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歌王—王洛宾

Cherry xiao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b> 王洛宾,1913年出生于中国北平,<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8岁时,考入北师大音乐系,接受了4年的欧美音乐教育。当时,中国现代音乐尚未发育,王洛宾向往着巴黎音乐学院,希望在那里遇到更纯粹的艺术。然而,抗战爆发,母亲病逝,家国突变让他的理想化为泡影。<br></span>在抗战背景下,王洛宾跟随战地服务团,来到了中国的西北。为了激发与鼓励同胞们抗战,他组建了青海儿童抗战剧团,还到西宁的中学当音乐教师,闲暇之余,创作大量抗战歌曲。<br> 一天,在六盘山下的一个大车店,一位老人唱着回族民歌《花儿》,王洛宾听见,被深深震撼了。优美的旋律和浪漫的歌词,让王洛宾突然间意识到,他寻找的音乐并不在西方。为什么要去巴黎呢?最美的歌就在中国。<br> 为了寻找西部民谣,王洛宾离开西战团去往新疆,途中受阻,只得在兰州落脚,在青海遇到了西部的少数民族,从他们的歌声中学到各种民谣。王洛宾开始了漫长的流浪,把对音乐美的向往和生命的诗意,热烈挥洒在了大西北的荒漠上。<br> 就在这时期,导演郑君里到青海拍摄纪录片《民族万岁》,王洛宾和一位叫卓玛的藏族姑娘,都参与了这次拍摄。在片场,卓玛和王洛宾亲密谈笑,调皮的马鞭轻轻落在他的背上。王洛宾永远无法忘记卓玛的笑容,把深藏心底的爱恋化作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b></h1> <h1><b>《在那遥远的地方》王洛宾词曲 黄璐演唱</b></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b>&nbsp; &nbsp;&nbsp;</b></h1><h1><b><br></b></h1><h1><b> 山河动荡的岁月,王洛宾写了许多歌谣,数量最多的便是情歌。他一路创作,一路整理吸收,试图让西北民谣走进关口,让更多人领略民间音乐的美。1939年,王洛宾偶遇慰劳车队,一个维族司机唱了一支新疆民歌,动人的韵律令王洛宾兴奋不已,他当即掏出纸笔开始填词,用简单却诗性的汉语,来表达歌曲里丰沛的情感,《达坂城的姑娘》就这么诞生了。</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据说从1938年开始,克里木的父母就在吐鲁番的街头及乌鲁木齐维文会的舞台上演唱《达坂城的姑娘》。后来,西部歌王王洛宾把这个歌曲改编成为《马车夫之歌》,原歌词中的一句“带着你的嫁妆,带着你的妹妹,坐着那马车来”还一度成为许多有心人讨论的话题:结婚为什么还要带着妹妹啊?有学者说是翻译错了。后来在演唱中有多种版本,不过人们已经习惯了原来的唱法。现在《达坂城的姑娘》已成为世界各地人民都喜爱的歌曲。人们都知道新疆有个达坂城,达坂城里有漂亮的姑娘。</b></h1><h1>  <b>据了解,歌曲中的达坂城位于新疆天山东段最高峰博格达峰南部,距乌鲁木齐市区86公里,它原来只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城,风沙是这里的常客。据达坂城的老居民介绍,解放前夕,这里只幸存几棵榆树和二十几户无处躲藏的人家。是一曲《达坂城的姑娘》使这里名扬天下,享誉世界。</b></h1> <h1><b>  这是截取的一段王洛宾亲自出镜演唱《达坂城的姑娘》的视频,虽然只有几秒钟,但在网上像大海捞针一样的寻找,实属不易,太珍贵了!</b></h1> <h1><b>&nbsp; &nbsp; &nbsp;</b></h1><h1><b><br></b></h1><h1><b> &nbsp;王洛宾将内心迸发的生命感受,和民谣原始的曲调结合得天衣无缝。看似简单的词作和节拍调整,有着对原生民族审美的深刻体会,再考虑如何让更多人接受,让歌声传唱得更远。<br> 梁启超曾于五四愤言: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不少人试图以音乐启蒙国智,但中国现代音乐几乎停滞不前,谱曲与填词人可谓寥寥无几。至于民谣,各民族间更是互不相通。<br> 在大西北流浪的王洛宾认为,要让民谣流传得更广,必须要让它们符合汉语特点。为此,王洛宾写了很多歌词,这是他一生艺术的第一个高峰。</b></h1><h1><b>&nbsp; &nbsp; &nbsp; 柔美的情歌如同潺潺的溪流,既有民俗风情,又不失文学韵味。王洛宾可以将汉语的四声音调,与少数民族歌谣的旋律紧密结合,《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青春舞曲》《康定情歌》《阿拉木汗》等经典民谣从此流传开来。</b></h1> <h3><p style="caret-color: rgb(0, 0, 0);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caps: normal; font-weight: normal; letter-spacing: normal;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normal; widows: auto; word-spac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text-decoration: none;"></h3></h3><h1><b>&nbsp; &nbsp; &nbsp; &nbsp;王洛宾收集改编的《青春舞曲》是一首具有鲜明新疆风味的歌曲,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勃勃生机的景象,深受人们的喜爱。胡廷江又将其改编为花腔女高音版,既保持了原作的经典旋律,又融入了现代作曲技法,并赋予新意,使原作品焕然一新。</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b></h1><h1><b><br></b></h1><h1><b><br></b></h1><h1><b> 王洛宾60多岁时说:“我的很多成功作品往往不是在幸福中写就,而是在痛苦中完成的。”1941年,因在西北服务团时,和萧军、丁玲等人走得很近,王洛宾被国民党当局以共党嫌疑犯罪名抓捕。即便到了狱中,歌声也从未断过。放风时,他为难友唱歌、教歌,在特务拿来写“罪状”的纸上,他用牙膏皮卷成笔来写囚歌。20多首囚歌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为狱中2岁小丽丽写的《蚕豆谣》。小丽丽和父母一起被囚禁一年多,父亲在监狱中牺牲了。一天,丽丽忽然问王洛宾,“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王洛宾说馒头、包子、饺子,小丽丽摇摇头,掏出几粒蚕豆,把她觉得世上最香的食物,分给了王洛宾。50年后,经历一生磨难、82岁的王洛宾,与小丽丽重逢,唱起这首歌,两人泪如雨下。</b></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b>蚕豆歌歌词<br>蚕豆杆,低又低,<br>结出的大豆铁身体。<br>牢房的丽丽夸大豆,<br>世界上吃的数第一。<br>小丽丽,笑咪咪,<br>妈妈转身泪如雨。<br>街头上叫卖糖板栗,<br>牢房中大豆也稀奇。<br>小丽丽,有志气,<br>妈妈的哭声莫忘记,<br>长大冲出铁大门,<br>全世界大豆属于你。</b></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 <h1><b>&nbsp; &nbsp;</b><b> 当时青海省主席马步芳,非常喜欢王洛宾的歌曲,便保释并邀请他做了上校音乐教员,在马家军里教士兵唱歌。</b></h1><h1><b>&nbsp; &nbsp; &nbsp;1949年,青海迎来解放,王洛宾拒绝了去台湾的邀请,因为他离不开大西北,离不开这里的风情与歌谣。不久后,王震的秘书马寒冰,推荐他加入解放军,一起去西部。王洛宾带着吉他走了两千里,一路翻山越岭,一路弹琴一路唱。12年前,王洛宾便渴望到新疆,在改编了那么多维族歌曲后,他终于翻越祁连山来到了这里。他编译苏联歌曲,改编《哪里来的骆驼队》《我不愿擦去鞋上的泥》《在银色的月光下》,继续着自己的传歌事业。<br>&nbsp; &nbsp; &nbsp; 在变幻的政治风云中,王洛宾历尽坎坷。1960年,因为音乐,他被判刑15年 ,因部队缺乏音乐人才,两年后他被假释,在部队做音乐教员。在严格监管下,毫无尊严的活着,他的歌曲也被禁止传唱。为了音乐,为了自己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有一天他骑自行车“出走”,漫无目的地跑到乌鲁木齐又被抓捕,判刑10年。就是在这10年里,在监狱中,他从无数新疆犯人的口中,录下了整整三大本的民谣笔记。10年漫长的监禁,让王洛宾深感绝望,只能用音乐温暖自己。1969年,他写下《高高的白杨》“一座孤坟,铺满丁香”,歌词透着浓浓的悲伤。王洛宾向往着外界的自由,不知自己是否还能出去,曾想自杀,但为了音乐,他选择活着。1975年,他刑满释放,只能做一些小工来养活自己。数度牢狱之灾后,他已一无所有,但在他的三大本民谣笔记中,用“艾依尼丁”做了名字。“艾依尼丁”的汉语意思是富有者。他没有工作,没有户口,没有粮票,甚至不能用自己的本名,但他富有一个音乐的世界,一个坚韧而高贵的灵魂。若不是王洛宾忍饥挨饿收录民谣,许许多多宝贵的民间音乐,如今早已失传了…</b></h1> <h1><b>王洛宾正在和民间艺人交谈,记录民谣、民歌。</b></h1> <h1><b>王洛宾记录和改编创作民歌的手稿</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王洛宾的作品极为丰富,光收集入册的创作歌曲就有741首。此外,他还创作了8部大型歌剧及大量其他音乐作品,出版歌集10本。更为可贵、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他的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的敬业精神。在他发表的歌曲中,有63首创作于被囚禁的15年中,有82首创作于他80高龄以后,其最后两首歌曲创作于1996年1月6日入住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治疗以后。</b></h1><h1><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王洛宾曾制定过一个500年艺术生命计划,并且说:“一个青年人问我,一个人只能活100年,怎能订500年计划?我解释这是艺术生命计划,要写出最好的歌,让大家传唱500年。”可以这样讲,王洛宾毕生为之奋斗努力要去实现的,正是这样一个计划。 <br></b></h1><h1><b> 1981年,新疆军区召开平反大会,为他恢复名誉和军籍,王洛宾终于重新穿上了军装,任新疆军区文工团艺术顾问。1983年,甘肃人民出版社为他出版《洛宾歌曲集》。1986年11月,新疆军区政治部、新疆音乐家协会联合为他举办《人民音乐家王洛宾作品音乐会》,首次向社会全面介绍他的音乐作品,并且授予他“人民音乐家”这一光荣称号。新疆人民出版社为他出版英汉对照《在那遥远的地方》《丝路情歌》歌曲集。</b></h1><h1><b> 晚年的王洛宾受到国内外各界知名人士和群众的广泛赞誉,被称颂为“西部歌王”“民歌之父”。当初他希望能去巴黎音乐学院学习,而后来,巴黎音乐学院将他的作品当成了教材使用。新加坡的一次文艺交流盛会上,一位女士赞扬他为传歌人:“没有您,就没有那些绚烂的歌谣,那些动人旋律也不会被世界知道。”王洛宾也总是对人说:“我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歌声带给大家,让大家获得更多的快乐,心中都多一点爱,多一点美。”他更喜欢称自己为“传歌人”。此后,他记录、整理、改编和创作的歌曲<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以歌曲集的形式一本接一本地出版发行,在音乐会上频频亮相,在国内外广为流传。</span></b></h1><h1><b> 1996年,王洛宾病逝于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享年83岁。</b></h1> <h1><b>&nbsp; &nbsp; &nbsp; &nbsp;王洛宾音乐艺术馆<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于2009年6月30日在青海省海北州隆重开馆。该馆集中陈列了关于王洛宾的大量照片、实物及200余件不同时期的歌曲、歌剧手稿,是全国最大规模的集中体现王洛宾音乐文化和西部音乐的艺术馆。主展厅由“走向音乐圣地”、“在音乐圣地的多彩绽放”、“矢志不渝的音乐追求”、“西部音乐的传歌者”、“乐缘情未了”五个篇章构成,700余张珍贵的照片和手稿印证了历史对这位中国民族艺术家的尊重和敬仰。此后,在新疆吐鲁番的音乐艺术馆也相继建立。</span></b></h1> <h1><b>在青海省海北州金银滩建立的王洛宾音乐艺术馆。</b></h1> <h1><br></h1> <h1><b>在新疆吐鲁番葡萄沟建立的王洛宾音乐艺术馆。</b></h1> <h1><b>&nbsp; &nbsp; &nbsp;</b></h1><h1><b><br></b></h1><h1><b><br></b></h1><h1><b> &nbsp;2013年是王洛宾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和缅怀这位爱国主义民族音乐家,回顾其为20世纪中华音乐传播所做的贡献,突出他对民族团结和民族音乐创作贡献的时代价值。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举办了“永远的王洛宾音乐会”等一系列演出和研讨活动。各地也纷纷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b></h1> <h1><b>由于受美篇的限制,大型音乐会视频无法上传,只好割爱。最后,让我们再共同分享两首歌曲吧!</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