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中蕴含智慧一一听璩艳霞老师《散步》有感

晓晓伟航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简约中蕴含智慧</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一听璩艳霞老师《散步》有感</h1> <h3><br></h3><h3> 讲座中听到璩老师上《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泪流满面时,心中就有一种强烈去听课的愿望;听完《散步》第一课时就非常期待她的第二课时的来临;听完第二课时就有一种激切表达的欲望。璩老师的课堂是彰显她个人魅力和风采的本色课堂;是那种“无雕琢装饰,天然自浑成”的质朴课堂,是那种“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由智慧的课堂,正如她在讲座中所说:“把教学当成享受,你会越来越幸福!”璩老师享受她自己课堂的幸福,而我们享受着她课堂中的智慧。</h3><h3>下面先展示《散步》两课时的教学内容。</h3><h3>&nbsp;</h3> <h3>《散步》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一一再读课文一一探究主题一一拓展延伸</h3> <h3>《散步》第二课时,导入课堂(上节课改写标题入手)一一研读课文的美(意境美,哲思美,对称美)一一美文改写成诗歌一一创作诗歌</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简单的教学设计蕴含着教师对问题独具匠心的思考</font></h1><h3></h3> <h3><h3>《散步》整体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简单,但简单背后却闪耀着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智慧。问题设计指向性明确,内容层层深入。如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要求具体明确: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再读课文时思考“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理解发生分歧后,”我”的处理方式和理由”,在充分朗读课文后才去探究文本的主旨,这样主旨的理解就水到渠成。第二课时重点就是研读课文,设计了一个问题“用一个字形容阅读感受”,这个问题非常巧妙,不仅可以探寻学生内心阅读世界,还可训练学生表达自己阅读思考,最后还可作为研读课文的切入点,一举三得,这就是璩老师课堂高妙的地方,那是因为她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创造,而不是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囫囵吞枣。正是璩老师用“问题之水”让我们在课堂上看到学生的“思维之花”,可见高水平的问题等于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h3></h3> <h3>  璩老师简单的设计背后传递着“教语文”的新课程理念。璩老师的课堂处处渗透着学法的指导。也许教《散步》时大家都会有概括文章情节这个环节,但未必人人都会给予学生支架,提供概括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掌握概括的方法,最后促进概括能力的发展。苏格拉底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职责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去发现,挖掘,引导,让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知。璩老师的课堂真正实现了是在“教语文”,而非“教课文”。如果第二课时只是停留在品位文章语言美的阶段,那这堂课也就是一个平常的语言鉴赏课,仍然是在分析课文。但璩老师高明的地方就是她抓住课文语言美的特点,改写成诗歌,不仅从主旨上可以改写,还可以从内容上改写,最后引导学生创作诗歌,这种课堂就是从课文内容中学习方法,从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关注学生语文发展,特别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就是“教语文”。如果教师们只是拿着一本课本在教课文,学生们只能接受,吸收着知识,虽然老师兢兢业业,喋喋不休,可学生可能会收获甚微。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学会知识,学会方法,学以致用,我们要像璩老师一样用课文来教语文。</h3> <h1>简朴的教学内容蕴含着教师对文本深刻的析透</h1> <h3>  璩老师对文本理解的深刻体现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阅读教学更有效。璩老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潜心涵泳,引领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新的思考和发现,进而发现文本里边的无限风景。如第一课时再读课文这个教学环节,老师问:产生“分歧”后,他想找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书中还有其它办法吗?这样一问,就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寻找答案,有学生立马回答,“大路平顺”,老师又抓住“平顺”这个词来解读,学生体会到这可以带给人一种安心之感;接着学生在书中又找到了“熬”字,在品味这个字时,有学生回答这体现“寒冬的漫长”,老师马上追问“哪个地方可以看出寒冬的漫长”,又把学生的视线拉回到文本中,学生于是就有“对母亲的担心”“生命的脆弱”“突出母亲的不容易”等等复杂的情感的全部诠释;“书中还有原因吗?”老师的追问从来没有脱离文本,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最后探究主旨时,同学们顺理成章地产生了许多思考和发现:珍惜亲情;生命的理解(儿子茁壮成长的生命,母亲日渐衰落的生命);责任的重大;感叹生命的轮回;家庭是世界的一个缩影,家是最小国,家和万事兴;时间流逝的思考;一家人互敬互爱,和谐温馨的画面等等。璩老师真正带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交流,于是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智慧火花的剧场。</h3><h3>&nbsp;</h3><h3>&nbsp;</h3> <h3>  璩老师对文本的析透还体现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在真情朗读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第二课时研读课文品味美在意境这个段落,教师组织学生进行4遍朗读,一遍一遍地朗读中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魅力。第一遍齐读,老师问“美在哪里,并说说理由”,学生回答是“生机勃勃”,老师马上引导学生“能否就某一个字老说”,学生立马就抓住“铺着、随意”等词,表达了目光所及一片新绿,内心的欣喜之感;接着老师提示学生注意表点符号“;”,有的浓,有的淡,形成对比,分好之后写到树枝上的嫩绿儿,这是景物的点,自然引出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学生在老师的启示下抓住了“省略号、感汉号”,诠释出作者喜爱之情;老师继续追问“还有喜欢的地方吗”,学生不断地生成新的表达“让人赏心悦目、欢快鲜活、神情舒畅、享受”等等;第二遍朗读,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自由朗读;第三遍朗读,个体朗读,请一位同学朗读,老师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再请一个同学朗读,老师再点评;第四遍朗读,齐读。每一次朗读都有点评,每一次朗读都有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每一次朗读都有深刻的体悟,每一次朗读都有不断地进步。特别让人佩服的是璩老师本人并不算是朗读的能手,但她的学生个个是朗读的高手,智慧的老师不是传授,而是引领和点拨。</h3> <h3>&nbsp;&nbsp; 璩老师的《散步》是一堂没有粉饰、没有雕琢货朴实的好课,“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简约中蕴含着智慧。我不由得想到了林清玄笔下的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化妆与上课,难道没有异曲同工之处?</h3><h3> 追求简单,是从容,更是成熟;是一个高度,更是一种境界。</h3><h3>&nbsp;</h3> <h3>  听璩老师的课,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我们欣赏,我们佩服,我们震撼!但我们也想讨个教学的妙方。在和璩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得知璩老师现在是“空中飞人”,她刚从河南结束讲座9点半回到家里,第二天就给我们上课,忙绿、辛苦自不必说,我心中更疑惑的是“她用了多少时间备课?”困惑之余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有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去听一位历史老师的课。听课时他有一个习惯,记下执教老师的教学环节,课后点评。可那节课太吸引人了,直至下课他笔记本上也没记下一个字。他问那位老师:“你备这堂课花了多长时间?”“直接时间是15分钟,但我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那位历史老师的回答了给我极深的印象。多么富有哲理的话语,正因为一辈子都在准备,所以短短的15分钟才能备出如此精彩的课。璩老师无论多忙碌,她的课堂总是优质的。那是因为优秀教师的“功夫在课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的道路是一条漫长的修行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h3><h3>&nbsp;&nbsp;&nbsp;</h3> <h3>  </h3>

老师

学生

朗读

课文

课堂

文本

课时

散步

教学

化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