,碧水,落霞,灯影,小桥迴廊,九曲十八弯,宛如十里画卷,处处流淌着隽永的诗意,时时书写着精彩的华章。
建国七十年以来,高唐人民在党的惠民政策指引下,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奋发图强,改天换地,各行各业,取得了一项项的进步和成就。在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美丽中国梦的征途上,五十万高唐儿女,正在九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拓进取,砥砺前行!
九孔长桥通南北,桥上的行人络绎不绝,它连起的何止是县城南北的交通,它突出代表着高唐一方百姓的喜怒哀乐,深入彰显着高唐的文化底蕴,并一起承载着高唐兴衰荣辱的命运。
与此同时,城托举着水,水装扮了城,这一城的山水妖娆,这一地的灿烂芳华,美了心田,醉在心间!<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