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长篇小说《生态圈》</h3><h3><br></h3><h3>第一章 初到省城</h3><h3> 此金城非彼京城。但作为六朝古都的金陵城虽比不上北方的京城的历史悠久,却因为曾经是近代太平天国和后来民国的都城而吸引世人的目光。<br></h3><h3> 如今,太平天国和民国都已作故,成为一段记忆中的历史。作为跨江而立,全国最富庶省份之一的苏宁省省会,依然保持着六朝古都的荣耀以及现代化大都市的风采。</h3><h3> 周建华来金陵城已三个月了,最初被大伯大婶送到靠紫金湖边的一个小学校去读三年级。自己是一个十六岁的大姑娘,整天跟着一群十来岁的孩子们一起混,在那些小小的人群中,周建华一米六几的身高,处处显得鹤立鸡群,大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再加上自己发育得早,身上该凸的凸,该凹的凹,就连上语文课的年轻的石老师,课堂上因为眼神过于集中于她的身上,以致于上课走神,领读课文时接连出错,一段课文竟然重复领读了好几遍。按理说,大姑娘十六、七岁,在解放前的农村里,应该是找对象的年纪了,有从小做童养媳的,十四、五岁就圆房了,自己如果像她们一样,这时或许是几个孩子的妈妈了。周建华想到这里,似乎有一团浓浓的酸味从里往外冒,心里上上下下充满着苦涩气,确确实实不是个滋味。</h3><h3> 上天,周建华实在受不了小学校里令人窒息的气氛,向伯伯婶婶提出不想去学校上学了,说这么大年龄再上学校太受罪了,还不如回农村老家,帮养父养母干干农田里的活。</h3><h3> 大伯听了她的一番牢骚,有点儿不大高兴,一张典型的国字脸上,剑眉横竖,刚要发威,就被一旁的婶婶给拦下了。</h3><h3> “这也真是难为小华了,这么大的丫头,本应该是上高中的,却整天埋汰在孩子窝中,你说这个罪,能好受吗?”</h3><h3> 婶婶说着话,眨着那双漂亮的大眼睛,火辣辣的望着大伯,似乎这动情的眼神,如一潭温柔的水,一下子把怒气冲冲的大伯融化了。</h3><h3> “啪!”大伯无奈的用手捞了捞几下大脑门,忽而用他拿过枪的粗大手掌,猛地拍了一下大腿。“嘿,不上就不上了!虽然我们老周家历来是书香门第,世世代代的男丁们都读书赶考,为祖上搏得功名。到了你大大这一辈,我和你二叔读书早,并且在师范读书时就参加了革命,入了党。而你大大小,只在家念了几年私塾,抗战时就随我们参加了革命队伍。都说旧社会讲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新社会妇女翻身得解放,毛主席说妇女能顶半边天,我们也该换换旧脑筋了。你应该像你婶婶一样,边工作边学习,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吧!”</h3><h3> 说着,大伯的眼光又瞄向了漂亮的婶婶身上。“若云,明天你给小华关心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地方适合她工作的,就让她边工作边学习,这样就不会受委屈了,也好给我牺牲了的三弟和弟妹有个交代。”</h3><h3> 夜深,周建华夜不能寐。明天就不用上学了,从此真的就离开那令她十分厌恶的小孩堆了。她一半是兴奋,为自己获得新生而欣慰;另一半则是不停地回忆,想着这些年过往的人和事。</h3><h3> 二年前,十四岁的周建华生活在苏北一个叫海西镇的乡下,父母是一对老实巴交,世代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h3><h3> 小小的建华从小就学会打柴草,割猪菜,捡大粪。一家五口人过着清苦的生活,收成好的时候,能吃个半饱,如遇灾荒年头,粮食不够吃,家里就用野菜、树叶充饥。</h3><h3> 建华从小就很聪明伶俐,母亲教的针钱活,样样都拿手,什么裁缝衣裳,纳鞋底,绣花鞋。小手做出的功夫活,针脚扎实有致,样式漂亮耐看,得到了全村老少娘们的夸赞。村头的王婆婆说:“谁家要是娶了小华这丫头做媳妇,肯定是旺夫又旺家。”冲着王婆婆的这句话,建华还未满十四岁的时候,来家中说媒的媒婆们快要把门槛给踏破了。</h3><h3> 前年的春天,从田里挖荠菜的建华刚回到村头,村上的大爷、婶婶们迎着她,笑嘻嘻地说:“小华子,快回家看看吧,你家里来了省城的大官了。”</h3><h3> 周建华听了,心里格噔了一下,想到家中祖上八辈子都是以黄土为生,清一色地地道道的农民,哪来的省城做大官亲戚呢?</h3><h3> 于是她加快了脚步,三步并着两步走。离家还有百十步的时候,她远远看到家门囗围着一大群人。十几个小孩子围着一辆草绿色的吉普车,好奇地边转着,边用手摸着车身,一个个像看希奇古怪的宝贝似的,高兴地跳着蹦着,忙个手脚不停,不亦乐乎。</h3><h3> 建华在院外放下菜篓子和镰刀,从人群中扒开一条缝,钻到屋门口。</h3><h3> 建华站在门口,朝屋子中央望去,几个穿着蓝色中山装,干部模样的人正坐在自家的唯一一条长板凳上,和父母亲拉瓜着家常,父亲母亲谨慎且有点慌张地听着来人讲话。</h3><h3> 房里长凳的中间,坐着一个四十来岁的妇女,人长得很漂亮,白皮肤、大眼睛、黑短发,一身浅蓝色的制服,使人显得精干大方。众人都围着她,认真地听着她讲活。当她抬眼看到进门的建华时,漂亮的眼睛紧盯着建华不放。她的眼神起先有点惊讶,而后逐渐地平和下来,微笑着向建华打着招呼。</h3><h3> “是小华吗?快,快过来!”她热情地招呼着建华在她的身边坐下,仿佛在这里,她就是这个屋子的女主人。</h3><h3> 建华心里有点儿忐忑不安,她悄悄地坐在她的身边,两只手不停地侍弄着自己的两条小辫子发梢。</h3><h3> 这时,建华的母亲孙大红说上了话,“小华,快喊你大婶啊!她们特地从省城来看你的。”</h3><h3> 建华听着母亲的话,先是一楞一楞的,脑子被绕晕了,自己从小到大,根本就不知道省城里还有这么个亲戚。</h3><h3> 建华羞答答地喊了一声大婶,中年妇女一把扭过建华的头,仔仔细细地端详着,嘴里情不自禁地说:“真像你妈妈年轻时的模样,可惜少琴她看不到了。”说完,一行清泪朴漱漱地顺着她嫩白的面颊流下来。</h3><h3> 建华望着大婶悲伤的样子。她一时也感到云里雾里的,不知所措地埋下自已红得像小苹果似的脸。她懵懵懂懂地站起身,用一双小手扶着眼前这个陌生的漂亮动人的大婶婶。</h3><h3> 外面的天渐渐暗下来,几缕黄昏的霞光透过窗和门射进屋中。旁边的几个陪同人,感觉时候不早了,连忙催促道:“倪主任,人已经找到了,有话明天再说吧。刘书记已在县政府招待所设下宴席,等着为你接风洗尘呢!”</h3><h3> 被称作倪主任的大婶婶抬腕看了一下手表,俊美的眉睫微微皱了一下。她上前一步,紧握住孙大红的手说:“大妹子,小华今晚就留在家中了,你把的身世告诉她,让她知道自己的家事和亲生父母的情况吧。”</h3><h3> 送走了绿色吉普车,孙大红拉着建华进了里屋,昏暗的灯光下,她从一个木柜的抽屉里,拿出了一个被旧红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盒子,她用手费力地一层又一层剥去红布,打开了里面木盒子的盖子,从里面取出了一张发黄的照片和一个信封。</h3><h3> 这张二寸大的黑白照片上,共有三个人,一对年轻的夫妇抱着一个不到三岁的女娃娃。孙大红用手指着照片,这是你和你的亲生父母,在你二周岁时照的相。</h3><h3> 在你二岁的时候,应该是一九四八年冬天,海西镇有一对共产党交通员妇夫,被国民党特务逮捕,他们的女儿,一个不满三岁的孩子,被地下党的同志救出,寄养在孙大红的家中。地下党的同志留下了一个包袱,里面有二十块大洋,一张照片和一封遗书。</h3><h3> 孙大红的眼角湿漉漉的,话语中夹杂着伤心与哭泣,“孩子,你本姓周,你的父母都是地下党员,在解放前夕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你的大伯叫周昌宇,现在金陵城,是省政府的省长,你的二伯叫周昌明,在北京做大官,你的父亲叫周昌胜,和你母亲一起是革命烈士。小华啊,你是草命的后代,一直寄养在我们家十多年,我和你大大一直把你当成亲生的女儿把你养大成人。”</h3><h3> 说完,孙大红拽着建华的手,早己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h3><h3> 建华紧紧地扭抱着孙大红的脖子说:“我已没有妈妈了,你就是我的亲妈,我不想跟她们去省城,我就要和你在一起,和大大,弟弟妹妹们在一起。”</h3><h3> “孩子,我也不想让你走,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多好啊,那怕日子过得再苦再累,只要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我都会感到十分的知足。可是孩子啊,你是贵人,是省长大人的亲侄女,是烈士的女儿,你去省城,你有你的前途和未来,只要你将来发达了,不要忘记大大妈妈,不要忘记弟弟妹妹,记住这个穷家,妈就心满意足了。”说完,转身对旁边老实巴交的丈夫说:“他大,小华要走了,快去把那只老母鸡宰了,今晚给咱闺女送送行,我现在去收拾一下她的衣裳。哎,穷人家的女儿,连一件像样的新衣服都没有,心疼啊!”孙大红说着说着,眼眶的泪水又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h3><h3> 建华见父亲出门去院子里抓鸡,她抢先一步扯住父亲的衣角,流着泪说:“大大,不要去杀老母鸡了,留着它还能下蛋呢。留下它下蛋卖钱,补贴家用吧。再说,弟弟妹妹还小,鸡蛋还能用来给他们补补身子呢。”</h3><h3> 父亲亲切地望着建华,一阵热流撞击着他饱经沧桑的心。他傻傻地倚在院门口,站了好大一会,然后从破旧的上衣袋中掏出一根旱烟袋,点上火,“巴哒、巴哒”地抽个不停。他的嘴角一阵子紧凑,又是一阵子松驰。终于,他心软了下来,用手拍着门楣说:“那就让我去河里网几条鱼吧,晚饭好有东西给你送行。”</h3><h3> “好的,我和你一起去河里逮鱼去。”</h3><h3> 屋后的河塘,初秋时节的荷叶已开始凋零。水变得比夏天更清,没有虫鸣,更没有荧火虫灯笼的闪烁。河面静悄悄的,建华的父亲拎起鱼网,一个熟练的抛网动作,撒开的网均匀地罩住河面,起网的时候,竟然网到了两条大花鲢子,每条约有二、三斤重。建华把两条花鲢子拾进鱼篓,又把几条活蹦乱跳的小鱼轻轻地放进清水塘里。</h3><h3> 晚餐是丰盛的。孙大红从地里摘了个窝瓜,在一个锅里闷着,另一个锅里煮着两条大鲢鱼。当窝瓜和鲢鱼端到桌上的时候,满桌飘着瓜香和鱼香的味儿。</h3><h3> 这一顿晚饭,是周建华有生以来最难忘的。她们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还唱着他们打小就熟悉的歌谣,“窝瓜甜,窝瓜香,吃得满嘴喷芬芳。鲢鱼跳,进锅灶,过过年来龙门跳。”</h3><h3> 第二天一大早,建华就被绿吉普接到海西镇。在县委招待所的门口,她看到了传说中的县委书记刘大麻子刘汝高,他正陪着婶婶在等着她的到来。</h3><h3> 随后,她们告别了刘书记,告别了海西镇。绿吉普一路南下,沿着弯弯曲曲的洪泽湖大堤,直到下午三、四点,才到达省城金陵。</h3>